书城传记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19233800000054

第54章 烈士暮年(2)

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古称穰。“穰”字何解?形声,从禾,从襄,襄亦声。“禾”指“谷物”,“襄”意为“包裹”“包容”,二者联合起来表示“带有‘身孕’的谷物”“成熟待收的谷物”,故其本义就是指成熟的庄稼,指丰收。《诗·周颂·执竞》曰:“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史记·滑稽列传》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都是这个意思。可见邓州这个地方,从古以来就是个能吃饱饭的好去处。它地处豫、鄂、陕交界,南阳盆地中南部,白河环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乃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人烟稠密,自古号为上等郡、望郡、钜郡。据说历史上有五位皇帝考虑过在此建都:北魏孝武帝元修、唐高宗李治、唐昭宗李晔、宋钦宗赵桓和金哀宗完颜守绪。公元一九九四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八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在邓州市东约三公里处,距今约六千八百年,可见邓州历史文化之厚重。北宋初,在邓州仍设“武胜军”[58],领邓州、内乡和南阳三县。此地距京都汴梁不算很远,又这么富庶安然,于是,在北宋早期成了安排“老干部”休闲居官的“特区”之一,依例七十岁左右的老功臣可以在此一面做官,一面颐养天年。比如那位开国元老、受太祖、太宗、真宗三代帝王殊遇的张永德,“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开国宰相赵普,宋太宗的状元宰相苏易简,逼着宋真宗上前线抗辽的铁腕宰相寇准等,都曾担任过邓州知军、知州。范仲淹以望六之年而能知邓州,也算开了特例。

对于范仲淹来说,邓州于他有着前所未有的人生意义。孔圣人说他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一不小心说出了人类生命的普遍规律,所谓“天命”者,可理解为哲学的宇宙来源,是一把探求生命真谛的神奇灵钥。譬如登山,少壮者奋勇攀爬,沿途美景令他如醉如痴,山顶风光更让他向往无限,寄托着毕生的希望。有过来人告诉说,登不登顶吧,那上面也没什么好看的。他才不信呢,继续勇往直前,只盯着前面的山顶使劲。及至来在巅峰,山风呼啸,雨雪扑面,间或蓝天白云太阳也很美丽壮观,怎奈“高处不胜寒”,方知真非久留之地。好在此时目光开阔,已然可以看清山的四面八方,豁然顿悟,悟出全部人生意义,知天命了。不过人到这会儿,也有点身心困乏,聘目四望,极想觅一理想处所,一面歇息,一面思考,于是放眼看去,那心灵家园又在何方呢?所谓心灵家园,风物宜人尚在其次,最要紧的是可能让人释然“放下”,不经意间人性回归,灵魂歌唱。置身峰顶的范仲淹极目逡巡,他看中了邓州及其东南隅的百花洲,此处真是他的心灵家园吗?

百花洲挺好听,但是天下可不止一处。江西南昌有东湖,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合称百花洲,后来干脆把整个东湖一带的风景区全称为百花洲。人家从唐代以来就出名了,历史上的东湖书院、东湖书画会等,都设在这里;名人吟诵作品甚多,如李绅、杜牧、黄庭坚、辛弃疾等,在此都留有绝妙诗文。泉城济南也有个百花洲,就在大明湖南面,有一小湖碧波粼粼,水中碧莲映日,红荷争艳,岸边弱柳临风,娇柔婀娜,距此不足二三百米处,即是著名的珍珠泉群,泉水经曲曲折折的玉带河,缠缠绵绵地流入百花洲,再穿鹊华桥流进大明湖。据说宋时的百花洲,比现在大得多,还有个小岛。写过《范仲淹传》的曾巩调任齐州(即今山东济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筑百花堤,小岛也因之名为百花台。岛上百花烂漫,景色宜人。曾巩有《百花台》诗赞之曰:“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后世名人如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济南人李攀龙,在百花洲建白雪楼,隐居于此,一部《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其美妾蔡姬,善烹调,所创之葱味包子,流传至今,已是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再说惠州也有个名胜去处百花洲,位于惠州西湖明月湾附近,与长桥相连。不过,它出名就晚了,明正德年间,甘公亮为惠州太守时,在州上建落霞榭,临四壁窗户眺望,尽览湖光山色。现存“落霞榭”,为民国时重修,设“刘伦花阁”,新辟花廊,广种名色花卉,遂成惠州一景。而今最年轻的百花洲叫作“梦幻百花洲”,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工业园核心区域内。据说景区全面开放后,将是珠江三角洲最具观赏、游玩、休闲、娱乐价值的花卉主题景区,其中有一个蝴蝶生态园,集蝴蝶养殖、蝴蝶标本展览、蝴蝶动漫造型于一体,又据说不是世界第一,也是中国第一。不过,上面这些新旧百花洲,均与范仲淹无关,这里只说范仲淹选中的邓州百花洲。

邓州百花洲何时成为一处著名景观,不好查考。有人说此处一早也称“东湖”,详细的就不如南昌东湖好说了。据邓州学者杨德堂先生考证,现存最早题咏百花洲的诗,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兵部尚书宋祁写给邓州知州燕肃的《答燕龙图对雪宴百花洲见寄》,诗中有“百花洲外六花寒,使幕凌晨把酒看”之句。四年后,宝元二年(1039),范仲淹的同年好友谢绛出任邓州知州,整修了百花洲,并创建了标志性建筑览秀亭。欧阳修、梅尧臣等到邓州拜访谢绛,曾在百花洲上泛舟,览秀亭下抛堶,诗酒唱和,有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二首》诗为证。诗中“野岸溪几曲,松蹊穿翠阴。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都让人可以想象出百花洲之阔与美。有人将此诗安在了南昌东湖百花洲,显然是掠人之所爱。庆历六年(1046)正月,五十八岁的范仲淹来到邓州时,欧、梅唱和诗已然流传六年之久,美诗依然而美景不再,且故人离去,谢知州更是驾鹤永逝,所修之百花洲一片荒凉,览秀亭早已倒塌,不免让范仲淹好有一番感慨。莫非他之属意邓州,也与这段思友之情相关?然而决意要重修百花洲,且要在此创建百花洲书院,则是可以肯定的事,因为立马即付诸实施了。待到百花洲重建工程告竣,览秀亭再现雄姿,主修人不免诗兴大发,特作《览秀亭诗》: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

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

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

嗟嗟命良工,美材肆尔求。

曰基复曰搆,落成会中秋。

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

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

老子素不浅,预兹年少俦。

九日重登临,凉空氛气收。

风来雁声度,云去山色留。

西郊有潭菊,满以金船浮。

雅为郡子寿,外物真悠悠。

过则与春期,春时良更优。

焰焰众卉明,衮衮新泉流。

箫鼓动地喧,罗绮倾城游。

五马不行乐,州人为之羞。

亭焉讵可废,愿此多贤侯。

此处请特别关注“五马不行乐,州人为之羞”。五马者,乃太守之代称。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拉,因借指太守。白居易《西湖留别》有句:“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范仲淹在这里公开宣示:作为地方长官,假如做不到与民同乐同忧,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据记载,新修的百花洲景区,除了城头的览秀亭,还在百花洲上创建嘉赏亭,从西郊移来各种菊花,新建了菊台;为振兴邓州文运,又在对应的城头创建春风阁、文昌阁,成了邓州一处人文内涵丰富的复合景区,一直到今天,看来还是邓州的第一名胜。最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将这一头等胜景公开对外开放,上到达官贵佬、百万富翁,下到寻常住民、“引车卖浆者流”,均可自由出入,尽情游览休闲,形成了“箫鼓动地喧,罗绮倾城游”的盛况。笔者所在城市有一座森林公园,号称全民所有,可有一半风景区,而且是最美的风景区,用铁丝网圈成“高尔夫”,只供官商名流及其“官富二代”享用,老百姓不得入。想想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之思想与作为,真不知该作何感慨。下得“山顶”的范仲淹,无疑把“民为贵”的士君子情怀,又予拓宽与升华。这一点,接下来创建花洲书院等事更能体现出来。范仲淹一生兴学育人,从不稍怠,走一处必有是举。但他罢参知政事之后的再兴学,应特别评价,尤其是创建邠州州学和那篇《邠州建学记》。以下全录《邠州建学记》: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其役事,博士朝夕视之。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

余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曰:“君子以懿文德。”谓其道未通,则畜于文德,俟时而行矣。在《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谓相说之道,必利乎正,莫大于讲习也。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设想:假如范仲淹乃一介志于禄者,在中央机关那么好的铁饭碗都砸了,多么失落又丧气!来到邠州这样一个边鄙小地,前程黯然未卜,心里七上八下,哪有心思兴学?虽说理当为老根故土之地做点贡献,可心里难免有气:谁又肯为我做贡献呢!多亏范仲淹不是此等小人儒,乃是堂堂君子儒,在其位则“眼光向下”,将兴教办学列在新政,厉行不辍,“予参贰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不在其位则一秉初衷,不忘民瘼,个人纵然身处委屈艰难,“以天下为己任”的素志不可屈,素行不可废,坚持兴学没商量。正是出于这样的胸襟,才会有邠州建学灿灿之举,才会有《邠州建学记》洋洋宏文。还有一点,州学峻工时,范仲淹早已来到邓州,是邠州博士王稷差人特邀,请他作记。放在一般人,或有推托,或予应付,哪会有这样一篇倾注心血之作!初读开篇,立即就会感受到他二十多年前历次“青年上书”的如火热情,落笔的《小畜》与《兑》,则突显他以《易》贯之的行世、做人之道,那是一个君子儒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心胸与操守。由此即可推断,他创建花洲书院,那是势所必然的事。

关于花洲书院,著文推介者太多了!为省笔墨,笔者不想嚼别人的馍,这里转引杨德堂先生一段文字如下。

据民国《重修邓县志》记载:“花洲书院,在范文正公祠东。范公出刺邓州,在百花洲上建学舍,以教士子。”书院的讲堂名曰“春风堂”,取意于“宣圣春风”的典故。宣圣,即孔子,据《尚友录》记载:“汉武帝谓东方朔曰:‘孔颜之德何胜?’方朔曰:‘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范仲淹将书院讲堂命名为春风堂,是希望教师讲课如春风化雨,学生听讲要感到如坐春风。为了使书院尽快兴盛起来,他常于公余之暇到书院执经讲学。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元祐时的邓州知州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嵩阳书院》)。据邓州人、明宰相李贤主持纂修的《大明一统志》记载,范仲淹曾赋诗“春风堂下红香满”。此诗虽为残句,但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以满怀喜悦的心情,来描绘花洲书院人文蔚起的景象的。

创办花洲书院,开邓州千年文运。邓州人贾黯(字直孺)在书院创建的当年便高中状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邓州知州徐柱臣在《重修春风阁碑记》中曰:“贾直孺大魁天下,固证人文之蔚起。要非公之善教,不及此。一时沾化雨、坐春风,接踵而来者,蒸蒸日上。迄今虽人远代隔,而‘春风堂下红香满’之咏,犹啧啧人口于不衰。”邓州人把花洲书院视为教育的圣地,人才的摇篮,自宋而后屡圮屡修,办学不断。

这里新提到两位历史名人,一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一为“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不妨顺便“插播”一点别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