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19233800000035

第35章 书生秋点兵(2)

从公元一〇三八年至一二二七年间,在中国西北地区,存在过一个由党项人建立的封建政权,以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为国都,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部分地区,疆域方圆数千里,东至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十分辽阔。其实,西夏建国前的历史更长,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说“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那时,他们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来,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盟主部落拓跋氏占据今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地区。到了唐开元年间,为躲避吐蕃军队的劫杀,他们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起,郭子仪怕党项羌跟着闹事,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略相当于今天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这个地区也有来头,乃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迁来的拓跋朝光部就称为平夏部,成了此后西夏皇族的先人。唐僖宗时,首领拓跋思恭因平黄巢有功,被赐以国姓李,封夏国公。从此以后,拓跋思恭及其后代便成为当地一种藩镇势力,其武装被称为定难军,领地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经过二百多年经营,平夏地区极为富饶:以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七里平为核心的农业区,还有特产的上好青盐,年产量可达一万五千斛左右,为平夏部党项羌日后立国争雄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就看会出什么样的人物了。

历史走进宋代。宋太祖虽然坚削藩镇兵权,但对平夏部还算客气,“许之世袭”。但宋太祖一上台,就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割踞势力。此时的夏国公名叫李继捧,本事有限,不敢咋的。但他有个族弟李继迁非比寻常,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虎落平阳,没什么活头了。于是他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家皇帝还不知道李继迁的厉害,跑了就跑了吧,没太在意,就此由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给堂堂大宋造出掀天的边患。且说李继迁脱逃后,在外连娶多位当地豪强之女为妻妾,以此积聚力量,势力渐盛。就在范仲淹出生前三年即公元九八六年(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二月,李继迁盘算利害,投奔大宋宿敌辽国,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转年再封夏国王,而李继迁故伎重演,娶大辽宗室女义成公主为妻,以张其势。李继迁颇具政治智慧,在宋辽之间见机跳转,两头取利,身段极为娴熟老辣,请看下面小录:

范仲淹三岁时,即公元九九一年(宋淳化二年,辽统和九年)七月,李继迁归宋,封为银州观察使,赐国姓赵,名保吉。

范仲淹六岁时,即公元九九四年(宋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年初,李继迁叛宋而去。宋派其族兄李继捧进剿,败,兵马器物被夺。第二年三月,李继迁抢夺宋军送往灵州的辎重,宋军死伤惨重。同年五月,攻击宋西凉府。

范仲淹九岁时,即公元九九七年(宋至道三年,辽统和十五年)年底,李继迁再次脱辽归宋,新继位的宋真宗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领银、夏等五州之地。但李继迁并不买账,跳过年就再次劫夺宋军送往灵州的辎重。

范仲淹十四岁,早已长成有志少年,知道何为边患了。这是公元一〇〇二年(宋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三月,李继迁身为宋官,却挥兵攻陷灵州,第二年正月改灵州为西平府,设立官衙,按国都规制打造。接着攻占了西凉府。

范仲淹十六岁时,即公元一〇〇四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年初,李继迁被六谷蕃兵射杀,其子李德明继位,一如乃父手段,随即投辽,受封为西平王。

范仲淹十八岁时,即公元一〇〇六年(宋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十月,李德明一转身再归宋,被册封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不久,辽攻高丽得手,一时势大,李德明便暗中通款投靠,被册封为夏国王。就在范仲淹进士及第,初入官场不久,李德明把都城由西平府迁往兴州(今宁夏银川)。这前后,宋真宗病死,宋仁守即位。另一方面,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也正式出场了,他比范仲淹小十五岁,可二十四岁就统率大军袭占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再攻占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李德明一死,他正式继位。真正建国称帝,搅得大宋惶惶不可终日的,正是这位混世太岁。

李元昊生于公元一〇〇四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据说他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呱呱坠地时,啼声响亮,双目炯炯。尚在髫龄之年,就颇有主见。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朝贸易,因换回的东西不合心意,便怒斩使臣。小元昊于是发话道:“吾戎人本从事鞍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杀之,则人谁肯为我用乎?”又据说,青年元昊中等身材,魁梧雄壮,长着一副圆圆的面孔,亮目下,鹰勾鼻子高高耸起,刚毅中带着几分霸气。喜欢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与一班亲随卫士纵横驰骋。还说他喜读兵书,对汉人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兵书,更是手不释卷,精心研读。另外文才也不错,精通汉、藏多种语言文字,又懂佛学,后来的西夏文字就是以他为首创造出来的。在宋、夏边境地区,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宋军边帅曹玮早想一睹元昊风采,派人四处打探他的行踪,听说他常到沿边榷市行走,遂几次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能如愿。于是派人暗中偷画了元昊的形象,一见不由得惊叹:“真英物也!”并由此预见到此人日后必为宋朝大患。曹玮预见真不错,青年元昊野心勃勃,对父亲的和宋政策日益不满:“吾部落实繁,财用不足。苟失众,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赐,招养蕃族,习练弓矢。小则四行征讨,大则侵夺封疆,上下丰盈,于计为得。”父亲李德明心下暗喜,以言相激曰:“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正色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英雄之生,当王霸耳。”其实,李德明在被辽国册封为夏国王以后,早有霸图,动用数万民夫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宫室,绵亘二十余里,极其豪华壮丽,他从夏州出巡敖子山行宫时,“大辇方舆卤簿仪卫”,俨然可与宋朝皇帝比肩。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他就“僭帝制”,追谥其父李继迁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第二年夏天,作迁都准备,说:“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不若怀远,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利便,洵万世之业也。况屡现休征,神人允协,急宜卜筑新都,以承天命。”于是,改怀远镇为兴州,正式定都。如今看到儿子如此争气,更为得意了。着意派元昊对河西回鹘作战,大胜,遂立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后。第二年,为给儿子增加政治资本,仿父亲李继迁娶义成公主故事,再向辽国为儿子请婚,娶辽国宗室女兴平公主为妻。宋明道元年(1032)十月,五十一岁的李德明在为儿子做好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之后死去,他相信这个儿子必定有大作为。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李元昊于公元一〇三八年(宋宝元元年,辽重熙七年)十月,在尽得河西之地之后,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元年。此时,范仲淹整整五十岁,年在知天命,刚从饶州贬所迁到润州。要再过一年多,历史才会把他推在李元昊对面,来一番政治加军事的大较量。

29.积极防御

书生秋点兵。

当大宋两位超一流书生范仲淹、韩琦戎装出塞,来到西北前线各自的任所时,面前是一个怎样的阵势呢?这得先从横山山脉说起。

横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其北是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其南是陕、甘黄土高原,历来是屏障关中畿辅的战略要地,至宋代,则成为与西夏国的天然分界线,时人和史家多呼其为“山界”。面对西夏犯兵侵入大宋的七条惯常路线,宋朝分环庆路、泾原路、鄜延路三点布防,成犄角之势。环庆路的环、庆(今甘肃省环县、庆阳)地面,山川险固,易守难攻,西夏兵轻易不犯。泾原路的泾、原(今甘肃泾川、固原)地面,向称“关陇锁钥”,这里从来壁垒森严,驻军雄厚,也多为犯兵所不取。鄜延路以延州(今陕西延安)为首,虽然号称“三秦锁钥”,但在宋时却一向疏于防守,特别是承平至安远段二百里许,长宁至黄河段一百里许,“地阔寨疏”,防务基础差,兵员亦不足。这一个薄弱环节,被机敏的李元昊看个正着。宋朝著名的“三败”之一的“三川口之败”,就发生在这一地区。

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自称大夏皇帝的李元昊“御驾亲征”,统率十万大军兵出塞门川(延河上游),先行偷袭金明寨。金明寨是延州北面门户,当时由化州刺史、金明县都监李士彬把守。李士彬并非汉人,乃党项族一位酋长,骁勇善战,号称“铁壁相公”,手下有十八寨羌兵十万之众,周围又有保安、塞门诸寨互为依托,不是个好对付的主。李元昊当然不傻,先使反间计,让人把一封相约“同叛”的信,以及锦袍玉带等物送给李士彬,故意让其上司生疑,结果未得逞。接着再来诱降计,派人悄悄渗入金明寨劝降,被李士彬立斩来使,只留一个活口回去报信。这李元昊真有耐心,也真会动脑子,两计不成,再生一计,他派小股将士不断与李士彬部接战,刚一比划,迅即后撤并大肆放风说“我等闻铁壁相公之名,莫不胆坠地也”,如此重复不久,便有了效果。李士彬的软肋正是经不住夸赞,不免自得自傲起来,有谁敢来劝他则严行责罚,部属多有怨言。李元昊乘机派亲信贺真率部前来诈降,一面继续热捧李士彬,一面暗中拉拢怨恨李士彬的部属,贿以重金,以为内应。贺真再抵延州面见延州知州范雍,说李元昊“欲改过归命”,再投大宋。史书上讲范雍这个人还不错,只是“怯懦无谋”,不是做将帅和封疆大吏的真材实料。他一听元昊来降,不辨真伪,连忙给朝廷报喜,至于守备一事便不管了。李元昊看到时机成熟,决定出手,而且又来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花招,明攻保安军,暗夺金明寨。范雍闻信又上当了,急忙派主力去援救保安军。金明寨这边,李士彬也放松了警惕,将士们解甲就寝。凌晨时分,西夏主力猛攻金明寨,贺真率内应大开寨门,不费吹灰之力便夺下金明寨,诛杀了李士彬和他的儿子,并一举攻占周边安远诸寨,挥师南下,直逼延州。

延州城内只有数百名士兵,几乎是座空城。范雍大为惊恐,慌忙调集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孙,和驻兵庆州的另一名副都部署刘平前来救援。加上其他三股援兵,宋军约集中援兵万余人,行至三川口(今陕西志丹县南),已然完全掉进李元昊预设的陷阱。

兵不厌诈。李元昊继续用计,他派人化装成“急脚子”,即宋军中传递紧急文书的铺兵,向刘平假传范雍指令:“延州范太尉传语,已等候于城之东门,然暮夜纳众入城,恐透漏奸细,请分队进发,以辨真讹也。”刘平哪知有诈,便分队而发,约间隔五里许再发一队,结果被西夏兵分而歼之。刘平见发出去五十队人马杳无回报,心生疑虑,再找“急脚子”时踪迹全无,情知大事不妙,慌忙整队齐发。行至延州城外五龙川,离城只有五里之遥,未见有什么意外,刚要放下心来,但听一声号炮响过,四下里涌出李元昊千军万马,将宋军团团围困。正是塞外严寒季节,平地积雪数寸,宋军无备,顷刻间土崩瓦解。刘平、石元孙力竭被擒。宋军全军覆没。李元昊乘胜驱兵猛攻延州城,七日不下,忽然天降暴雪,奇寒袭人,只好撤军。延州城侥幸没有陷落,但城北横山一带广大地区从此落入西夏掌控。这就是大宋对西夏用兵史上的著名“三败”之首——三川口之败。这里要为名将刘平惋惜一笔:他是景德三年(1006)进士,当过正直敢言的侍御史,遭时宰丁谓报复,不得已转为武职,效力边关,功劳卓著,是极难得的一代儒将。可惜死于朝廷用人不当,主官昏聩无能,令人扼腕。

败绩传入汴梁,宋廷上下一派乱象。照例,谁也不敢问责皇上,把枢密院三位主官当作替罪羊撸掉了事,当然范雍也是逃不脱的,贬职他用。下一步怎么办?吵来吵去,这才只好请出范仲淹和韩琦,前去救国于危难之中吧。可还是有点不放心呀,于是任夏守赟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任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去临阵节制范、韩两书生。至于运用何种战略战策,对不起,没有,你们俩先提个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