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
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
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
这里得提一段争讼公案。范仲淹和章岷同游的承天寺,是睦州乌龙山承天寺,还是苏州承天寺?依笔者浅见,应是前者。紧靠睦州城东北面是乌龙山,因石色乌黑,山势如飞龙而得名。范仲淹在《潇洒桐庐郡十绝·之一》中说“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写的就是这座他特别喜爱的山。他常与章岷同游此山,还写了一首《游乌龙山寺》,诗曰: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当时,承天寺就建在州城边一座山上,此山即是乌龙山余脉。寺庙依山而建,寺前有一竹阁,登临其上,州城风物尽收眼底。承天寺便成了文士和州人经常光顾的好去处。
有人说范仲淹从睦州调任苏州,章岷亦随任节度推官。“此诗真可压元、白矣”的《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就是二人同游苏州承天寺的唱和。还说:宋初,苏州“重玄寺改名为承天寺,当时,身为江苏人的范仲淹正任一代大儒宰相。一日,他与同僚章岷游览重元寺,作《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且不论章岷是否随任苏州,也不计较此时范仲淹并非宰相,仅章岷一句“古寺依山起”就把什么也说明白了。据言者考订:历史上承天寺曾几易其名,初名“重云”,误为“重玄”,后称为“承天”“能仁”“双峨”“重元”等诸多寺名。何以建寺?说是天监二年(503),梁武帝萧衍以佛治国,全国崇佛成风。某日傍晚,官员陆僧瓒见自家宅第上空祥云重叠,即奏请梁武帝,建议舍去私产,在原址兴建一座寺庙,取名“重云”。梁武帝欣然应允,并赐匾额“大梁广德重玄寺”。“重云”被御误为“重玄”,只好将错就错。重玄寺一直兴盛到中唐时代,时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曾作《登重玄寺阁》一首:“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合沓臻水陆,骄阗会四方。俗繁节又喧,雨顺物亦康。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于兹省氓俗,一用劝耕桑。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寺内书写了《法华院石壁所刻金字经》碑文,认为“石经功徳契如来付嘱之心”。还有皮日休前来游寺,题诗曰:“香蔓蒙笼覆若邪,桧烟杉露湿袈裟。石盆换水捞松叶,竹径迁床避笋芽。藜杖移时挑细药,铜瓶尽日灌幽花。支公谩道怜神骏,不及今朝种一麻。”……细看这些名家大腕的诗作,均不得“古寺依山起”的要领,真要身在俯看全城的一座山上,大诗人们不会无动于衷吧?再者,苏州城中有这么大一座山吗?
一段闲话撂过,还说章岷。可惜的是,章岷的诗文没能全部流传下来,仅有六首诗存世,而且还不包括那首享尽时誉的《斗茶歌》,现在只能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略得体会。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又称“茗战”,盛行于北宋时期,是古人集体品评茶品优劣的一种民间活动,而文人墨客们略加改变,多在书斋、亭园中兴办,以茶会友,以茶相知。至北宋末年时波及宫闱,连宋徽宗赵佶亦亲自与群臣斗茶,以胜为乐。范仲淹“被隐逸”到睦州后,很快进入当地民间天地,当然少不了参与斗茶活动。他与章岷等人斗茶,章岷先作《斗茶歌》,范仲淹看后佩服有加,连连称颂,即刻和韵,便是上引这首脍炙人口的斗茶诗。悠然吟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优美无比;且用典甚多,商山四皓、首阳二贤、屈子刘伶、卢仝陆羽……全是云水高人;不少名句为后人反复传颂而成经典。有人评说可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相媲美,信不虚也。
顺便饶舌,范仲淹在诗中所题“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指的是武夷山茶。武夷山茶出名甚早,商周时,它就随“濮闽族”君长进献给周武王。西汉时盛名已著。唐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便是武夷山茶,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至范仲淹时代,武夷山茶已称雄茶坛,成为贡茶,故诗中才有“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而自己如今品着贡茶,感觉那是好极了,“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这灵魂自由得亚赛神仙呀。
范仲淹还写有一首《依韵酬章推官见赠》: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隈红杏遮。
来早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不期然间,“惟恐逢恩”成了现实,调任苏州说明仁宗不忘仲淹,还会再有好事。然而,对此时的范仲淹来说,喜则喜之,尤有遗憾,百般心事谁知?惟有章岷知心,写诗以赠,正中下怀,遂有酬答。可以说,章岷是范仲淹睦州胸怀的知音者,范仲淹“睦州风光”的活见证。修建严子陵祠堂的重任,他不委托章岷还能信任谁?
经过范仲淹和章岷的合心合力,桐庐从古至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严子陵祠堂重新建成问世了。它花去了多少时日,费去了多少银子,耗掉范、章和多少巧匠、民工的心血汗水,今日已不可考;其实就连他们所修建的这座严子陵祠堂,今人也难得一见了。一九五八年,国家要在七里泷那儿兴修富春江水电站,致使严子祠毁于水下。人们如今看到的景观已是现代货色,那是一九八三年,由桐庐县人民政府重新选址修建的。修旧如旧到何种程度?天知道。唯有一篇入了《古文观止》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那是千古不变的“原生态”。现在欣赏这篇千古绝唱: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心人会看出来:既然严子陵祠至晚在唐初已有,范仲淹文中何以有“始构堂”之语?周天放、叶浅予的解释是“盖取行文之便耳”;董利荣的解释是,原先是私修家祠,范仲淹“是以睦州州府的名义建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范仲淹最先建造严先生祠堂也没错”。笔者再加一种解释如何,也许不着边际,此时的范仲淹,已然具备一种精神强势,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强烈自信:纵观历史,环顾天下,谁能比我范仲淹更能理解严子陵呢?我来睦州,宁非天意?你看看眼前这是一副什么景象哟:“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歪斜的亭子……纵横芜杂的草木……祠堂是废垣残瓦……”(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如此怠慢、亵渎先贤严先生,叫我范仲淹情何以堪?修子陵祠者,舍我其谁!从这种前无古人的气势看,“始建”二字也完全担当得起。
这就要回到那个“有难度的问题”了:严光何以名气这么大?转换在范仲淹名下,这个问题就是:范仲淹是如何理解并推崇严子陵的?睦州时期,范仲淹几达知天命之年,而且其人文坐标业已基本划定,人生价值观业已不好更改,社会个性业已鲜明而倔犟。他要走的路是“入世”一途,政治依归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社会理想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为念,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歌词说,就是“丈夫在世应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知识分子政策先进而科学,读书人只要努力,大都有用武之地,建功立业会有时,名垂青史看自己。所以,两宋热衷于“入世”且多有建树的士君子特多,范仲淹就是早期一位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那么,与这种“普世类型”截然相反、格格不入的“出世”另类严子陵,又怎么能让范仲淹成为自己的铁杆崇拜者呢?他吸引并打动范仲淹的究竟是什么?为此历来都有人感叹:这谜一样的严子陵,问世间谁能真正读懂他?青山无语,绿水凝噎!
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一千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留下两千多首诗文。其中名人无算,范仲淹之前最著名者如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杜牧等,之后如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等,都留有大作。今人从这些古诗中精选上品勒石,得诗碑六十九方,供在碑廊里。李白有诗曰: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江。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古风》)
李白此诗,可视为范仲淹之前“赞美类”的代表作。有没有道不然的呢?晚唐诗人方干就大为质疑,问严子陵:“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钓?”《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隐居此地不问国事?这不是耽误人生吗?那么,在这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中间,你范仲淹将作何认定?
早前书中就交代过,青年范仲淹世界观的形成,深受《易经》的影响。《易经》作为儒家诸经之首,元典中的元典,“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旦造成一个人看世界的独特眼光,其品人论事,必远在儒、道、佛之上,简直就在另一个新世界。难怪今天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易经》乃宇宙语言,真正破解之日,世界将为之改观。作为北宋易学义理派的开创者,作为通解二十七卦的《易义》一书的作者,作为深谙“三才”之道,认定通彼天、地、人,即谓之《易》的范仲淹,他论严子陵必定别有角度,不为寻常褒贬所左右。你看他在《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中,果然从《易经》入手。《蛊》者,六十四卦之一。《蛊》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程子(程颐)注《蛊》上九云:“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怀抱道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所处虽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屯》者,亦六十四卦之一,坎上震下,元亨,利贞。《屯》之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一个占定《蛊》上九,一个占定《屯》初九,所以,“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先生之志,必在“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之际。
在中国的士君子群体中,从来就有一种类型,即“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他们甘于寂寞,自生自灭,一代代没于草野荒丘而不为世知。其中能留名于世者,皆因引发了各种故事所致,如许由洗耳,巢父下游饮犊,鲁仲连“义不帝秦”,严子陵不事光武……在中国隐逸者中,此类名人极少,许由、巢父尚在传说之中,鲁仲连不为秦朝办事,但他在别处老忙活,还不是真正的“不屑天下之事”,唯有这严子陵,史载籍籍,确乎是个“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前列种种类型的隐士,再夸他们是“高士”,总多少脱不掉“入世”嫌疑,就连名头最响的陶渊明先生,他也是先仕而后隐呀。可瞧瞧这位严子陵,新朝皇帝王莽请他出山,不去;也好,这王皇帝来路不正,不与他同流合污也罢。可这刘皇帝“根正苗红”,又是你的老同学,这样巴巴儿的一请再请,你把臭脚丫子都捣在人家那“皇肚”上,人家还是照请不误,心诚得让石头人儿都动心,你咋还不给个面子呢?只要你去,那首席宰相还能轮到别人?你上班哪怕搞个弹性时间,刘皇帝也一准高兴。偏这个严子陵呢,“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帝伤惜之”,你让这么好的一位中国皇帝太伤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