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相:管仲传
19233200000017

第17章 避于乱世洁吾行(2)

季梁劝道:民众,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主先教养好民众,然后尽力奉神。所以祭祀时奉献牲畜,祝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民众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繁殖很快,不生疥癣之类的疾病,各类良种应有尽有。奉献谷物,祝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碍农事,民众和睦,年成富饶。奉献甜酒,祝告说“米又好,酒又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无违背德行的念头。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邪恶之心。所以要提倡致力三时,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如果是这样,民众和睦,君臣相诚,神灵也降福给他们,这时做事,一做就能获得成功。现在隋国的形势是,民众各存一心,君主虽然自己祭祀丰盛,你离开民众与臣子们,能有什么福分呢?君主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同姓的兄弟国家,也许是免患除难的唯一渠道。

隋侯害怕了,问他:你有什么好办法?

季梁:把这件事告诉民众。

隋侯就依了季梁的办法,把楚军进犯的消息公之于众,听听民众是什么意见。

管仲与鲍叔牙就在这个时刻来到了隋国都城。

正在闹饥荒的隋国,见到有这么多的鱼干,纷纷抢购。原本只是用贝钱计算的鱼干,现在却用金块来计算,更有人用夜明珠来换。很快,两人就把运来的鱼干卖掉了。他们准备离开再去贩运鱼干时,在城门下看到了那份告示。管仲拉住鲍叔牙说:听说,隋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名士季梁。有名士在,隋侯还拿不定主张而公告民众,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急着走,探探究竟吧!两人到一客栈住下,每天早早站在告示下倾听民声……

三天后,管仲揭下了那张告示。

管仲被带到少师董成那里。少师董成见是一位外地年轻人,和蔼地问他为什么要揭这个告示。管仲说了自己的理由。少师董成一听,感觉颇好,立刻请进内室交谈。管仲毫不客气地亮出自己的态度。这使少师董成大为敬佩,当天留下他们在自己府上过夜。管仲与少师董成两人夜间促膝谈心,抵足而眠。第二天清早,少师董成只身来到宫中,向胚报告管仲的到来,建议任其大夫。隋侯说,让他朝堂上与众臣对话后再说。

年轻的管仲还是第一次见到诸侯国朝堂上的威仪,有些胆怯。老臣们瞧不起管仲,纷纷提出尖刻的问题,管仲反倒应对裕如。

有大臣向管仲问:眼下我国正闹春荒,先生有何良策可施?

管仲说:洪水泛滥之际,人人逃难,有人带着金子,有人带着炊饼。几天后,水退了,带炊饼的人活了下来,带金子的却饿死了。这是为什么?这叫适用大于价值。当今隋国因为去年歉收,春荒在即,楚国趁着隋国春荒发起攻势,隋国穷其全国力量抵抗,结果如何?困兽犹斗,隋国不会败!

众臣微笑。

话锋一转,管仲又说:我们把那颗夜明珠给楚国,这仗就可以不打,省却无谓的牺牲,更可以节省粮食度灾!这一着,比之前面的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要打仗?

堂上哗然。有大臣严词道:先侯为此丧命,焉能忘乎?

非也。管仲道,物,存于世,尽于用,方可谓物尽其用,才有价值嘛!夜明珠的价值不同于一块牛肉、一只蒸馒,它是不能食用的。存放到楚国,与放在这里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没区别,只是不同的地点而已。相同的就是你和他熊通都会爱护,谁都不会砸掉它!还有一点就是他熊通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我们解除了危机。这有什么不好?过几年隋国实力强了,去拿回来时,一定是比在隋国还保管得好!我相信这一点。

堂下一阵叽叽喳喳。

少师董成问:替代楚君去周天子那里要王室封号一事,你以为如何?

照去不误!管仲扬开双臂高声说。

少师董成: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场各位,你们能告诉我,他熊通为什么自己不去?管仲说完,看着众大臣,竟然无一人应对。管仲向前一步,侃侃而道:还不是没那胆吗?有嘴说出这种话,却没力量自己去说,这种人一定外强中干。他虽然外强中干,但那想替代周室的野心却不减。这对于今天的隋国来说,就是巨大的危险。为了缓解危机,可以去,隋国不去传达,会有别国去做这件事。我们不去,我们就会吃眼前亏。好汉不吃眼前亏,替人传个话,有什么不可?

有大臣问:周天子会首肯?

管仲摇摇头:天下不可能有两个天子!徐国的王,周穆王征讨过,周室也从来不承认。

众大臣叽叽喳喳的声音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赞成。

管仲对少师董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楚熊灭隋的念头一天都不会丢。

一老臣:才俊有此话,必有良策。何不献策救我等于水深火热,也落个青史英名啊!

少师董成:是啊!你就说说你的想法,我们也好两全主意啊!

管仲:依我看,一个国家的存在,主要是民众的存在,如果为了民众的存在,做君主的何必考虑今天朝奉周天子,明天侍奉楚熊通呢?

大臣哗然,有人跳到管仲面前,大叫道:你是让我们背叛天朝?

管仲:民众处在饥荒之时,只要不让他们雪上加霜,还能解渴除灾,怎么做都是良策好方!对于社稷而言,只要宗庙安、四疆宁,他就是上天。谁能让我们的隋侯坐在这里,大臣们能够在这里议论国事,他就是上天派来的救星!别的还需要多考虑吗?民富国才强!国强需要富民支撑!站在山涧里看天,天只是条缝;站在海边看天,无际无边!你想不到海的那边是什么。人要有近虑,方有思想;人无远忧,必无远大目标!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臣,顾全眼前小利,国家何能强大……

啪!啪!啪!啪!……一阵击掌声传来。大家朝内看去,原来是名士季梁与隋侯一起击掌而来。特别是季梁,他坐在推车上来到管仲面前,连连道:先生奇才!奇才先生也。我立于壁后倾听你一番宏论,惊讶不已。

不成!大殿外飞快跑来楚使,边跑边喊:休听他人唆使!

看到楚国使者,隋侯顿时眉头一皱,什么话也不想讲了,对管仲只说了一句:多谢先生。请先生先到邸馆休息。

管仲准备离开,那楚使提剑喊道:何方妖人,休得逃脱,吃我一剑。说时迟,那时快,楚使之剑已经飞至管仲门额眉宇。管仲见状,慌忙躲闪,只见鲍叔牙提根长棍从楚使侧面倏然而至,一棍打中楚使手腕,那剑在离管仲眉宇一寸处“当啷”掉到地上,楚使左手握右手嗷嗷直叫……管仲看着想笑,鲍叔牙一把拉着他,飞奔而去。

在他们的身后,大殿之上,隋侯胚威声震天:请楚使回复楚侯熊通,我即派人向周天子递交楚侯请求封名号之呈,楚侯欲要我夜明珠,我照给。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真正的隋国民众信任的国君,亲自到民间听政,学召公奭,甘棠遗爱!

受隋侯胚的盛情挽留,管仲与鲍叔牙留在了隋国。

半个月后的某天,隋侯决定任命管仲与鲍叔牙官职。无孔不入的楚使赶到,向隋侯极力渲染管仲在颍邑训练女子军的事。隋侯听罢,一振:如此军事才人,你当向我贺喜啊!看你的样子,却不是哩,这是为何?看来,楚侯与我兄弟相称,全是假的!楚侯灭我之心不死!楚使急了,连连辩解道:全然不是,楚侯一直关心你,怕你上了蔡桓侯他们那些人的当。接着又加油添酱地夸大管仲和鲍叔牙临阵脱逃之事。隋侯淡定地打断他说:这我知道,管仲告诉过我。这事搁你身上,也会离开!谁那么傻,明知会送死,硬把自己当鸡蛋朝石头上砸?你会吗?没准,搁你头上,你跑得比兔子还快!

见隋侯态度鲜明,楚使知道扳不过这把舵,赶紧改变方略,退出宫去,一头扎入公爵大臣们的家里,极尽游说煽动之能事,硬把一班老臣与公族爵士都挑动起来。大家等不到第二天上朝,纷纷拥到宫门前,七嘴八舌,什么话都讲,迫使隋侯出来对大家说,放弃任用管仲与鲍叔牙。

消息传到管仲耳中,他与鲍叔牙商量,楚使如此,隋国王公大臣们如此,再待下去没有意义。如若不走,楚国惯使刺客,令你防不胜防。哪天把命丢了,还不知道怎么丢的哩!两人决定立刻离开隋都。

在城外驿站候车时,季梁派人赶来挽留下他们,传话说:眼下楚熊灭隋之心不死,务请管仲留下,暗中支持隋侯。并再三说,这是隋侯的意思,一旦事态平定,你们会在隋国得到重用!

管仲见名士季梁出面挽留自己,当然高兴。来到季梁府上,鲍叔牙问季梁:留下我们的,为什么不是隋侯,不是董成,却是你这位游走天下的名士?季梁笑道:后生可畏,言之在理。我就好为人师啊!当年,我到夏禹时代的国都安邑(即今山东安丘)朝拜,在那里遇到一位很有卓见、学问做得扎实的年轻人,叫召忽,我看他是个可造之才,将他带出了安邑。前年知道他正在宋国!接着,看看管仲问:你有什么想法?没想到鲍叔牙很生气地抢过话头说:先生名流,可以不考虑衣食住行。我们是年少之人,都有上人需要奉养,家累需要照顾。楚鬼与天下为敌,天下以周天子为旗,难道还会怕他楚鬼妖巫不成?请向隋侯转达我们的意思,要留我们,起码得让我们这位兄弟做个大夫吧!

管仲拦住鲍叔牙,告诉季梁:请先生不要误会,我们不是贪财之人。留下,我们一起留下。如果得以与先生朝夕相处,那就是晚生今世莫大之幸福。

在季梁的安排下,管仲与鲍叔牙住进了季梁家,得与朝夕相处。季梁不主张信神鬼,力荐修政治国。管仲每天照顾季梁生活,下午听季梁解说古圣贤文献。令管仲奇怪的是,季梁讲解先贤文,从来不说自己的见解,而是说自己的体会。如果先贤文与实际不能相符的,季梁则不说。这让管仲渐渐明白名士理解和讲授先贤文章的方法。

季梁的脑子特别好,对周初的文献记忆很准确。有好几次,管仲带着家中祖传的周前夏商文献听季梁讲解,待季梁讲解完后,翻开文献对照,竟然一字不差,这让管仲对季梁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天,管仲请教季梁:为什么古时先贤不在生前整理自己的文集?如果那样,让后人读起来岂不更好些?

季梁:后生问得在理。君见三皇五帝,何者整理自己的言论成集留与后人?

管仲:是没有见过,但这又为何?

季梁:这就是先贤能够成为圣贤的可贵之处。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德行、操行一样,活着就定论,那是逆天之行。只有人死了,盖棺而定,才能由自己的弟子收集言论,集结文章传于后世,就是传播集主的功德善行,给世人做标榜典范!哪有活着集结成文,岂非炫耀自己德行?特别是一些治世格言,自己在世实践成功,未必就能让别人作为经典使用。以《尧典》为例,前后多少代人的使用,方能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你在我家中看到的《太公》百篇,也是后人整理出来的嘛!你要记住,生前不集结,是一种美德。身后有言传世,是经过后人千百次验证正确的圣贤之真理!名士谢世,要有弟子等人,还要有国君介入实践其言行,选德操能流行的编入,可不是一代人或两代人的事,有的经历数百年之久。

管仲在季梁身边,还发现了一种现象。季梁虽然不能外出,但家里时时有远道来的文人雅士。这些人带来了天下各路的信息,坐下品茗喝酒,肆无忌惮地谈论天下各国尔虞我诈之事,并不避管仲。季梁也从不把管仲鲍叔牙当角色介绍给客人。大家都认为他俩是季梁的书僮和管家。有时,客人想让管仲回避,季梁总是说,让他听听,并不是坏事。

有一回,有客人从齐国来,坐下就大笑,而且放怀大笑。

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好笑的事让他们如此大笑,季梁却说,他们带来了郑国一则可笑的故事。

客人闻之大惊,起身对季梁行大礼道:先生曾言,名士之称名士,盖因坐家而知天下。在下今日见识了!

季梁谦虚道:诸位前次在此说到齐郑两国之事时,我留了一个心眼,以为祭仲私心颇重,会在郑国搅出故事。不料如此快就出了。

正是。客人说,北戎讨伐齐国,齐国派使者向郑国求援,郑国派太子忽领军救援齐国。齐侯看到太子忽一表人才,便想把女儿嫁给他。没想到太子忽却辞谢:我国是个小国,不宜和齐大国相匹配。

季梁:太子忽谦虚,是郑国国君的好人选,各位以后有机会可去会会。

季梁对这件事的评价应该说片面了。那个时代,这种片面性错误常常可见,也是那个时代“秀才不出门,评判天下纵横”的主要特色。正是这个错误的引导,七年后的齐僖公三十二年(前699),管仲与鲍叔牙来到了齐国。

当时,管仲站在一边替客人斟酒。

客人:当时,祭仲与太子在一起,再三规劝太子答应娶亲,并且说,郑侯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她们都生了儿子,你虽然册封为太子,未必就能正常继位。如果你得不到大国的援助,其他几位公子随时都可能取代你成为国君。

季梁看看正在给大家添酒的管仲,问:你知道忽有几位能与他竞争国君位置的兄弟?

是问我吗?管仲起身答,大弟突、小弟子亹。

季梁又问:祭仲所言,是极可能之事,但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管仲答:祭仲有私心。但依我看,郑侯寤生太强势了。

客人不解地问:此言如何讲?

管仲:新鲜的菜蔬搁不长久,糜烂的猪肉并不是一开始就糜烂。寤生持政郑国已经三十八年,特别是去年的 葛之战( 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他出足了风头。这一战,宣告了自黄帝开始倡导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消亡。

这个话题一开,众人都陷入去年那场 葛之战的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