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仲郢是个有能力的官员,梓州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大中九年(855),朝廷征调他为吏部侍郎,算起来他在梓州也已经是第五年了。
这一年李商隐四十五岁,在今人看来,还属壮年,但商隐却已相当显老,身心颇为疲惫。柳仲郢征求他的意见,是愿留在梓州呢,还是随自己回京?
“回京,当然回京!”商隐毫不犹豫地答道。
州务的交代进行得很顺利,启程北归的日子也已定下。商隐准备与柳公车仗同行,可有种种方便。其实,他的行囊简单,除几件换洗衣服,便是一些文稿。《樊南乙集》已由杨本胜誊抄一过,原稿和后来写的文章,仍照样放在一个大竹箧里,其他就没什么可收拾的。倒是与梓州友人,特别是慧义寺的诸位长老告辞,费了商隐不少时间。
柳仲郢设宴与梓州各级官员告别,昔日是上下级,今后就是官场中的朋友了。幕中同僚也连日摆酒,为柳公、也为商隐送行。一次席上,还特地邀请梓州乐营相熟的歌女来演出伴酒。张懿仙也来了,专门向商隐敬酒。这一晚,商隐喝醉了。
次日早晨,商隐在官舍自己的屋里醒来,昨晚的情景犹如梦中。他让小厮泡来一杯茶,喝了几口,清理了一下思绪,便写了一首诗:
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
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
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多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唯有衣香染未销。
此诗题为《梓州罢吟寄同舍》,是商隐留赠幕中同僚的。其中有五年生活的概括,有宴会细节的描述,也有亲切善意的调笑,最后表达了告别和对梓州幕府的怀恋之意。
快到年底了,李商隐最后一次到慧义寺,看望众僧,看望他开辟的藏经石室,把手抄的《妙法莲华经》又拿出读了几页。大中十年(856)刚过元旦,柳仲郢急着赴京上任,商隐也就随柳仲郢的车马队伍离开了梓州。
五年前,李商隐刚刚丧妻,独自艰辛地来到梓州,此次回程条件好了许多,沿途有官员接待,有官驿可住,而且有时间有人陪同顺路参观游览一些幽僻的景点。一路上当然少不得作诗,柳仲郢和他兴致都好,两人时有唱和。不过这些诗随写随丢,多未留存。只有一首《重过圣女祠》,写得实在太美,而且含义深刻,超过了商隐以前写的那两首同题诗作,被保存下来,并且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圣女祠位于大散关与陈仓之间的秦冈山上,由南向北走,行至圣女祠的时候,距长安就不远了。下得山来,折向正西,前面就是号称京师西郊的凤翔府,就是当年李商隐进村夜访老农,写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的地方了。
心中想着五年不见的长安,眼前是经过不止一次的圣女祠。李商隐的《重过圣女祠》诗是这样的: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不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李商隐对石壁上的圣女像说:您所居的神祠,白石岩扉上长满了青苔,门前人迹稀少。我前次护送令狐楚灵柩路过这里(开成二年,837),拜见了您的容颜神态,一转眼都快二十年了,您竟然还立在这儿。您从上清天界沦谪人间,时间也太长了啊!
春天,梦幻一般的细雨,无声地飘洒在祠堂的屋瓦上。这梦一般的细雨里,是不是有您的哀怨?您的叹息?那春天轻灵的风,是不是也感受到您的忧郁和悲伤,要不,它怎么连祠堂前的旗幡也吹拂不起来呢?
圣女,您太悲苦。但您看,曾是您同伴的萼绿华和杜兰香,她们活得多自在,多滋润!她们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呀!
当年我经过您这里前往长安,也曾渴望到朝廷,通仙籍,向天阶,求取人间功名,就像您寻问灵芝仙草一样。可现在怎样?我们是同命同病啊!
李商隐忘情地对圣女说着话。他觉得圣女就是另一个自己,甚至是世上一切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士子文人的象征。他对圣女说话,也就是对自己的心在说。自己的遭际,圣女的命运,和所有怀才不遇的朋友,刘、温庭筠、卢献卿们的经历和结局,一时间统统叠合起来了。是啊,我们大家不都是“上清沦谪”而且“得归迟”吗?不都是理想如梦,壮志如烟,停滞偃蹇,困厄无路吗?而且不是已有人赴了黄泉地府吗?我们这些人的悲苦不都是春雨般缠绵不休,春风般无力轻扬吗?
大中十年(856)春,回到了长安,头几天商隐是很兴奋的。他拜望了连襟韩瞻的家,送上不少由巴蜀带回的土物,看到衮师和他的姐妹健康成长,对韩家说了许多由衷感谢的话。
他登门拜候令狐绹,做了宰相的令狐绹很忙,等了很久才接见了他,寒暄一番,即便送客,商隐也并无怨言。他还拜会了几位朋友,独孤云、李定言、郑茂休、曹确等,他们都在朝为官,可以了解朝中的一些情况。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路过昭国坊。那里李十将军家的南园留有难忘的记忆。因为与李家的姻亲关系,新婚时,商隐曾和妻子在那里小住。这次路过,他忍不住叩门拜访,并在主人招待下重游南园。景色依然,物是人非,自是感慨万千。归来作诗两首,不是纪游,纯是怀旧:
潘岳无妻客为愁,新人来坐旧妆楼。
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
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
惟有梦中相近分,卧来无睡欲如何![1]
满脑都是妻子的音容笑貌,不知不觉就把她的芳名写进了诗中。雪娘啊雪娘,你可知道我独来独往、独栖独宿的苦!你可知道我是多么想念你吗?!
有好几天工夫,商隐独自一人在长安的皇城脚下,在兴庆宫、曲江池周围,在大街小巷、东市西市转悠溜达。看着那些巍峨高耸的城门阙楼,看着那些笔直挺立的金吾卫兵,看着街上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看着东西两市商铺店邸里琳琅满目的货物,他的心里翻腾着复杂的感情。
仿佛觉得踏实。他在心底里呼喊:回来了,我又回来了。我离不开长安呀,我的青春,我的爱,我的魂魄,是跟长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长安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部分。可是我离开得太久了,长安,你知道我曾多少次梦见你啊。现在,我终于又徜徉在你的怀抱里了!
李商隐进了一家酒肆,在一处僻静却可饱览市景的位置上坐下。店小二的热情招呼,使他感到温暖。他要了一壶酒,一碟小菜,又要了一份羊肉泡馍。隔壁房间飘来热烈佻 的音乐,是来自丝绸之路那头的舞蹈节奏。啊,另一边的歌声也美得很,是柔曼的《杨柳枝》,还是高亢的《菩萨蛮》?李商隐静静地听着,心中却陡地生起一丝凉意:这样的热闹繁华,这样的轻歌曼舞,能够长久吗?朝廷如此昏暗,官府如此腐败,宵小在位,狐鼠横行,端的如李太白所言,“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而今比天宝之年只怕还更厉害百倍!
自己又能为大唐做些什么呢?“欲回天地”?力挽狂澜?恐怕难了。但至少可以做一个清官廉吏,和那些贪官污吏、虐民弊政对抗一番!四十五岁,我还不算老啊。
这次他还真有点信心。柳仲郢出任吏部侍郎,他会为自己做出合适安排的。毕竟有五年良好的宾主关系,自己的才能和心愿,他也是了解的。而且,荐用和聘任官员,也正是他的职责所在。
柳仲郢确实很想帮李商隐一把。他懂得,在这个人情社会里,要想做官,须得朝中有人。现在自己有了一点儿权,是该帮帮李商隐这样的才子兼清高老实之人呀。相信他干什么都能干好的。这样的人才,被压抑得太多、也太久了。
可惜柳仲郢刚刚上任,还没来得及为李商隐做什么,就被改派了新职: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这对柳仲郢本人来说,是得到了更大的重任。可对李商隐却是不利的。好在这一次,柳仲郢吸取教训,很快奏请以李商隐为他管辖下的盐铁推官。
盐铁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故自汉代以来就由国家专管以牟利。唐朝亦然。盐铁院是个帮国家敛财的机构,唐中叶后,每年仅江南盐铁的收入,就抵得上几百个州府的赋税,那是多大的一笔财富!那时国家所设盐场和监管机构有数十百处,盐铁转运使坐镇扬州,手下需要多少各级官员,安排一个李商隐还不好办?反正这些都归盐铁转运使统管。
虽然盐铁推官近于俗吏,不是理想的官职,但到底是柳仲郢一片好意,何况自己也需要官俸养家,李商隐接受了这一安排,并诚恳向柳公致谢。
现在的李商隐诗集中留有若干首与江南有关的诗篇,比如咏叹南朝齐梁陈诸朝和隋朝的短命速亡,诗中都写到江南风光景物,有研究者认为,大抵应是商隐赴江南某地的盐铁院任推官时所作。也有人认为,商隐从梓州回来,身体已很坏,不允许他再作江东之游了。那些有关南朝的咏史诗,不一定非得亲临其地才能写,不能因这些诗的存在而断言李商隐就一定到过江东。
这里,再一次暴露出仅据诗篇来考订作者行踪旅迹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说实在的,诗人作诗,情绪的影响极大,偶然性也就极大,诗的表达又往往隐喻夸饰真真假假,诗中固然不能不留有作者行踪思绪的蛛丝马迹,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诗就更不如无诗。研究诗人,既无法排除对诗作的考证,以此印证行踪,也需要介绍佳篇以鉴赏品评。然而解诗说诗,除诗题、诗中留有确凿根据者外,总应多留余地为好。特别应该声明,这解说之中,是掺杂了解说者许多主观理解在内的,可别全算到诗人头上。
本书叙述李商隐生平,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引用并解说了不少李商隐的诗篇——李商隐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既是心灵的展示,又是生活的印痕,宝贵的史料,当然需要重点介绍,想来,这也是本书读者期待的所在——在此特略占篇幅作个告白:笔者的考订解说努力尊重历史,尊重诗人,但无论怎样努力,无论是借鉴前人成说,还是自持见解,都未必能完全符合李商隐的原意和真实情况,书里表达出来的仅仅是一种理解,一种看法。读者诸君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想象,或认同,或修正,或反对而另行解说。这样笔者庶几比较心安。
其实,李商隐以南朝为题材的咏史诗,无论写于何时何地,都是值得重视的。它们既表达了一种人本的历史观,也透露了一种现实的忧患意识,而艺术上也很精致,风格冷隽而幽默。比如咏叹南齐东昏侯又捎带讽刺梁朝的《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纯叙历史故事,毫不议论抒情,而批评、惋惜、讥嘲、警示,色色皆有,内涵十分丰富,极耐咀嚼玩味。清人冯班强调本诗“咏史俱妙在不议论”,沈德潜更拿它与《贾生》诗比较:“此篇不著议论,‘可怜夜半虚前席’竟著议论,异体而各极其致。”[2]都准确指出了本诗的艺术特色。又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把南朝各代匆忙更迭,皆因人患(统治者荒淫无道)而与地势是否险要全然无关的道理,揭示得一针见血,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巨大的宏观概括能力!
再看一首入选多个唐诗选本(包括启蒙读本《唐诗三百首》)的七律名作《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此诗讽刺隋炀帝杨广,也是纯用叙事。除第一句外,每一句都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寄寓感情倾向,尽情挖苦讽刺,无情鞭挞。“欲取芜城作帝家”,看似平平道来,其实颇含讽意。杨广不想待在首都大兴城,简直是把销金窟温柔乡扬州当成了家——然而,他的愿望达成了吗?没几年工夫,天下大乱,芜城(即扬州)的帝家毁了,杨广的命也丧了。三四两句说:倘若不是皇帝的玉玺归了李渊,唐灭亡了隋,杨广一定还要继续大挖运河,把他的锦帆驶向天涯哩——当然,他的奢望不可能实现——五六句接写开挖大运河的后果:那巨大工程害得连萤火虫都灭了种(更别说百姓的苦难有多深重了),只剩下两岸垂杨上盘旋着归巢的乌鸦——若真的再挖下去,那祸害还了得!
最妙的是结尾,利用一个传说故事:当年隋灭陈,身为晋王的杨广率兵渡江,攻进建康,眼看陈后主(名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一起从井里被活捉上来,以胜利者的姿态狠狠训斥了这个亡国昏君。但后来,杨广的淫靡远超陈后主。他沉湎于扬州(江都),一次竟梦到了陈叔宝,见张丽华在旁,还让她表演了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舞毕,叔宝问杨广:“龙舟之游快活吧?原以为你会是个尧舜之君,没想到你贪图逸乐比我还厉害,亡国比我还快。那当初你骂我何必那么凶呀!”杨广被讽刺得说不出话来。李商隐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略作推衍,皮里阳秋地说:杨广啊,假如你死后在地下再次遇到陈叔宝,你还好意思让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吗——她准会更尖刻地挖苦你,你岂不要羞死!
上面举出的几首咏史诗,很是精彩,作者的创作契机既可能是因为身临南朝故地而有感,也可能并非如此。
咏史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时代颇为宽广,上至神话时代的西王母周穆王,中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到中晚唐宪、穆、敬、文、武诸宗,而与当代现实相接。这几首是否一定写于江南,关系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