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19233000000039

第39章 永乐和洛阳的日子(2)

他们住进了崇让宅,兄嫂待雪娘、商隐很亲切。雪娘在从小熟悉的家中待产,丈夫又整天陪伴在旁,心情恬和,每天都快快活活的。

也许就在这段时间,在和王氏亲属的频繁接触中,商隐再次接触到李贺的事迹,写下了《李贺小传》。

李贺和王茂元家是有关系的。李贺有一位姐姐嫁到了王家,算起来该是雪娘的婶婶辈了。李贺的好友王参元是王茂元的弟弟,也就是雪娘的叔叔。王茂元虽是个武人,但其家和唐时所有官宦之家一样,非常重视文事,尤其尊敬诗人。在王家,李贺这位性情奇特、多才早夭的诗人常会被谈起,许多关于李贺的传说,也在王家流传着。

李商隐是李贺诗的崇拜者,早年效仿李贺,颇得其神韵,李贺诗风的影响可谓贯穿其一生。

杜牧为《李长吉诗集》所作的《序》,商隐早就读到过,因此对杜牧和李贺两位都十分佩服。尤其赞赏杜牧对李贺诗风的描述,那一长段气势磅礴的排比,“云烟联绵……”商隐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6]

李贺与王茂元家的关系早就使他惊喜过,这次又有幸在崇让宅听到李贺姐姐的亲口叙述,李商隐感动之余想得很多,觉得非动笔把它记下来不可了。

《李贺小传》是一篇道地韩愈风格的古文,记述李贺行事和气质具体而真实,文学史上和我们脑海中的李贺形象便主要由此文而来。它是这样开头的: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事尤备。

这是交代写作《李贺小传》的前提,接下去显然该是结合杜牧序和李贺姐姐讲述的加工记叙了: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馀四卷而已。

以上简述了李贺的交游、性格和创作情况,有的可能是商隐在聆听叙述时询问出来的,写为文章经过条理化,成了这样简洁的文字。

李贺之死是其生命之火最后最耀眼的爆发和闪光,姐姐的叙述带有崇敬、缅怀和浓浓的神秘色彩,李商隐的记录也非常传神,成为这篇小传的核心: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 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记完此事,商隐特地声明: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这句话证明以上所记,均为李贺姐姐所言。商隐认为,此事虽然奇特,但应该是真实的。诗人李贺留恋母亲,留恋人世,但他在人间是死去了,人间留不住这样的天才,他却永远活在天上,活在爱诗的人心中。

写到这里,李贺的事情记完了。但李商隐觉得还有话要说,正是这些话,促使他写了这篇《李贺小传》。李商隐要抒发的感慨是针对李贺的,同时也包括了古往今来,甚至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才人俊士: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

长吉生二十四(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7]

一连串的提问,其实并不要求回答,而是悲愤地责难:人间何其冷酷,反不如虚无缥缈的上帝重视才人?然而,抑才排贤却是人间常见的现象,甚至是一种惯例,自古如此,绝无改变,难道人间就该如此,倒是天错了?!

李贺的遭际引起李商隐的同情和思考,而为李贺作小传,则给了李商隐一个宣泄自身困厄和悲怆的契机。

这些日子里,李商隐还写了两首诗,创作的时间只隔一天,但情绪却大不相同。那就是《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和《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这两首诗。

七月末,盛夏已到了尾声。这一天傍晚,洛阳崇让宅的王家,李商隐和他的妻兄弟,还有一位来访的郑姓朋友在一个小轩里聊天饮酒。小轩的窗外临着一片荷塘,透过竹帘,可以看到硕大的荷叶托着一朵朵荷花,把池塘铺得满满的。塘上的清风不时送来一阵阵香气。他们三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虽是海阔天空,没有主题,却也少不了谈些朝野新闻、文坛趣事。

天色暗下来了,一阵夏日的豪雨突然降临,豆大的雨点把荷叶打得沙沙作响。他们听着雨声,看着在荷叶上弹跳滚动的水珠,倒增添了不少酒兴。李商隐一反常例,和王、郑二秀才痛快地对饮了几杯,便不觉有点微醺。先还能扶头而坐,不知什么时候,竟伏在案上睡着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小轩里除了他自己,就剩下一个点着灯、等着他醒来的小厮……

就在伏案而眠的短短时间里,李商隐做了一个梦。

那是一个怎样的梦啊……

初梦龙宫宝焰燃,瑞霞明丽满晴天。

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

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

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原来,在雨声中,李商隐梦入了仙境。仙凡两个世界本来相隔甚远,可是玉阳学道的经历,帮助李商隐打通了仙凡两界。从此在他的脑海中活起了一个神仙的世界。仙人们无拘无束地生活着,徜徉在道教徒为他们构想的理想天地之中。以往是在李商隐的心目中,今天则是在他梦境中,这个理想天地与现实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啊——现实是昏暗阴霾,那里却瑞霞明丽,一片腾腾的珠光宝焰!在现实中总是拘谨局促、需要看人脸色的小人物,一旦到了那神仙世界,也因为解除了束缚而感到自在了。

李商隐发现,此刻自己就在仙人群之中,就是仙人的一分子,而且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地随意斜倚在仙境的一株大树上,心情是从未有过的放松而恬静。一个并不相识的仙人走过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和他打招呼。忽有笙箫的乐声远远传来,可以想见,那边一定很热闹,但隔着朦胧的烟霭,声音虽能听到,却看不到吹奏乐器的人和那边的情景。

梦里的空间总是模糊的,梦里出现的人、物或景也总是朦朦胧胧、游移不定。梦里的时间是跳荡的、可长可短的。梦里发生的事情有它自己的逻辑,醒来却不一定分析得清楚。

你看,一下子,似乎到了浩渺的潇湘水上,湘灵正演奏她那五十弦的锦瑟,美妙的乐声竟然就像那错落有致的雨声一般(在梦中,小轩外的真实雨声与湘灵的瑟声合二为一了)。

瞧,那边惆怅低回着的,不是河伯冯夷吗?他是因为沧海桑田的巨变,鱼女们鲛绡难卖,还是因为别的什么事而发愁?

一下子又到了山中,哦,是仙人们聚居的华山?但为什么毛女显得很无聊,龙伯高举着华岳的莲花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仙人们也有心事,也有苦恼?

李商隐行走在仙人的世界里,一切既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既那么恍惚,又似乎那么清晰……

这首诗把梦境写得那么真切,就像是一部不断推移和转换镜头的电影。从“初梦”,到“旋成”,到“少顷”,到“逡巡又过”,再到“瞥见冯夷”,“亦逢毛女”,直到后来的“恍惚无倪明又暗”,梦醒前的“低迷不已断还连”,梦醒后的“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每个做过梦的人,都能体会诗人的梦境,并佩服诗人记事(梦中事)传神的本领。

这仅仅是李商隐脑海中道教神仙世界的映象吗?或者,竟是人间社会的变形投影?

如果是后者,那么,出场的各位神仙,是否映射着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呢?梦中出现的情事,一个仙人拍我肩啦,冯夷怅望啦,毛女无憀啦,龙伯擎莲啦,又都映射着现实中的什么人、什么事呢?

于是,各种猜测,各色想象,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要什么定论啊!

梦是李商隐做的,诗是李商隐写的,但即使能起李商隐于地下,恐怕他也说不清他所做的梦究竟意味着什么,说不出他的诗存在什么明确的答案。

我们又何必要把自己读诗的粗浅感受强加给李商隐,把一件本来很美好的事弄得大煞风景呢!

就让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七月二十八日夜晚,李商隐从小轩回到雪娘身边,雪娘还在等他。李商隐跟她说起刚才游历仙界的梦,夫妻俩聊了好一会儿才安睡。

第二天,是王府为商隐安排的一个家宴,因为商隐为母守丧很快期满,他准备到长安,主要是吏部去为复职活动一下,打算就在这两天动身,王家兄弟设宴为商隐饯行。

本来,商隐想等雪娘分娩过后再走,这毕竟是她初次生养啊。倒是雪娘理解商隐,叫他放心,说自己在娘家,保姆、奶娘和丫头都是现成的,还是他上京城办正事要紧。

家宴上,商隐一再感谢和拜托。王家人都很热情,说一定会照顾好雪娘母子,让商隐在长安安心等着做父亲吧。

宴后,商隐夫妇回到自己的住房,商议别后的事情,不觉已到深夜。雪娘催了几次,商隐还是不肯睡,直到他吟毕了一首诗,写在纸上,拿到床边,雪娘便一句句念起来: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唯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这就是题为《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诗。

“悠扬归梦唯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这两句写得多么好啊。以平声的双声词描写游子思乡梦的绵邈,以入声的叠韵词形容寒士落魄相的凄楚。“悠扬”“濩落”不但平仄为对,而且双声叠韵为对,令人读来抑扬顿挫,忧伤无际。

雪娘反复念着这两句诗,眼前浮动着商隐独自在外、孤苦飘零的形象,嘴里泛起苦涩的滋味。

商隐知她被诗感动,拉拉她的手,示意她往下念。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两股热泪从雪娘的脸颊上滚了下来。

“义山,等我带着孩子来到长安,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对吗?”

“是的,一定!”商隐回答得斩钉截铁。

[1]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转引自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487页。

[2]纪昀《玉溪生诗说》,转引同上书,487页。

[3]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一。

[4]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李褒)上李相公(德裕)启》《为绛郡公上史馆李相公(绅)启》《为绛郡公上崔相公(铉)启》《为绛郡公上李相公(回)启》,见《李商隐文编年校注》,944、981、1042、1067页。

[5]李商隐《上李舍人状·六》,《李商隐文编年校注》,1154页。

[6]杜牧《李长吉歌诗序》:“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7]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文编年校注》,2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