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19233000000016

第16章 辜负柳枝女(2)

那么,李商隐失约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不但在诗序中没有说,后来也始终绝不再提。我们只能根据他的主客观情况来分析:他是有意回避,或者竟可以说是临阵脱逃了。

不过,我们暂把这个放一放,先来看看柳枝的情况吧。

可以想象,柳枝当日久候商隐、让山不至,自然是失望极了。事后,商隐也没有给她任何信息,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柳枝一个姑娘家,与商隐又不曾有过别的约定,她还有什么办法可想?也许,后来她曾向让山打听过?但让山又能说什么呢?在柳枝心目中,李商隐的形象应该还是英俊而美好的,她对他念念不忘,但现在她的手头只剩下商隐抄给她的几首诗,也就只能以念念诗来排解苦闷吧。她倒真的陷入《燕台诗》所想象和描写的爱情困境了,仿佛那几首诗就是她不幸的谶言似的。

根据李商隐《柳枝诗序》,她的结局是“为东诸侯(东面的一个方面大僚)取去矣”。一个商人的女儿,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东诸侯要把她取走,她又有什么办法?至于取去做啥,还能做啥,不是纳为后房姬妾,就是充当官府或军营艺妓之类罢了。

我们看李商隐同时代人杜牧的《张好好诗》,或者李商隐前辈白居易的《燕子楼诗并序》、刘禹锡的《泰娘歌并引》,就会了解一个良家女子怎样沦为乐妓或贵人姬妾,了解她们不能自主的不幸命运和坎坷经历。[1]总之,李商隐虽没详说,但就凭这一句,我们便可推知柳枝后来的遭遇大致就会和关盼盼、泰娘和张好好们差不多。她纯真的爱情之花尚未开放,就这样夭折了。

柳枝的下落是让山告诉商隐的。《序》中说:“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看来这对堂兄弟是一直在关注着柳枝的,当让山去长安时,就把柳枝的新情况报告了义山。算起来,由春至冬,这该是商隐爽约半年后的事了。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沈传师之弟)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张好好十三岁因善歌而被沈传师取为官府乐妓,并从江西带到宣城任上。后又让渡于其弟沈述师,“以双鬟纳之”,则妾侍之流也。但不久便发生变故,“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可能指沈述师死,门庭败落),等到杜牧与好好在洛阳重见之时,她已是“婥婥为当垆”,成了一个卖酒女。杜牧感慨人世沧桑而作诗赠之。(见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卷一)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张尚书(愔)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见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五)刘禹锡《泰娘歌并引》:“泰娘本韦尚书家主讴者,初尚书为吴郡得之,……居一二岁,携之以归京师。……元和初,尚书薨于东京,泰娘出居民间。久之,为蕲州刺史张愻所得。其后愻坐事谪居武陵郡。愻卒,泰娘无所归,地荒且远,无有能知其容与艺者,故日抱乐器而哭,其音燋杀以悲。”(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二七)她们的遭遇可作柳枝命运的参照。

再后来,“明年,让山复至,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让山再次来到长安,商隐送他返回,直到戏水边上,并且把刚写好的《柳枝诗》交给他。所谓“以墨其故处”,说的是要把这些诗抄写到当初与柳枝相会的地方去,其实就是要以这些诗来纪念这段难忘的因缘之意。《柳枝诗》五首如下: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乾。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五首诗很短小,模拟南朝乐府《子夜歌》《读曲歌》的格调,它们在李商隐的众多诗作中属于明白易懂的一类。但它们写得很美,用极为单纯朴素的语言反复描摹和怀想恋人的美好,说她像含苞的丁香,像碧玉般的嘉瓜;又反复吟唱着失去她的痛苦和悲哀,失去她,尤其知道她是“为东诸侯取去”,更常使商隐像“弹棋局”那样“中心不平”,而当外物给予他某种刺激,比如看到绣屏上和湖中鸳鸯成双的时候,内心的伤痛就会更强烈。这是《柳枝诗》的基调。

但从这些诗,也能看到李商隐是怎样来自我排解的。

他把自己和柳枝比为雄蜂和雌蝶,虽然同时而生,又一样地投身于恋爱的花房蜜脾之中,但终因不是同类,所以,他们的爱情便注定不会有结果,不可能由恋爱而走向婚姻,最后总是要分手的。

这里所谓的“不同”,不仅是指柳枝被东诸侯取去,成了人家的宠玩之物,而且首先是指出身的差异。李商隐出身小官僚之家,与商人之女柳枝毕竟是“不同类”的。相悦相爱固然不妨,但要结为眷属,却必然难上加难。唐人青年男女超越门第、身份的恋爱是有的,但在婚姻的大门前,他们的恋爱都失败了。像《李娃传》描写的妓女李娃最终成为荥阳郑家明媒正娶的媳妇,甚至还荣获“汧国夫人”的封号,恐怕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和良愿而已。

想透了这一层,那又何必为“同时不同类”的相思而痛苦呢?

由此可以推想,李商隐之所以会爽约不赴柳枝之邀,在尚未陷得很深的时候,就抽身远逃,所谓“友人盗装先行”不过是个借口,根子应该是在这里。

唐朝士子特重婚宦,而婚与宦又实有密切关系。一个士子倘能娶得高门贵戚之女,在仕途上往往可得到不小借力。所以他们在婚前尽可浪漫恋爱,但真到结婚定亲的时候,目光总是向上的多。在这一点上,李商隐自也不能例外。

商隐之辜负柳枝几乎是必然的。此次失约尚属小辜负,如果任感情发展下去,在热恋中陷得更深,那将来难免更大更严重的辜负。唐传奇《霍小玉传》是我们所熟悉的。李益和霍小玉郎才女貌,小玉之崇拜李益诗才与柳枝之爱商隐诗相同。他们因相互爱慕走到一起,一度沉浸在爱河之中,而且霍小玉非常清醒,就在爱情最热切的时候,李益要去外地做官,分别前她对李益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李益听着这话,是“且愧且感,不觉涕流”。于是指天发誓:“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与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并且约定数月之后就会“寻使奉迎”,让小玉放心等待。然而后来如何呢?事实是李益竟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因为他遵母命娶卢氏女后便刻意躲着小玉。直到小玉思念成疾,将死之际,李益才被一个黄衫豪士强行挟持去了小玉家,而小玉便在一番痛诉之后“长恸号哭数声而绝”。[2]《霍小玉传》的作者同情小玉,叙述中刻意突出了李益的负心绝情,甚至特借友人之口对李益有所批评和规劝,但也一定程度地写出了李益难违母命和娶高门甲族之女的苦衷。实际上,在唐代,士子为仕途功名之利而抛弃出身较低的情人乃是常见之事。元稹《莺莺传》所写先曾狂热追求、追求到手却又抛弃对方的张生,在当时竟被朋友们称赞为“善补过者”,以此便可窥见唐士子辜负恋人之事多发的社会环境。李商隐之辜负柳枝其实便是这类事件中的一桩而已。

当然,例外也是有的。比如与韩愈为同科进士的闽人欧阳詹。他及第后游历太原,在官宴上认识了一个乐妓,二人一见钟情,临别,妓请同行,欧阳詹怕别人议论,答应回京后派人来迎。但此后因种种缘故未能如愿,那乐妓思念成疾,临死还不忘欧阳生,剪髻留诗托人交予欧阳生而亡。这无疑是有关唐代下层妇女的又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故事的奇特处是,第一,欧阳詹虽拖了很久,但后来还是派人去接他的恋人,他只是愆期,并没有失约,可惜那时女子已死;第二,欧阳詹拿到恋人的发髻和遗诗后,竟然“为之恸怨,涉旬而生亦殁”,他是以生命殉了爱情的。应该说这是一个特例,所以人们为此叹息不已,对欧阳詹的重情也给予很高评价和同情。[3]

然而,毕竟不可能每个失恋男女都会以身殉情、以死明志。李商隐只是个普通人,他和柳枝相爱了,这爱曾在他俩心上擦出耀眼的火花,但他和柳枝都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而不能自由,他们的恋爱早晚只能演化为一场悲剧,事情就是如此。

洛中里娘柳枝,犹如在李商隐生命天空中掠过的一颗彗星。彗星亮光灼灼,但一飞而过。正如他在玉阳山学道时,曾和某位女冠产生恋情一样,都是短暂而没有结果。但这些恋爱经历全都在他的心灵留下难忘的印记。诗歌是需要爱来滋润的,而且无论古今中外,爱,尤其是异性之爱其实是诗歌真正的、最强大的动力。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描写女冠生活,有那么多涉及女性命运的作品,与他的亲身经历绝非无关,他对各类妇女不幸遭际的关切和同情是发自内心,是与切身体验相联系的。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尝过爱情甘苦的人都能成为诗人,也不是所有在爱情海洋中历经风浪的诗人都能写出优秀的爱情诗篇,而李商隐恰恰能够把爱情的甜蜜和痛苦都酿成凄美深邃的诗篇,这才是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也就是李商隐那些讴歌爱情和涉及女性题材诗篇之所以难能可贵,之所以具有无上价值的根本理由!

[1]杜牧《张好好诗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沈传师)江西幕。

[2]蒋防《霍小玉传》,见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孟简《咏欧阳行周(詹字行周)事》诗之自序,见《全唐诗》卷四七二,并参《太平广记》卷二七四《欧阳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