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韩愈与柳宗元
19230600000010

第10章

贞元十二年丙子(公元796年),京城的柳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身为秘书省校书郎(管理国家经籍图书)的柳宗元与礼部郎中杨凭的女儿结亲,引来一批高人韵士。

刘禹锡进门就拱手笑道:“子厚真是好造化,娶得娇妻,又得文丈、佳友!”

“此话怎讲?”韩泰明知故问。

“你有所不知?”刘禹锡煞有介事道,“杨凭大人是京都有名的大才子,大历年间,与其弟杨凝、杨凌同时擢进士第,当时世称‘三杨,呢!且这杨大人重交友、尚气节,与穆质、许孟容、柳镇大人都友善,一时被世人称为杨、穆、许、柳。他早就看上了柳子厚的才气,子厚14岁,他就把女儿订亲给了子厚,真可谓慧眼识珠啊!”“当真?如此说来这柳子厚确是有好福气。可你说子厚又得佳友是指何人?”程异问。

“他的内弟杨诲之啊!那可是江南有名的才子呢!诗、书、礼、乐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晓,听说举止也潇洒,相貌也俊逸,这不是又得佳友又是什么?”刘禹锡对杨家的事无所不晓。

“噢?有这等美事?子厚,这就是你的不是了。娇妻可以金屋藏之,内弟就大可不必了,快叫诲之出来,给大家引荐引荐,也好让我等一睹丰采!”韩泰戏谑着。他和柳宗元从小一起长大,又是比肩的进士,说话自然随便些。

柳宗元笑道:“哪里有金屋藏人之理,诲之现在住在南方,连我也是只闻其人不见其面呢。”说着面露遗憾之色。

“当真不在?”刘禹锡问。

“果真不在!”柳宗元认真道。

刘禹锡摇头晃脑,遗憾叹道:“我还以为借你的大婚,可以见见这个名盛一时的江南才子,和他共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呢,不想他却不在,真是憾事啊!也罢,子厚,这杯酒你先欠着,早晚见了诲之替我还上就是了。”

柳宗元笑了,冲着刘禹锡等人道:“众人不必遗憾,我等都是儒士就都会与诲之有缘,后会有期!有的是酒喝!”

“但愿如此!早晚我会找了他去。”刘禹锡还说。

刘禹锡等人正在说笑,突然一阵热闹的鼓乐声响,院子里拥进了一班江湖艺人。她们是游历此地,正逢喜事,前来献艺。这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女孩,个个黄发垂髫,怡然自得。女孩们很乖巧,也很胆怯,进得门来规规矩矩站在堂前,大气都不敢出地等着选曲。

卢夫人点了一曲《百鸟朝凤》,她们便抱着笙、瑟、琵琶,认真地演奏起来。

柳宗元兴趣十足地看着、听着。这是一群可喜可爱的“童子军”。看着、看着,突然,他发现其中一个弹琵琶的女孩,低首蹙眉,眼里流出两行清清的泪水。

柳宗元回头,卢夫人的脸上也是明显的不快。大喜日子,怎么能悲悲戚戚的?真不吉利!

乐毕。柳宗元把女孩叫到身边,关切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不幸的事吗?你怎么能在演奏喜乐的时候落泪泥?你没看见老夫人都不高兴了吗?”

女孩哭着说:“我叫婉儿,弹乐时想起了宫中的姐姐,在家时她最爱弹这个曲子。”

柳宗元吃了一惊,连忙问:“你的姐姐?她是何时人官的?”

“贞元八年。”婉儿抹着泪说,“父母死后,我与姐姐相依为命,四年前,姐姐被选人宫,我便流落街头。后来被乐班收留,才能勉强生存。”

“你一直跟着乐班?”

“我一个弱女孩,无亲无故,还能靠什么为生?虽然吃尽了苦头,但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见到姐姐。今年春上,乐班进京,我高兴极了,原以为很快就可以见到姐姐了,兴奋得几夜都睡不着。可谁知进京快半年了,皇宫那么深,我连个人影也见不到。”婉儿说着,泪流不止。

“那是皇宫啊,常人怎可出入?”柳宗元叹道。

婉儿捂着脸道:“姐姐被埋在宫墙里了,不仅见不到,连个信都带不进去。想我姐妹如此孤苦、凄凉,我就忍不住伤心落泪。今日无意中冲撞了大人的喜日,小女子实在是罪该万死!”婉儿说着跪拜下来。

卢夫人连忙扶起她,长叹了一声,也红了眼圈。

柳宗元问:“你姐姐叫什么名字,你们是何方人氏?”

“她叫雷湘,我们是永州人。”

柳宗元点点头。

婚礼热闹非常,人人喜气洋洋,而翰林学士崔群却独坐一旁,紧锁眉头,若有所思。

刘禹锡看出了他的心思道:“退之不在,是有点美中不足!”

“正是!‘退之守完嫂丧,携妻儿和妹妹到宣武(治所汴州)节度使董晋的属下做试秘书省校书郎有些日子了。观察推官(观察使的军事参谋,同时掌管幕府的书记事务)的职衔寄人篱下,不是好干的,真难为他了,可惜他满腹经书啊!”柳宗元道。

“还好,他身边现在有个张文昌,可以一起指陈文赋、辩论文章,聊以自慰。否则,真不知他会如何生活。”崔群道。

“张文昌是应举小儒,听说狷直木讷,负才使气,他倒是愿意和退之辩论,可退之怎么会和他搅到一起?不是一路人啊!”韩泰疑惑。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和州张籍岂是等闲之辈,他性诡激而能为古体诗。曾取杜子美诗一帙,焚成灰烬,调以膏蜜,日日饮之。他道:‘令吾肝肠,从此改宜。’他的诗文常有警策句子传世,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孟郊就常对退之说‘张籍有好文章。’他们俩人的交往是退之主动找的张文昌啊!你想,都是旷世奇才,又有孟郊从中周旋,能不一见如故?他们的辩论有声有色,还有文字之争,这真不失为一件快事。”崔群道。

“孟郊也在汴州?”刘禹锡惊奇。

“东野始终和退之在一起。那么孤傲的人,年长退之30岁也甘愿自视韩门弟子,可见情深啊!他们诗文很投缘,有人称他们‘韩、孟’!”崔群显然知道得很多。

“退之和文昌辩论些什么?”韩泰很好奇。

“文昌慨叹佛老横行,劝退之写部发扬圣人之道的书,打击释、道。他还说退之有三个缺点,一是喜读传奇杂书,谓之‘驳杂无实之说’;二是喜以雄辩屈人,谓之‘不容人短,商论不能下气’;三是喜好赌博,谓之‘为博塞之戏,与人竞财。”

不等崔群说完,柳宗元大笑道:“这张文昌真是小儿口下无遮拦。退之怎驳?”

“退之说著书‘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

“此言差矣!”柳宗元道。

“张文昌为此又发一书驳退之。他说著书立说如果‘皆若待五六十而后有所为,则或有遗恨矣,……或有不及,曷可追乎?”’

“这张文昌果真不凡。退之怎讲?”柳宗元追问。

“退之回书:‘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

柳宗元点头。韩愈是心有大志的,只是怀才不遇,他日后定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崔群又道:“虽然与文昌争争吵吵,但是友朋之争,也有无限的快乐。退之人柔,朋友颇多,也是幸事。现在蜗居汴州也算是小安一刻。再说妻小也在身边,能过常人的日子也是不失一种乐趣。”

“什么?退之有妻小?”韩泰问,对韩愈的情况他显然是知道得不多。

“早听说他在宣城已成婚,可就是不知夫人为何家女子?”刘禹锡道。

“寻常人家,姓卢,小退之六七岁。听说是个极貌美、贤慧,知书达理的女子。是嫂夫人生前给他完的婚。退之虽然自幼而孤,尝尽坎坷,可是能遇上这等慈母般人性的嫂夫人,和这等百里挑一的好妻子实在是三生有幸啊!”柳宗元感叹。

“是啊,退之有幸,你是有福。才23岁,不仅得娇妻,还官居朝中。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虽不高,可从此可以平步青云啊!”刘禹锡道。

“不错,一会儿非喝醉了你!”韩泰嬉闹着。

正说笑,门外鞭炮齐鸣,喇叭吹响。送亲的轿子到了!

整个柳宅,沉浸在无比热烈的喜庆之中……

韩愈在汴州只停了三年。董晋病死后,汴州即发生了兵变,韩愈一场虚惊,带着妻儿又投奔了徐州的张建封。

张建封,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世人称他“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以功名显。”韩愈来到徐州,张建封以礼相待,让他住在徐州边上的符离睢上,像春秋时王侯公子养仕一般地把他养起来。韩愈的日子可谓“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闭门读史书,清风窗户凉。”外人看上去好不惬意。

可是韩愈并不是来徐州偷安的,对整日的声色犬马,无所事事,很快就感到了无聊和厌烦。好在,张籍常来看他,两个忘年交坐在一起,常常是“连延30日,晨坐达五更”。唇枪舌剑,说古道今,通宵达旦,也是一种乐趣。后来,张彻也来了,韩愈和他是隔墙并门,连檐接响而居,这就更减少了韩愈许多寂寞。可是到底不习惯无功受禄,韩愈还是心浮气躁。

一晃半年过去了,韩愈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无聊的生活,他对张建封的不满也就越发强烈起来。他不满意张建封对他只是经济上的照顾,他想要个官,哪怕是和在董晋那里一样的小小的观察推官也可以,总要有点事情做,否则人畜有何区别?可是明日复明日,张建封对韩愈只是笑脸相迎,封官之事就是不提。终于有一日,韩愈心火迸发,随心所欲做起了文章。

韩愈很会制造动静。他的私怨文章写出来就贴在墙上,横一张,竖一张,几日工夫就贴满了一面墙。而且韩愈大敞房门,谁来准看、谁看谁读、谁读谁传。不难想像,这一招果然厉害,不出数日就惊动了张建封本人。

张建封亲自上门观赏,韩愈笑脸相迎,他等的就是这个结果。

张建封赏诗,韩愈也不多言。他只是坐在案前,安闲地读他的经书。他不需多言,因为他要说的话都在墙上,牢骚诗篇满眼皆是,什么意思,由着张建封自己去慢慢浏览、体会吧。韩愈不怕张建封。张建封能看懂这些诗,给他个官当最好!张建封看不懂这些诗,迁怒他,赶走他,也无妨。反正他韩愈也不想再这样不死不活地混下去了。几年的幕僚生涯,早巳使他有了足够的自信。凭他一个堂堂的大唐进士,天底下哪里还找不到一碗饭吃?

张建封同样的也没有和韩愈说话。他只是想来看看,看看他好酒好肉养着的高士韩退之到底在千什么?到底想千什么?他倒背着双手,和颜悦色,顺着墙慢慢浏览起来。有几篇诗文煞是打眼,不仅贴得显眼,字也写得很大,而且草得出奇。张建封深知韩愈其意,便停下步子仔细吟读起来。《龊龊》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酒肴虽日陈,感激宁为欢?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张建封笑笑,不动声色,接着看下一篇。《忽忽》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张建封点头,继续往下看。《鸣雁》风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身不肥。

张建封沉吟不语。再看下去,竟是一篇草得几乎难以辨认的字。他笑了笑,这一会儿,他不得不耐下心来,一字字地把它念出来:《赠张徐州莫莫辞酒》

莫辞酒,此会固难同,请看工女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

莫辞酒,谁为君王之爪牙?春雷三月不作响,战士岂得来还家。

读罢,张建封长叹一声道:“真想不到,退之你竟会有如此的郁闷、难耐。我原以为,衣食不愁,声色不绝应是遂了你的心愿,却不料,到应了古人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韩愈道:“本立兄言重了,其实你待我并不薄,怎能这样说?只是韩愈虽不才,但毕竟是读了几十年诗书,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若如此沉湎下去,与行尸走肉何异?”

张建封沉吟片刻道:“也罢,退之若不嫌弃,在属下做个节度推官若何?”

韩愈点头应允。

显然折腾了半天,张建封最终给韩愈的还是同汴州一样的节度小推官,权如草芥,人微言轻,但到底是有事情做了,韩愈很高兴,同时他似乎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煞是为难的时候,激将法也是很灵验的!于是,韩愈摘下了墙上的杂诗,收拾了住室,甚至还很郑重地更衣正冠,拉开架式,准备认认真真地大干一场了。

可是,韩愈高兴得太早了,张建封的节度推官他只干了几天就大失所望了。

韩愈万万没有想到,张建封给的节度推官,并非汴州董晋给的观察推官。董晋让他做的是军事参谋、同时掌管幕府中的书记事务。而张建封给他做的节度推官呢?说穿了只是个虚名,实际所做的事务只是,在陪着张建封吃喝玩乐、声色犬马之后撰写文章。张建封去击球,他就写击球文章;张建封去打猎,他就写打猎文章;张建封去喝酒,他就写喝酒文章。一来二去,韩愈实际上成了张建封锦衣肉食豢养的一个御用文人,一个随心所用的刀笔吏!

韩愈心里别扭,情绪日益低落。时间一久,张建封的脾气也见长。到头来,韩愈处处要看张建封的脸色行事,处处要揣摩张建封的心思做文,处处要讨张建封满意才行。韩愈感到很累,而且越来越累,不是一般的累,比不当官以前还要累。最后,韩愈终于明白了:徐州,不是他的久留之地!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毅然离开了张建封,独自一人又到长安求官了。

说来也巧,韩愈刚离开张建封,徐州就发生了兵变。张建封在劫难逃,死于兵乱。冥冥中,韩愈又一次幸免于战乱惊扰,真可谓上苍有眼。

韩愈生就的好人缘这一次给他带来了好运气。

同年好友欧阳詹在国子监任四门助教,闻听韩愈回京,立刻率国子监众生徒,伏宫阙下,请求圣上降恩,任大才子韩愈为园子监博士。这欧阳詹虽人微言轻,因为同时还有官任中书舍人的崔群鼎力推荐,甚至连大宦官俱文珍也站出来为韩愈说情,众望所归,不久,韩愈终于时来运转,谋得了个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