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忠魂正气:颜真卿传
19230400000020

第20章 棠邑之捷(2)

奉命前来的李择交等将领在书房内一直等到凌晨四更,颜真卿还未忙完。颜真卿急不可耐地安排驰援饶阳,竟忘记了自己召李择交等将领前来议事,也没有发现李择交等进来。这时,猛地抬头,看见李择交几人静静地等在那里,颜真卿抱歉地微微一笑,便开始商议调兵遣将的抗贼大计……

次日——正月十二日黎明时分,颜真卿亲自送走了驰援饶阳的三千将士;又先后得到河间、景城相继出兵的回报,方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这时,有中使来到平原,宣读了皇上的一道圣旨:加授平原太守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

夫人韦氏得知,张罗着安排酒宴为朝廷使臣接风,并为丈夫贺喜。加授官爵,毕竟是一件喜事,颜真卿不好让夫人扫兴。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升不升官,对于他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太大的意义。在此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日,我颜真卿以国为命,大唐的命运就是我颜真卿的命运!不论当什么官,国家蒙难便是我颜真卿之难,山河破碎即令我颜真卿心肝破碎。我颜真卿就要带领军民抵御、剿灭叛贼!

颜真卿面对中使,心事重重,面无喜色,强颜应酬。中使有所觉察,询问何故。颜真卿坦言:自己如今所求,不在于官之高、位之尊,唯在于许身于国,不负圣望,确保郡治永固,盟郡安详,黎民安宁。自以为,人生在世,当外其身而富贵不离,行其道而死生勿替。无论伴驾于朝堂,抑或居官于荒鄙,官无论大小,皆须同样竭忠尽智,恪行正道。

中使离开了平原,过了两个月,又一位中使来到平原,宣读皇帝诏书,加授颜真卿为河北采访处置使。于是,颜真卿成为河北地面的长官之一。

当此之时,李光弼将军收复了常山。据说,受太守颜杲卿忠耿大义濡染的常山三千团练兵,趁李将军兵临城下,杀死了城内贼兵首领安思义,迎接李将军入城。李光弼将军光复了常山,为慷慨就义的太守颜杲卿、长史袁履谦以及其他常山英烈报了仇。消息传来,颜真卿既惊喜又欣慰,既高兴又振奋,操笔在手,欲投书李光弼将军,表示祝贺,并请以安思义之首级,祭奠堂兄颜杲卿、长史袁履谦以及常山其他遇难者之英灵。他一边在蘸墨濡笔,一边在沉思,立即决定自裁羽翼,分平原兵归并于李光弼将军,而放归博平、清河军回本郡驻守,等待李光弼将军命令;并以前咸阳尉王延昌为判官,清河主簿张澹为支使,集前殿中侍御史沈震、盐山尉穆宁、武邑尉李铣、清池尉贾载、景城长史李炜等人于幕下,各尽所能,督察各郡县守令抗贼,往来与李光弼将军商议讨伐叛贼事宜。

怎样做好河北采访处置使,颜真卿还未考虑成熟,清河使者前来请求谒见。

来使约摸二十五六岁,中等身材,眉清目秀,风度翩翩中显露着年轻和睿智。

来使自我介绍:“仆姓李名萼,清河人氏。受清河郡守大人之托,前来向大人求助。”说着,将清河郡守的书信毕恭毕敬地呈给了颜真卿。

颜真卿打开书信一看,苦涩地摇了摇头:原来是请求借兵!可惜……

李萼起而俯身拱手道:“窃闻大人高风亮节,胸怀韬略,忠义可嘉,首于平原高张义旗,结盟誓师,效忠邦国,不与叛贼共日月。河朔诸郡闻之无不惊喜、鼓舞,视大人为国之长城,民之脊梁,感佩大人之声威,志更坚,胆更壮,愿效力于大人麾下,鼎力收复山河。人心如此,大人自当顺应。”

“过誉了,过誉了,清臣岂有此等感召人心之力!”颜真卿摇着双手。

李萼的一双大而亮的眼睛闪射着睿智的、深邃的光,直视颜真卿,道:“大人不必过谦。如不疲倦,不嫌啰嗦的话,李萼当不避鄙陋,冒昧向大人陈说清河之愿。”

颜真卿乍一见到李萼,简直不理解偌大一个清河郡,竟以这么一个毛头小子为使,来到平原借兵!他哪里知道,这毛头小子,乃闻名遐迩的元德秀之得意门生。对于元德秀其人,颜真卿早有所闻,崇慕已久,自恨无缘相识,而斯人已故于三年之前——天宝十二年(753)。元德秀曾任鲁山令,任满而隐居浑陆山中。为政清廉,学问渊博,德高望重,举手投足之间不无仁哲风范,誉满天下。当下,颜真卿听了李萼几句有板有眼、流畅明澈的话,再看那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倜傥风流、端庄自若的举止和神态,暗自惊叹面前这个毛头小子确非凡常之辈。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愿意聆听。

李萼不慌不忙,侃侃而谈:“清河乃平原西邻,又为叛贼南北往来要道。不无身处虎狼口边之忧,却又颇有打虎之便。平原如能借兵,不但清河可以自保平安,也可趁机拔虎牙、挖虎目、断虎爪矣。而清河一旦为虎所食,唇亡齿寒,平原亦必危矣。平原如能与清河联手抗贼,贼必无安枕之日矣!”

“联手抗贼,乃百姓之愿,社稷之愿也。不知清河将何以与平原联手抗贼?”颜真卿问。

“仆世居清河郡,得知其物资之丰富。清河自唐初有‘天下北库’之称,存放着长江、淮河一带以及河南诸郡向朝廷缴纳的钱粮与布帛。时间已久,到今天积聚布三百万匹、丝绢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贯、粮食三十余万石,还有当年讨伐默啜所用武器、铠甲五十余万件。仆粗略估计,清河的财富足可与三个平原郡相比。如今,叛贼对清河财富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必欲夺之。清河全郡户口达七十余万,成年丁男十余万,兵力也足有两个平原强大。大人若能借予兵士,与清河兵马一起,其力一则可以保清河安全,二则可以安抚民心,三则可以寻机重创贼兵。大人能使清河与平原俱为自己之心腹、唇齿,周围诸郡自然会如同四肢,听凭大人调遣和驱使。”

颜真卿惊服于李萼的过人识见,心有所动,慨然长叹:“先生所言不无道理。可惜平原自保尚且乏力,欲助友邻,实在力不从心,爱莫能助啊!”

李萼早就料到颜真卿必会如此推辞,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在当今这天下大乱之秋,无论何处,只有兵将不足之忧,断无过多之虞。但兵将不足,却也有多余、闲散之时;有奔驰沙场的兵将,却也有暂时处身闲暇之中的兵将。目下,平原郡既需自保,也需要救援饶阳,正当用兵之时。但目下却也绝非人人奔忙,无嘶鸣以盼驰驱的战马、磨其枪以待出征的将士。事有轻重缓急、先后早迟,俱在权衡掂量。请恕仆出言莽撞,平原出借数千兵马,恐心有所不愿,而非无力也。”

颜真卿觉得面前这个年轻人,出言语语深刻、句句中肯,实在不可等闲视之,问道:“退一步说,如果清臣答应先生请求,先生将何以所为?”

“清河人派李萼前来向大人求援,不仅因为兵力不足而欲借平原军队与叛军作战,更出于对大人高风亮节的仰慕,盼望一睹大人深明大义、力挽狂澜的风采。而李萼之所以愿意来平原借兵者,虽未曾一睹大人风采,但深知大人乃当今豪杰,不同凡响。看样子,大人还未拿定主意帮助清河,李萼怎敢说出自己借兵行道的拙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