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的陶塑石山子已初成系列,用陶土捏石、捏人像,这是高级艺术,比制陶罐、盆、碗、盅难度不知多几许。当谢志峰陶塑之石成功之后,刘传大师又不断鼓励他说:“古往今来,还没有收藏家涉及捏陶艺术,捏石头,历史上虽有偶然之作,但像你这样系列地捏各种各样的石山子的,还是第一人。”
谢志峰也知道,陶塑人物不拘于形似,而根本在于神似。人物要具有思想与灵魂;石头则须有性灵;如果女娲须要,可以用它去补天;如果把它置于青梗峰下无稽崖边,它也可以跑去找曹雪芹。再说,捏陶是火与釉的艺术。火料必须是传统的,火功也须恰到好处,在这方面何湛泉厂长都为谢志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同时,刘传大师也对谢志峰虚心学习,走出书斋,走向工场,亲自实践感受完全不一样。如果说知识分子还有什么缺憾的话,就是要求他们走出书斋,到生产第一线来。谢志峰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多少知识分子喜欢陶塑瓷塑,但到现场亲自捏泥巴的专家却如此寥寥。刘传非常重视谢志峰的试验与实践,和谢志峰坐下来一边喝茶…边总结经验。经过一次次实践,谢志峰终于成功了。他的石头充满了性灵,既来自自然之石,又高于自然之石,刘传高兴地称赞并问谢志峰此石原形来自哪里,谢志峰说:“此石来自自己胸中,来自我的大脑思维,来自我的灵魂。同时,也来自我的收藏之石,自然之石。我家里如果没有如此丰富的藏石,绝对捏不成这一块块具有性灵之石。”
谢志峰玩什么都十分强调文学基础,都要求必须具有文化内涵。他陶塑石系列,亦不例外。每塑一块陶石山子,都会给它安上个好名字,如:高山流水、峻拨寥廓、卓立群峰、梦想洞天、涛声、高士观海、揽月等等。每块陶塑石都可以演绎成一个典故或一首诗。这一创举,填补了佛山陶瓷艺术的空白,成为走人陶塑艺术殿堂的新生代。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和奉献。其意义就在这里。
有一个非常开心的故事。作家王杏元,慕名来到节香楼,观赏了节香楼厅堂里的艺术品特别是藏石。有位作家指着厅子东墙放置的一块名石说,这是南宋皇帝赵昺在崖门跳海留下的石头,是一块和阗玉石。王杏元听了,怀疑问道:
“可能吗?皇帝逃难,不远千里,还带一块几十斤的石头,多累!”
谢志峰笑着对王杏元说:“杏元,怪你不懂中国石文化。”有人指着挂在厅堂的《赏石篇》,对王杏元说:“杏元,这‘赏石篇’是志峰的力作,你看看。”谢志峰也讲些历史上石痴大诗人、大文学家的故事给他听。王杏元立即顿悟:
“说得好,我不懂玩石,但我任高楼,我也在厅里置几块石,就觉得厅里也实在得多。”
节香楼藏石,早已化成形象与信息,全部输进谢志峰心灵和大脑的“软件”。所以,谢志峰开始不成功主要是没经验。但成功却是必然的。现在,电视台已将刘传与谢志峰合作捏陶石的经过拍成电视,制成VCD。
我在节香楼欣赏了苏东坡醉石像。初看以为李白醉酒,细看才知是苏东坡醉石。苏东坡醉卧在一块大石上,似醉似醒,朦胧是表,清醒是里,这是一种赏石之后的一脸醉意。
不是石痴,不了解苏东坡对石的痴情,这陶塑像是根本捏不出来的。
另一尊是米芾拜石。第一次捏此石时,谢志峰把米芾塑成布衣,以后,谢志峰重塑米芾,一身官服,拱起双手,一副宗教徒的虔诚模样,对石之崇拜,从心灵深处升腾,复杂的表情洋溢在米芾瘦瞿的脸庞上,令你久久难以忘怀。
陶塑表现了谢志峰重视艺术实践和惊人的艺术天才。是谢志峰“六十变法”的成功,也是谢志峰收藏之外的艺术一个突破性的创造。
五、盆景艺术重于兰,小草精神归自然
谢志峰在多次公开讲话中,常爱打生动的比方:“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吃的是人民的奶,献出的只是一棵小革。”
这就是被朋友称誉谢志峰的“小草精神”。
在他的阳台上,是一片葱绿的盆景花草世界。因为没有栽竹栽梅的土地,他只好把大自然浓缩在小小的花盆里。他栽的盆景,苍劲而翠绿,简直是大自然的缩影。他用盆景的自然枝叶掩饰人工的“制作”痕迹,让盆景把生存环境更接近自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的盆景比那些盆景家栽培的盆景在艺术造型上自胜一筹。前几年广州市举办盆景展,日本商人一眼就看中谢志峰的古榕盆景。这位巨商居然以一辆小汽车的昂贵代价换他的这盆盆景,被他婉言谢绝了。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谢志峰在盆景艺术方面的造诣。
他除栽种松、柏、竹、榕、九里香等树桩盆景外,60岁后,更多的是栽种兰蕙。在大的盆景下面,放置小盆的兰蕙,相得益彰。兰的叶色显得特别的青绿,婀娜多姿,使他所种的各种名兰,郁郁葱葱。谢志峰说,中国人种兰、赏兰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文献即有记载,孔子曾说:“兰花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为穷困而改节。”可见谢志峰对兰蕙研究的学问,他说,兰为王者之香,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种兰、赏兰、画兰、咏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使兰蕙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种兰蕙与台湾、日本及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兰蕙发烧友的种兰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谢志峰是以兰养心,说:“能作兰花芯一片,不做兰花万富侯。”
而那些发烧友是种兰发财,像炒股票一样进行投资,缺乏兰的文化内涵。古人把兰花列为“四君子”之一,位居梅花之后,空谷幽兰,馥郁芳香。谢志峰不仅研究种兰的历史,还研究种兰的科学栽培的方法。在他种的兰蕙族群中,不仅有数十种珍稀名兰,如达摩、奇龙、卷蛟龙、吉福龙梅、大石门、黑珍珠、金玉皇、麒麟、伍枝、绿云、樱姬、馥翠、玉梅素、水晶嘴以及他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一片冰心、绣球、荷香远溢等外,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兰花品种,栽种在各式各样的古盆之中,有的古盆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多数还有传序的历史记录,因此,在谢志峰家观赏兰蕙,既可以赏叶、赏花,还可以赏古盆,使名兰到了节香楼后,有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之感。他作为文物收藏家、学者,种兰的优势是与其他种兰的发烧友绝然不同的。他继承了历代文人种兰的传统,又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为兰花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注入了人格修养的精神因素。他与兰蕙每天共相厮守,甘久生情,兰蕙自然进入了他的心灵世界,使他的心境老弥素清,崇高而雅洁,高贵而平淡,尽管他种的兰蕙有的价值极高,但在谢志峰的心中还是小草。
谢志峰的坐标——共和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标本和典型
我以十分虔诚的心情,写完了《谢志峰艺术人生》,感到话犹未尽。尽管,1999年的夏季在南方,一东姗姗来迟,我故乡的小客厅里又有空调装置,温度一直保持25度,但我每天仍写得大汗淋漓。谢志峰的收藏品是那么丰富,我得具有他收藏系列的各方面知识——青铜兵器史、陶瓷史、书画艺术(包括绘画、书法、扇面、楹联、乡贤翰墨)、佛像系列、古玉系列、名石系列、文房四宝、古典诗词……天啊,真可谓无所不包,包罗万象。在文学界,像我这样干了一辈子的作家,我自认为读书不少,但当我写《谢志峰艺术人生》的时候,才感到我的知识资源非常有限。确实,知识这东西必须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感谢谢志峰,为写这本书,使我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物史的知识。我认为:《谢志峰艺术人生》并不是人物传记,它应该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又不拘泥于中国文物收藏知识和收藏以外的艺术介绍和阐述,它还描述了谢志峰奋斗人生和高尚品德。尽管我写了许多,仍然感到还有话要说。凡阅读过这本书初稿的朋友,都希望我能给谢志峰一个定位。此话有理。但准确定位却十分困难,他是当代著名的文物鉴藏家、史学家、作家、学者。他那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等身的著作,不都证明了他的地位了吗?我想何不把他视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标本和典型”。这一代知识分子有许多相同的经历,也有各自不同的成就与贡献。
这里所指的本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更具体一点,是谢志峰的同龄人——即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即所谓“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到了世纪末,他们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或者退居二线。这一批知识分子,是共和国自己培养的值得自豪的一群。这一群知识分子,尽管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但他们的科学研究仍在继续,不少人仍笔耕不辍。
其实,对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没有理由“挂靴”。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成熟期,或者说是他们的“收获季节”。这批世纪末的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仍以谢志峰作解剖分析:
1、他们都经过战乱,经过解放后无数次的政治运动。
他们中多数的多数,都挨受过炼狱之苦,正像A.托尔斯泰说的那样“在血水里泡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但他们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变。如谢志峰,父亲死后家贫如洗,境况凄凉,童年失学,以火炭在禾坪练字。一进空军部队,便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位年轻军官。24岁写出中篇小说《孤帆》,少年得志,被誉为中国“文坛三少”。岂料,政治运动来了,《孤帆》被上纲为“资产阶级人性论”,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谢志峰在部队为此挨批。于是谢志峰当众焚稿,发誓:“再不写抒发个人感情的文章了。”但他潜在的智能总要发挥,收藏文物,是焚毁《孤帆》埋下的伏笔。
失之东篱,得之西隅,受压抑的才智,总要找到爆发点和闪光点。他们的聪明才智总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向困难低头,“人生曲折如流水,敢驾风帆上九天”,是谢志峰,也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信条。
2、这一代知识分子一旦进入反思,他的人性会从泯灭中清醒,使他具有铁骨铮铮的精神,和一身正气的做人准则。按谢志峰的话说,他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个准则:“允许人负我,不许我负人。”他还有一句箴言:“在名利地位面前,甘为人下,在创造与奉献面前,敢为人先。”所以,国宝归国,他敢为人先;举办十年雅集,敢为人先;公开秘藏文物,八次展示、开放,他敢为人先;反对伪科学,反对某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所谓特异功能论,他敢为人先;为中国画坛110位画家呐喊解脱,他敢为人先;在1987年不少人提出“中国画没有前途”,“要全盘西化”的关键时刻,接受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之光邀请,到美院讲学,提出重视中国传统,反对全盘西化,他敢为人先。他澄清美院师生中糊涂思想,从而树立了对中国画的信心,看到了中国画的光明前途。
3、浓厚的民族气节,讲究知识分子的骨气、节气。谢志峰以节香楼为书斋名,以梅之傲骨,竹之劲节来体现自己的骨气和节气,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内涵。他说,物以人重,人以学问风节重。谢志峰任何时候都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民族的前途充满无限信心。他说收藏文物就是崇尚民族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亦是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而民族文化亦是一切文物的源泉。对于全盘西化,仰鼻息以西方国家,持有的本能的憎恨。民族气节,民族文化如磐石般铸进他们的骨髓与灵魂。“拿来主义”是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他们容易被人误为“保守”,其实是他们对民族文化崇尚的眷恋情愫。谢志峰在政法部门工作,境外也有亲戚朋友,但从不安排自己的子女出国。他常对朋友说,是块料,祖国建设需要他;如果是块废渣,到哪里也多余。服务政法界35年,依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敢法界罕见。
4、不向国家、组织要待遇要荣誉的“小草精神”,谢志峰提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吃的是人民的奶,献出的是一棵小草。只知奉献,只讲奉献。他从1986年到今,六次六批将自己珍藏的珍贵文物,无私地奉献给国家和各级政府。广州市、梅州市、番禺市人民政府为表彰他提倡并实践的“藏宝于民,国宝归国”的功绩,分别向分颁发了“贡献文物,美德宜彰”、“功德无量”,“奉献文物,精神可风”及“功在千秋”的金匾。他们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奉献,以彻底的奉献作为人生的归宿。5、他们的成功靠业余时间。迄今为止,谢志峰已退出一线,收藏著述,业余时间;另外,他们都限于环境,学历不高,全靠自学成材。因而,他们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积累知识,非常重视学问,谢志峰以读书为乐,以玩物而砺志。所以,谢志峰是一个知识非常全面非常丰富的文物收藏鉴赏家,同时又是十分成功的史学家、文学家、学者,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和标本。
谢志峰,作为共和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和标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他无悔无怨,把自己的知识、学问、学术著作、丰富的文物收藏,一股脑儿贡献给生他养他的祖国和人民;奉献给这个培养了无数英才的20世纪。万世师表的圣人,要几百年上千年,几个世纪;十几个世纪才能出现那么几个,而默默奉献,淡薄名利的英才,则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人民都需要他。谢志峰显然是后者。当21世纪来临之际,他充满对人生未来的自信,迈着矫健的脚步朝着我们大家走来了。好,让我们热烈鼓掌欢迎他!
1999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