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19228300000014

第14章 文章亮风节,专著见才华(1)

引言

谢志峰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文物收藏鉴赏家,同时又是著作等身的学者。这两种身份如此和谐统一在谢志峰先生的身上,是令人叹服的。因为他的所有著作都离不开他的收藏。

他提出的“以物见史,以物论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现在他所有著作之中。他的文物收藏,都是系列性收藏。

正如中国著名书画家、收藏鉴赏家唐云先生所说:谢志峰收藏之丰,系列之全,品味之高,令人难以忘怀。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切历史文物,都是祖先鸿哲心血精神的表现,文化艺术的结晶,民族精神的寄托。一切文物,它又能够闪耀当时各方面的人生和时代精神。所以文化的源泉,就发生在中华民族历史文物之上。谢志峰的所有专著,都是他鉴古稽今的成果。同时,他的专著,又十分强调民族的气节和民族精神。以风节学问称著于世。他主张“物以人重,人以学问风节为重”。“民族气节是知识分子的脊梁柱。”这次,我写谢志峰的艺术人生一书,我读了谢志峰的所能见到的专著。

他不仅艺术修养特别精道,而且是学高行迪的人。他的专著如《中国青铜兵器史》、《宋元明清嘉应诗人录》、《瓷砚赏析》、《宋湘先生翰墨》、《节香楼上说收藏》、《节香楼藏古今名联集》、《节香楼雅集》、《中国当代名家书画点评》、《中国扇面书画艺术》、《华夏石文化》、《竹雕笔筒艺术鉴赏》等等均已出版行世。1996年12月2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蓉宾,在谢志峰荣获世界名人传记文学成就金碟奖暨《节香楼上说收藏》首发仪式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谢志峰同志是广州市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但是他在忠诚于党的政法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于中国文学、书画、文物的收藏、研究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九本专著,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产品。他的学术著作不仅得到国内的广泛重视,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作为市委机关的中层领导干部能取得那么丰富的成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在这次大会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青同志亦称赞:

“谢志峰同志近几年来,一本一本专著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引起丁国际社会的重视,得到社会认可,令人十分钦佩。”并提出要对“谢志峰现象”进行研究。所以,我在写谢志峰艺术人生时,不能忽视这一重要课题。当然,我不能将他的所有专著都在本书中重现,只能根据情况,有些因繁就简,有些也要和盘托出,让读者从中可见其一斑。凡各门类专著中,足以代表的评论或前言、后语或重要作品将采取折叠式的向读者推荐,以作为研究“谢志峰现象”的参考。

一、《青铜兵器史》

《青铜兵器史》是谢志峰在“文化大革命”后,于1987年出版的第一本专著,也是他进入文物收藏初期取得的收藏研究成果。为他后来的文物收藏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当然,他的青铜兵器的收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连他的两位老师容庚、商承祚教授做梦也想不到,经过“文化大革命”,已彻底砸烂了中国所有的“四旧”,文物收藏已是一片宅白,要收藏青铜兵器谈何容易。起初,谢志峰在废品店的破铜烂铁中发现有青铜戈十分高兴。当拿给容庚老师看时,容庚教授对谢志峰说:“这是破‘四旧’时留下的残渣余孽。要收藏青铜器怕没有可能了,因为你起步太晚。”但谢志峰对研究青铜器并没有死心。他认为像老师一样收藏大件的青铜器是不可能,但收藏小件的青铜器是有希望的。他不管是出差到外地还是在广州的清平路、带河路等古玩旧货市场,都在一堆堆的破烂中寻找一件一件的青铜兵器,因为识者无多,买者更少,而价位又低,谢志峰的经济负担还承受得起。每得一件,均跑到中山大学康乐园给老师鉴赏,接受老师的指教。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收越多,老师越看越高兴。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青铜兵器的系列。他在容庚、商承祚老师的指导下,分清真伪,使他对青铜兵器的知识,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渐多,通过去伪存真,获取真知卓识。谢志峰说,开始时,只是从爱好出发玩青铜兵器,后来才开始通史。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初,成为奴隶主和封建贵族的权力的象征。而青铜兵器又是他们的军队所必不可少的装备。这对研究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均有重要的意义。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不断地追求,经过多年的积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铲、矛、铖和箭镞等终成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系列,至他的《青铜兵器史》成书时,已拥有91件,目前达百余件,蔚成大观。刀光剑影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青铜兵器史和古代战争史。同时也揭开了青铜兵器神秘的面纱。使谢志峰成为“文革”后研究中国青铜兵器的开拓者之一。当他完成了收藏、保护、研究的成果后,又按他提出的“藏宝于民、国宝归国”的愿望,送给了国家,完成了他研究青铜兵器的历史使命。其贡献,不仅体现了国宝归国,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又增添了闪光的一页。

对谢志峰《青铜兵器史》如何评价,从商承祚教授写的前言,便可见一斑了。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性的彻底革中国文化之命。

破坏之大是史无前例的,不仅要焚书坑儒,而且要彻底砸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破四旧”。至今已整整20年了,尽管粉碎“四人帮”亦有十年之久,但仍心有余悸。对“封、资、修”、“四旧”之物很少人敢于问津。就在这个时候,有那么一位不怕“鬼”的人,叫谢志峰,他敢于与“牛鬼蛇神”为伍,在“封、资、修”的残渣余孽中寻找失落的青铜兵器,敢于冒封建地主阶级“孝子贤孙”之嫌,复辟青铜兵器研究之心。当我看到他所收集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时,曾为他的“胆大包天”而担心,而又为他的收藏、研究成果感到欣慰和高兴。读了他的《青铜兵器史》初稿时,使我感到了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一股强劲的春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确实如此。志峰老弟要我为《青铜兵器史》这本集子写前言,我也就壮起胆子,不再推辞了。

我想借这个机会,为中国青铜器正名。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反映中国文明古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并不是什么“四旧之物”。据历史考证,中国青鲷器形成于公元前2000多年。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商周时代称之为青铜器时代。青铜器占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青铜,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时代。至汉代开始走向低谷,长盛时期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左右。

对青铜器的研究,至清代是青铜器研究的全盛时期,如吴云的《两轩器图释》,潘祖荫的《攀古楼器款识》,阮元的《积古斋器款识》,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等均以铭文和文字训诂为重点。

到了现代,郭沫若和容庚才改变了这一状况,把青铜器作为一门综合研究的科学。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器形象学试探》,容庚的《商周器通考》,他们都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使青铜器研究突破了旧式的金石学范畴,把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与古代的历史、社会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青铜器分期和断代研究的新领域,为青铜器研究工作开始成独立的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余对青铜器的研究,亦突破了罗振玉老师的蕃蓠,致力于青铜器科学研究与科学的考古发掘结合起来,拓展青铜器研究对象与任务的新内容,从而探索青铜器时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终断了这一研究,深感惋惜。

现在志峰君对青铜兵器的收藏与研究,在青铜器的大概念上,继承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从对象研究方面,形成了青铜兵器的专项系列,青铜兵器在商周,战国时期是奴隶主和封建主贵族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他们毫不吝啬珍贵的青铜,这是他们统治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冈此,青铜兵器的研究,既是兵器史、战争史研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收入的图录有91件,既有奴隶社会时代的青铜兵器,也有秦汉封建时代的青铜兵器,器型包括刀、剑、匕首、戈、戟、矛、铖、戚、弩、矢镞,器类繁多,器形复杂。谢志峰在本书中,除深入对其器类组合,形制特征、功能作用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外,更重要的是以其所藏实物为例,论述历史,探讨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内涵,深入浅出,文字简练、观点鲜明,开一代学术研究的新风,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专著,值得推介,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争鸣,以促进对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的深入研究。

商承祚于1987年2月1日

二、《中国书画历史与现状,继承与创新问题》

谢志峰常对朋友们开玩笑地说,现在有些搞文学的人不懂文学史,搞美术的人不懂美术史,搞科学的不懂科学史。

因此,容易出现数典忘祖的现象。甚至出现反常的怪现象,搞科学的被伪科学牵着走,有文化的被没文化的牵着走,真是离经叛道。

1987年,社会上刮起一股否定中国传统,“全盘西化”的歪风。南京艺术学院的李小山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中国书画传统,触动了书画界的神经。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之光和国画系主任多次邀请谢志峰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学。是年9月25日,谢志峰应邀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学,就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画现状,关于传统和创新等问题发表演说,他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物论史”,引用了大量生动事例,对中国美术源流,继承创新,西画中画互相借鉴,互补优势等问题作了正确的阐述。这次演说,使广州美术学院不少师生的混乱思想得到澄清,积极向上的正确创作力量从此重新启动。谢志峰这篇讲话,充满思辩性,是一篇值得一读的美学论文。至今,当年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仍记忆犹新。

中国书画历史与现状,继承与创新问题——谢志峰在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大会上的讲话

1987年9月25日

首先,要和老师、同学们讲清楚,今天我不是来讲课的,是来向老师和同学们通一通信息。如果说是讲课,就是在孔夫子面前卖文章了,就会成为天下的大笑话。因为你们是美术界的专家、学子。而我对中国书画可以说是外行,如果说沾点边的话,充其量也只是书画的爱好者、收藏者。本职是政法工作者。对书画只是业余爱好,就是这一点,使我有幸在书画界广交朋友,有机会接触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现状。从中国的书画史看,历来的书画家与收藏家,都结下不解之缘,这大概是相知,书画界的朋友们也很希望我这个第三者为美术界的发展,多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避开门户之见,讲点公道话,敲敲边鼓,做点鼓动工作。就这一点,我也没有完成,有失朋友们的期望。如今天的讲座会,杨之光副院长和国画系主任世雄同志年初就和我说过,三月份又来信邀请,济荣老师也多次预约,结果,推也推不了,今天只好应邀前来献丑了。讲得不对、不妥或错误的地方,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现在,我就在去年底省、港、澳、台有关人士对当今中国书画的现状、传统和创新问题的讨论情况及我个人的一些见解,综合起来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