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无敌铁拳:“突击英雄连”纪实
19225300000020

第20章 太行抽剑(2)

在“破除敌滩头障碍物”课目实施中,没有“轨条”,他们就地搬来一张桌子,倒置在地上,用桌脚代替轨条;夜间射击靶标没电源,他们就用手电筒代替灯光闪烁;为了实现他们“一专多能”的训练目标,他们请示上级后,把一个营的器材集中一起,搞集中保障……在七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听起来似乎很平淡,可就是这些平淡中却折射出七连官兵对“打赢”的执著追求与艰难跋涉。

郭泽利也说,和外界干扰、器材保障一样,名利束缚同样是七连官兵在“打赢”征途中踢开的“绊脚石”之一,至今,许多人对两年前的那场考核还记忆犹深。

由于七连官兵士气高,突击能力强,领导用起来顺手,一些临时性任务就经常接踵而来,冲击训练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怎样减小这些干扰对训练的影响?郭泽利接着讲述了韩林练兵的故事。

一次师、团组织五公里越野考核。全连官兵摩拳擦掌群情振奋,最终一举夺魁。可在结束时的检查中,连队发现一名干部没按规定把米袋装满,怎么办?上报吧!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黑,第一也肯定没戏,而且还影响军事训练一级连的评定;不报吧,考核成绩里有水份,七连没有这样的记录!“我们宁可砸了一级单位的牌子,也决不要掺有水份的第一!”原连长郭建立的话及时统一支部“一班人”的思想,如实上报检查结果。结果,七连失去了这个第一,却赢来了考核组的一片赞扬。

不知啥时候营长张传印也来到我的身边。他说“打得赢”就要求真务实,掺不得半点水份,弄虚作假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敌人。如今,这些早已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在军区组织的一次400米障碍比武中,七连八班副班长张京磊在过独木桥时,跑到一大半不慎掉了下来,他二话没说,转身重新跃上独木桥,最后仅以一秒之差未能评上优秀,在场领导都竖起了大拇指。

我认识张营长还是听他拉歌。他拉起歌来脸红脖子粗的。他当过军务股长,和张振平是军校同班同学,显然是一对好搭档。这事也是战士们告诉我的。那一次军区话剧团来团里演小品,舞台设在操场阅兵台,演出还没有开始,他拿着话筒,吼声如雷,双手呼拥,脸色发青,底下的兵们和他一起吆喝,山摇地动。演小品的演员们看傻了眼,他们说还没看过这样拉歌的。拉歌是这个部队的一大风景。又一次在师大礼堂集会,他带着全营坐下,为了保存实力,他采取打主攻助攻的战术,先让七连上,然后再让八连九连炮连机枪连策应,好家伙,七连一上场如猛虎下山,吼声震天,突然一块土渣凭空而降,直落到前排首长座位的桌子上。这是怎么回事?保卫干事一看,这是七连唱歌时震的。首长不但没生气,还表扬七连,说要是在战场上,听这吼声就能把敌人吓死!言下之意,这也是对七连的褒奖。

营长把话题转回到两年前。他说一向笑傲赛场的七连,在集团军举行的建制连军事比武中走了麦城,屈居亚军,输的两个课目都与高科技知识有关。

每年连队都要住在荒野的太行山麓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驻训。比武输了刚好上山加倍“摸龙”,这是连队的老习惯。连队住在山脚下的帐篷里,山顶上那块巨石写有“龙”字。第二天过周末,全连战士主动放弃休息,憋着一股气,发疯似的冲山摸龙,一趟、两趟......精疲力尽了也不肯停。

“不能这样摸下去了!”连长、指导员皱了眉头,一声哨响,把战士集合在山顶上。

“这山有多高?”

“海拔103米。”

“没错,山才100多米高,我们不能被小小的山头遮住了视线。要看到,山的前面是台湾海峡,再向前是太平洋。”

接着,指导员郭泽利根据平时自己掌握的高科技知识,连续提问了30几个战士,战士们都答不上来。

“我们的训练不能光‘摸龙’,体能训练或许在体育项目上还能拿金牌,而在未来战场上只能充当失败者!”

郭指导员的话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官兵们的视野开阔了:未来战争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智能的对抗。光凭米数、秒数、环数打不赢未来战争。他们拿出传统训练中“摸龙”的干劲,在科技练兵中“摸高”。

他说听过告别“手榴弹情结”的事吗?我说没有。

素有“神臂王”美称的四班长石家高,多次在师团比武中夺魁,可是石家高万万没想到,他也有“失意”之时。

过去茶余饭后,总有一群战友簇拥着他到投弹场上甩几枚;可自从连队兴起科技练兵热,他的身边便冷清起来。

一天晚饭后,石家高实在憋不住,向三个“追星族”发出邀请:“去扔几枚过把瘾如何?”

“对不起,我要学打字!”

“我正在看一本外军知识书”。

“我的一个训练器材革新没搞完。”

一迭声的拒绝,使石家高一肚子火,提着两枚手榴弹自个儿气冲冲走向投弹场。

连续投了几个月后,他就没劲了,他觉得孤单、寂寞,心口堵得慌。

“我们看你表演,怎么停住了?”不知何时三个“罢课”的战友围了过来。

“再远也没用!”石家高恹恹地答。

“可不是,听说往后军事考核还要考高科技和外军知识,真担心你英名扫地。”几个战友显然是在激将。

半晌,石家高一字一顿吐道:“我偏不信在科技练兵中会输给那些‘秀才兵’。走,咱们到电脑上过过招!”众人会心地笑起来。

后来战士们写了广播稿,题目是莫让山头遮住眼,在新的跑道上飞奔,在团广播室广播。

就在这时干部们也加起了“夜餐”

一天晚上,政委王矩鹤夜查来到七连,学习室依然亮着灯光,王政委心里有点火,推开学习室的门,愣住了:原来连队7名干部正在如饥似渴地啃着高科技知识读本。

七连7名干部只有一名本科生、两名大专生,其他人员都是中专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干部科技素质不高,怎能带动官兵在科技练兵中有所作为?强烈的使命和紧迫感,干部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用。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生活节奏,使他们觉得看点书的时间又不多。怎么办?他们约定:每天学习一小时,给自己吃“夜餐”。

政委说,七连干部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去年4月,集团军要组织参谋尖子集训,学习多媒体制作,指导员郭泽利得到这一信息找我要求参加,后来特批指导员郭泽利、副连长李顺涛成了集训队里的“旁听生”。

是啊,不断给自己“充电”,使连队干部肚子里有了高科技能量。如今,全连干部人人会多媒体制作,都有一两项训练改革成果。王政委满意地说。

教导员也讲了个“高个子”站排头的故事。

高个子站排头是队列训练的常识,而今天七连指的是高学历、高素质战士。

这些“高个子”在连队科技练兵充当起了“领头羊”。

代理排长吴凤阁是电子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连队干部发现有不少战士因为文化低,患有“恐高症”。便让他担当“文化夜校校长”。每逢星期四、五晚上,组织战士学习战场英语、中外高技术知识等,每天学习一句。

九班战士吴玉端,毕业于湖北黄石师专计算机系,外号“电脑专家”。连队让他当电脑教员,业余时间为官兵传授微机操作、文件编印、多媒体制作等有关知识,使全连官兵的汉字输入全都达到一级水平。

文书黄永,战友们称他“外军通”。他坚持每天学习外军知识,写下笔记5万多字。他把外军的有关知识编成小问答、小故事、顺口溜,在小黑板、课堂上、训练间隙进行教学,促进了连队的针对性训练。

部队进入大森林,按计划连队宿营,进入野战生存训练。顿时各班排利用雨衣雨布在树下土坡搭起了帐篷,然后自行觅食。战士们这方面知识很丰富。指导员对我说,野战生存就是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从林中求生。他说世界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海岛孤女》、《神秘岛》、还有美国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都是讲的这个。我当然不是研究这个,我的话题还在科技练兵上。

他说科技练兵不是几个高学历官兵的事,也不是搞几个革新项目装装门面。

七连战士文化知识的底子令人担忧:初中以下文化的战士占兵员总数的49%。

科技练兵要进入每个战士。连队党支部提出“人人练、练人人”的响亮口号。

连队组织官兵参加文化补习。67名战士坐到电视中专的课堂,4名干部成了中央党校的本科函授生,还有21人函授读完了专业课程。

在家杀过猪的战士王家明,初中没毕业,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把学的科技知识背得很熟,参加上级组织的考试,却只得6分。打开考卷,上面尽是拼音、图画和歪歪斜斜的错别字。能背不会写怎么行?连队6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官兵先后帮他补习文化知识,6个教师一个学生,700多个日日夜夜,王家明考试从6分到六七十分。他还发挥懂电器的特长对电脑维修进行研究,经他拔弄几下,还真的“康复”了。

滴水穿石,输液一样灌输科技文化知识,七连官兵今非昔比:83%的战士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0%的战士会战场英语对话和电脑操作,战士们还自行开发制作12个多媒体教学课件。

我还听说七连党支部提出:“科技练兵要进入每一个科目!”他们按现代战争的要求,对连队所有训练课目都进行“手术”,不留一个“死角”。

去年10月,师里举行科技练兵比武,七连有班火力快速打击武装直升机、夜间反敌小股袭扰等17个课目获奖。

连长把我安在一个土坎里休息,副营长杨春城给我送来一瓶矿泉水,他说,新世纪的春天,七连搭起“新擂台”。15台电脑,呈一字摆开,15名战士,率先登场,8名干部紧跟而上。显然,刚才我们的谈话他是听到了。

他说电脑房内,不见硝烟弥漫,但对抗激烈。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赛”。

今天,七连既有传统的一个个体能方面的擂台赛,更有一个个时代接轨的新擂台:外军基础知识、战场英语对话、高科技知识、微机操作、多媒体教学......官兵们在新的擂台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

新的擂台上没有永久的擂主,只有持久的竞争。谁不珍惜荣誉,谁就会被淘汰。

连队去年5月份进行多媒体制作竞赛,指导员郭泽利技高一筹,他的“外军知识介绍”荣登“擂主”宝座,可惜没过3个月,就被连长刘瑞江赶下了台。8月份,班长党小辉制作的“步兵班用手中武器与坦克作战”又一枝独秀,脱颖而出,荣登“榜首”,坐上了第三届“擂主”交椅。

郭泽利说,新的擂台摆起来,新的战斗力涌出来。在和平时期,指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战士。他说全连搞了一项学习成才活动。他让全连官兵一起动手,把连队高科技学习室和俱乐部建立起来。并发动大家把自己看过的书统一交连队保管,实现“知识”互享,从而丰富了图书柜的藏书量。他每月向全连推荐一本必读书,如《极限人生》、《突出重围》等文学作品和《高科技基础》等科技书籍。读书读多了,大家就有话可说,于是,他又组织全连官兵开展“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的活动,针对新时期官兵关系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大家结合书本进行思考,组织全连大讨论,明辨了是非,更珍惜了战友情,增进了团结。

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全连呈现了一派健康向上的新景象:官兵中讲学习的多了,打牌、吹牛皮的少了;请假外出的少了,培养各种爱好的习惯多了。当年7月,连队被集团军表彰为“学习成才标兵连”,有5名战士被师、团表彰为“学习成才标兵”。

新战士吴玉端,初看他的印象是个头不高,不爱说话,一副老实憨厚的样子,但他却是七连一名名符其实的科技练兵的带头人,还被全连官兵赞誉为七连的“电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