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无敌铁拳:“突击英雄连”纪实
19225300000015

第15章 开进中原(3)

七连争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第一,含水份的“第一”他们从来都不要。上级每次考核,他们总是全员上阵,让考核组随便抽、看、问、查、考。一次,师抽考他们的400米障碍,全连一个不拉上阵,结果考核与前一天连队自己测试的成绩相比,优秀率多出了14个百分点,并且4人超了全团纪录。当师考核组宣布,七连是全师建制连400米障碍成绩第一时,他们自己却纳闷。连长指导员通过对师考核组的仔细检查,发现这里的障碍场有几处不符合标准:壕沟里由于浮土堆积,而变浅了;高矮墙由于长期的踹蹭,墙壁中间脚踏的地方磨出了凹陷。七连坚持不要掺水分的成绩,他们主动请求在标准的400米障碍场重新考试,结果拿出了一个实打实的“第一”。连长郭建立说:全面建设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打基础锤锤都要夯实,不然睡起觉来都不觉得香。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七连官兵都把连队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老战士杨林恋爱2年多的未婚妻,因受他人的挑拨与小杨绝交,把小杨写给她的情书烧成灰寄到部队。突然的打击使小杨非常痛苦绝望。一天晚上,他独自跑到连队附近的一座水库,想跳水自杀,急得全连同志到处寻找。可是半夜里他又跑了回来,哭着对寻找他的干部战士说:“我本想自杀,但在水库边我又想了想,我死了不要紧,可咱连几十年无事故的荣誉就毁在我身上了,实在是不忍心啊!”他的话感动得大家都流了泪。

一次,集团军从七连所在的营每个连队各抽15个人组成一个临时连队,进行5公里越野考核。当全体人员以优异的成绩到达终点后,考核组发现有人中途把水壶的水倒掉了,也有的人装备没带齐,宣布这次考核成绩降为不及格。但细心的考官发现,这些违反规则的人中没有一个是七连的,感叹地说:七连的兵确实有七连的样子,单独拉出来呱呱叫,混在队伍中也不含糊。

指导员说,战士爱荣誉,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七连培养出来的兵。

这年冬天,在七连门口停下了一辆桑塔纳轿车,从车上下来一位西装革履的青年,受到了七连官兵的热烈欢迎。他就是退伍战士张宪军,张宪军1993年从山东章丘入伍,贫穷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部队教育使他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格。入伍三年,津贴费他就积攒了800余元。张宪军退伍后,凭着军人的敏感,他在章丘市服装市场做生意,由于他善管理,会经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由一个小打小闹的商贩,变成了拥有几十万固定资产的老板。他回到连队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部队的培养和教育,就没有我张宪军的今天。”

那年初,有人对刚到七连当司务长的张夕年开玩笑说:“站岗不站二班岗,当官不当司务长”,而他却偏偏爱上了这一行,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应尽的职责,赢得了官兵的赞许,战士们亲切称他是连队的“半个指导员”。张夕年深知保障好了才出战斗力,于是他大胆改革,将原来的的主食:馒头、大米、馒头的“一、二、一”老传统变换花样成了包子、花卷、蒸面,天天让战士们换吃。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连队这家底哪够他这般折腾的,捅了窟窿还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几个月下来,他算

盘一拨拉,自己动手做的这些东西,不仅战士吃得满意,连队伙食还有节余呢!为了照顾连队南方兵爱吃泡菜的习惯,他专门把几千里外的母亲,请到连队,手把手的教炊事班的同志腌制了几缸泡菜,每天看到战士们欢天喜地进出饭堂,张夕年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荣誉青睐扎实的工作者,他连续两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司务长,还被师表彰为“好管家”,战士们也亲切称张夕年为连队的半个指导员。

你向将军谈起七连退伍兵,在地方建功立业的例子真是数也数不清。其中张宁波由一名后进战士到训练标兵,再到地方合资企业副厂长的经历,是其中典型的一个。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张宁波在入伍前曾在青岛海关干过一年半的临时工,刚入伍时,用他自己的话讲:“我在地方什么没见过,天下乌鸦一般黑,我当兵,就是为了见见世面,锻炼身体,其他什么也不想。”当兵第一年,他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工作不但不干,还时常发牢骚,讲消极话,影响其他战士的工作热情,是典型的刺头兵。连队干部做了不少工作,但始终见效不大。后来,连队发挥他身体素质好,心直口快的特长,破格让他当了一班副班长,宣布命令的当天晚上,张宁波激动得流着眼泪对连长、指导员讲:“感谢党支部对我的信任,我一定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干好工作,决不给英雄的连队抹黑。”从此,张宁波象换了一个人,工作样样带头,事事抢着干,后来在全师尖子比武中,取得了5公理越野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被团树为“训练标兵”。退伍后,张宁波凭着一身过硬的素质,南下广东,在深圳一家合资企业干临时工,年底,因为他的勤奋实干和不凡的领导才能,被企业提拔为主抓管理的副厂长。

你说前几年,七连干部、骨干为了训练多出尖子,提高整体战斗力,全连上下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加点,连双休日都要拿出一天半时间进行训练。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使战士腰肌劳损、胃病、皮肤病、四肢摔伤、扭伤甚至骨折的伤病员迅速增加。有一年,三班光训练伤就达3人,还不加一个得关节炎的战士,训练伤人员的增多使三班在训练内容、人员、时间、效益上得不到落实,年底考评,三班训练成绩是全连倒数第一。随着科技练兵活动的开展,七连支部“一班人”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规定:按照《大纲》科学制定计划,防止过激、过满、要求高,凡是不按训练计划落实的一律在全连做检讨;对训练基础不同的战士要进行分层次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充分完善训练激励机制,调动官兵训练热情,防止简单粗暴蛮干不讲科学。规定正待实施,几名训练凭经验办事的老骨干加上一名排长过来了,找到了连长、指导员,软磨硬泡,想让他们改变“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的训练方法上放一码,别卡得那么死。连长、指导员寸步不让“按规定办,没法通融”。连长、指导员带着新规定,在训练场上来回转,苦口婆心地对行为简单的骨干进行帮教方法,并告诫说:“便宜了自己,伤害了别人,抹黑了单位。”劝说和帮带使干部、骨干统一了思想,提高了组训、施训能力,近几年来,七连再没出现过训练伤,使连队战斗力的生成走出了误区。

你说在炊事班长廖龙的壁柜里珍藏着一双带血的鞋垫。每当看到它,廖龙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他的老班长马照东。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七连正接受师作训科400米障碍考核。那天天气热得发闷,一丝风也没有。伴随着发令枪响,战友们以娴熟的动作、快捷的速度,跨越一道道障碍物,考官高兴地记录下一组组优秀的成绩。廖龙和班长分在一组,起跑后,他明显感觉到班长今天跑障碍与往常训练时不一样,跑起来一拐一拐的,平时犹如旋风的他,今天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班长昨天刚把脚底的七个鸡眼挖掉,脚上还缠着沙布,本来连队没有让他参加,可他坚决要求参加。小廖心想,这么剧烈的运动能吃得消吗?疼不疼?就在他迟疑时,班长已经超越了他一个障碍物,并回头喊了一声:“愣啥?超过我!”小廖回神间猛地向前追去,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超越班长,为连队成绩多加一个优秀。到达终点时,小廖的成绩是1分35秒,班长是1分39秒。

回到班里,在帮班长脱鞋时,小廖惊呆了,脚还在渗血,鲜血把鞋袜都浸湿了。小廖在帮班长涮鞋时,发现鞋垫上有浓浓的血迹,怎么涮也洗不掉,他便给班长换了一双新鞋垫,把晒干后的血鞋垫一直珍藏着到现在。

你说提起原七连司务长韩战争,上至团首长,下到普通一兵,没有一个不翘大拇指,人人都为他过硬的军事素质所折服。原来,韩战争那年因工作需要,由机枪连调任七连司务长,由于多年在后勤工作的他,军事素质不过硬,到七连后,面对七连的历史荣誉和官兵们过硬的军事素质,使他暗下决心,要想在七连立住脚,仅抓好后勤工作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于是,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训练尖子请教。5公里越野不过关,他每天早上的第一项就是背沙袋长跑,投弹过不了50米,他就自制挥臂绳一年挥断了七八根,射击不及格,他就将靶纸贴在住室的墙上,一天到晚研究三点一线的规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师组织的“千人百项尖子大比武”中,他获得了军体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名字至今还在连史馆里闪闪发亮,战士们都称赞他是后勤战线上飞出的金凤凰。

兵营里阳光灿烂。将军听了说这就很好。他说他曾经也是一名士兵,记得当指导员行军时背着小手枪,一次急行军,连队沿用了老地图,没有按时到达,只有他和连长站在山头上,兵们背着被包都累垮了,那是文革时期,好长时间不训练了,兵的体质不行。但是指导员上去了,战士能不上吗?他说战场上指挥员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

你说这一年3月,总参谋部李景副总长在军区裴怀亮副司令员的陪同下,考核七连的轻武器一练习实弹射击,其中四班战士李德刚以5发子弹50环的成绩,赢得了首长的高度评价,并同其亲切交谈、合影留念。李德刚只有小学文化,刚开始同家里通信,遇到不会写的字,便用一定的符号代替,他的信也只有他父亲能看懂,战友们戏称其家信为“父子密码”。为了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他从书店购买了新华字典和初中课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那时,七连的兵器室门口,熄灯后总是“双岗”,一个是站兵器室的岗哨,另一个便是端着书本在认真的自学的李德刚。功夫不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写的“做雷锋精神传人”的稿件,还被团广播室广播。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他军事训练的进步。为了搞好射击训练,他首先从射击原理开始学习,在弄懂了初速、弹着点,弹道高等一些基本射击学常识后,刻苦训练基本动作,有时在地上一瞄就是几个小时,蹲得脚抽搐,端得手腕肿了一大圈。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这年底,李德刚被团表彰为“射击标兵”。

将军听到这些汇报,感慨地说:连队是人民解放军的最基层,没有英勇的连队,就没有强大的军队;七连爱荣誉,各级首长爱七连,她像一颗璀璨明星闪耀在辽阔的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