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字生涯
19224100000070

第70章 我与艺术

也许过于虔敬,加上对书本知识的盲目信赖,话说得貌似深奥,今天看来就有点鹦鹉学舌的味道了。生活的积累,写作的实践,逐步形成对艺术的见识,其过程如同沙里淘金。在旷日经久的历练中,你不停地筛选,否定之否定,从博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神圣也好,淡然也好,对艺术精灵的追逐业已成了你精神的一部分,也愈是敬畏它了。

人离不开精神生活,作为艺术应该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而不同元素的营养,又培育了人们不同的性情。在一部分从事艺术实践和创造的人们那里,对有的经典东西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对更多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和最新产品则何仁智之见。于是,在艺术流派上便各守各的庙,各念各的经,各成各的佛了。在目下的所谓艺术消费市场,货真价实的品牌有,假冒伪劣的货色也不少,欺行霸市现象见怪不怪。你、我、他之于艺术,无管怎么样标榜,该是什么仍然是什么。

艺术有主流或精英文化一说,占据了大份额的市场,而潜在着的源泉的东西,应该是民间文化的大背景。我最早接触到的乡间艺术,是故事、顺口溜、酸曲、笑话、桄桄乱弹、秧歌、高跷、皮影、胡琴等娱乐样式,及木器、铁匠、泥瓦工、纺织、刺绣、剪纸一类实用或装饰手艺,都试图从其中琢磨出它们不同的趣味,这应该说是我最初的灵性底色。在以后的文字生涯中,有这些真实底层生活所酿的酒浆垫着,什么样的酒也好对付了。还应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逐步涉猎艺术典籍和掌握文字表达技能之后,最初的生活和艺术熏陶在起着根本的作用。

当然,我在完成学业之后所写的诗和散文,曾经与我有密切联系的乡亲没有几个人能读到并有阅读能力,社会读者的认可程度,文学界圈子的评价,似乎成了作品意义的某种依据。这也没什么错可言,在社会劳动分工之中,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手段,又同时是自己的所喜所爱,该是赢得了某种生存保障和精神自由的。在通往艺术殿堂的路上,时势和机遇在左右你,学养、心智、耐性则完全出自于个人先天和后天的造化,其中包含自我完善的光荣和梦想。读书写文章之内的,是个人丰沛多汁而无管苦乐的精神承担,读书和写文章之外的还有社会和文学圈子或大或小的影响,又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生命价值。这其间,有人事半功倍,有人事倍功半,也只好在百般不解中自认那个糊里糊涂的所谓命了。

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路的同时,写了一些这样那样体例的文字,出了薄薄厚厚的一些书,不觉得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学而优则仕的话,似乎迂腐了,却也熠熠发光。玩物丧志的概念,不断有新的解释。而生存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总是每一个人真实的愿望,它建立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写作的生涯,艺术的求索,更在于自我心灵的生长和流动。起先是一种可贵的热恋式的激情,掺杂了不少幼稚和不知深浅的虚妄。继之是些许收获的滋润,在一片廉价的赞赏中不失迷茫。再则是山高路远,心里头没有了底,总还是多多少少地做着自己的功课,往前走是惟一的选择。到头来,青丝变白发,灯油快干了,功名何在,活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了。所谓的后世留名,只是一种自我慰藉,在时光的磨砺中,鬼知道你是谁。

当下的所谓艺术市场,有高下之分,有优劣之别,有真假之辨。艺术是艺术家的艺术,亦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艺术。冠以艺术之美誉的,有以艺术为信仰者、为生命者、为生存者、为精神者、为社稷者、为民众者,也有以艺术为权贵者、为钱财者、为掠名者、为贿赂者、为酒色者、为欺世者,不一而足。人们不是看不懂艺术,而往往是艺术看不懂了人们。但有一条真理,那就是艺术之树常青。我们仍奔波在路上。

《文化艺术报》200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