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字生涯
19224100000014

第14章 林语堂与《京华烟云》

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只知道他曾经是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和学者。知道这个名字是同帮闲文人甚至反动文人连在一起的一个概念,鲁迅先生认为应该缓行的费厄泼赖精神的提倡者也便是他。至于由他所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则未读到过。对于林语堂所提倡过的闲适幽默...生灵小品文,也是一知半解。几年前,从北京来的一位作家谈到林语堂的长篇巨著《京华烟云》,说是作者旅居美国后用英文写的,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这消息,使人有一种陌生的惊异。这本书在1939年出版后的10年间,仅在美国便销售25万部,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据说在1941年,国人曾连续出版过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中文版本和越裔的节述本,但对我国的读者来说,仍然十分陌生于它。一个中国人,用另一种文字写书,反过来译为中文本,这现象的确有点意思。

假日闲步于街头,在小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京华烟云》这本书,仔细一看,没错,作者正是林语堂。这便搜解钱囊,惊喜地得到了这部有点书外传奇的小说。此系张振玉1977年的译本,时代文艺出版社作为拿来参考丛书于1987年2月在长春出版。第一次印刷,印数就高达16万册。这部书的付梓出版,对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林语堂其人其文,无疑是很必要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林语堂作为庄子的私淑弟子,曾明确宣布以庄子哲学来认识历史,观察社会,体验人生,使《京华烟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梦幻的命定的色彩。他接受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的洗礼,以其所处的地位上尽可能真实地描绘生活,这又使作品产生了庄子哲学同社会现实的深刻冲突。驾驭从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件这40年问的中国历史风云,展现纷纭繁细的百科全书式的中国近代社会面貌,勾勒数以百计的各阶层各色人等的不同灵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显然是独到的。

据林语堂先生的女公子林如斯说,起先父亲是想翻译《红楼梦》于西洋人的,后感到它与现代中国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从动笔到搁笔,历时整一年,曾几次收不住眼泪。作者曾擦着泪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也。

《西安晚报》1988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