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9224000000030

第30章 塔云山

镇安在山中,来这儿的游人说要去塔云山,那儿一定是在山中之山的高处了。以前,既是住在这小城里的本地人,只是听说过塔云山古寺,极少有人去过,说是路太远了,又尽是羊肠小道。近几年修了公路,一直盘旋至山腰间,游人只须爬几十分钟就抵达目的地了。

我们一行却不顺利,没有享受现代交通的便捷,前几日的暴雨使山体滑坡,堵塞了去路,只好徒步上山了。公路在山间盘绕而上,翻过一重又一重山岭,更高的山峰仍在远处。周围的山岭植被尚好,但只是一些灌木丛和次生林带。山中的人家,或坠在深坳里,或挂在高坡上,土墙石板房在被砖瓦房逐渐代替。人家多是三三两两,窄窄的梯田或薄薄的坡地,加上几棵果树,便是生存的依靠。要寻到人影儿,不在屋前就在山地边,一个两个,闲着或忙着。每片田坡上肯定有一个闲人,叫稻草人,只是在棍上挑了破衣裳,是吓唬山雀的。这是城里人所向往的世外桃园吗?殊不知山里人正在挣脱这种封闭的生存,梦想沿着身边的公路走出大山。此刻,城里人离开了车子,回归到用两条腿走路,已是汗流夹背,气喘嘘嘘。营养的过剩,发福的体态,已偏离了正常的健康,正在接受大自然的拷问。请教偶尔碰见的山中主人,塔云山还有多远?不远,前头就是。

山里人对路程的概念,不像城里人以为的那么确切。你宁可把前边的距离想象得远一些好,免得因体力的不支在心理上受挫。把胸中的浊气都吐干净,把脂肪中的泡沫都挤出去,等你有了疲惫的快感时,塔云山便来到了眼前。其山形如塔,座落云中,是为山名的由来。先是一处简朴的瓦屋,经这道山门可以到达古寺的金顶。一位老学究模样的主人招呼客人歇息,他携着一把精致的小铜壶,斟满一盅盅琥珀色的酒浆,说是用这山中采集的名贵药材金腰带泡成的,硬是递给客人喝。他原来是常驻于此的文史研究员,攀遍了塔云山的百处景点,拍照,注释,收集民间传说,开拓这座藏在深山的古寺。他的小屋里挂着二胡京胡,与客人在微醺中切磋技艺,悠扬的琴声便与窗外的云彩一起醒了古寺,也更寂寞了古寺。由此可以想像到,辋川的王维该是这么与清风林泉作伴的么?

入山门,抬眼望去,金顶只是在蓊郁的青峰间露出了一点颜面,屹立在“山”字形的顶峰之巅。沿途数十里,只有这儿的树林尽是栋梁之材。参天的古木,在深谷和高崖上显示着大自然的生命力,让人顿生一种崇敬之情。金顶,是诸多名胜的景中之景,塔云山的金顶也不出例外。顺着陡峭的台阶攀登而上,几尺见方的金顶小寺升高了险峰。僧人敲打着铜馨,在香火燎绕中把一绺绺红布赐予香客,祈求驱邪免灾,平安康乐。一阵噼哩吧啦的鞭炮声,打破了山中的寂静,惊飞了一群山雀。卖香火的女人说,要看金顶的险,得攀上旁边的山腰。好摄影的游人便去找最佳角度,在此山之外去识塔云山的真面目。

卖香火的女人说,平时游客不多,每年六月某日庙会有成千上万人来朝拜,可热闹啦。有方圆百十里赶来的,也有外县外省来的,塔云山的神可灵啦。俯瞰脚下的群山,盘旋于山间的新修的公路,会招来更多的游客,缩短了小城和大都市的距离。它方便了沿途的山里人,开发了旅游,塔云山的落寞和清闲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好事,也不能不说这好事中也潜伏着不好的事。塔云山的原始生态,会得到妥善的保护吗?

回程路上,我们一行走得腰酸腿疼,越走越饿。路边的桑椹和豌豆为我们充饥,这似乎有碍于纪律和城里文明人的面子。但当人的物质生存到了低线时,大概也就接近了人的某种本原。一位小姑娘在路边放牛,老母牛哞哞叫着奔向小牛。问小姑娘读书没有,回答说没有。她生在了山里是小牧童,如果生在城里恐怕就是小皇帝了。小姑娘心目中的塔云山,也许正是公路的尽头,我们一行的归宿之处。

《商洛日报》200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