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曾被说成词艳曲靡,投进了牛棚。多年不见天日,死的想法都有了,有一天便悬绳于梁。此时,有一个牧羊人路过这里,如泣如诉的秦腔吼声,传到了牛棚里。王洛宾听了,惊愕不已,竟忘记了投环自尽。心想,秦腔古朴激越,今天我还没有将此美妙的旋律谱入歌谣,怎么敢弃世呢?从此,便潜心秦腔音乐,每天早晨黄昏必候羊群路过后墙,琢磨几句。
后来,王洛宾获得自由,寻觅牧羊人,行拜师礼。牧羊人受宠若惊,你不就是那个西部歌王吗?牧羊人祖藉长安,支边西域,因性情介直,冒犯了领导,便以劳役惩罚他。二人谈兴甚浓,牧羊人拿出皮囊酒对饮,佐以葡萄干。王洛宾微醺,唱了一首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作谢,说他要到远处去了,请牧羊人唱一折秦腔共娱。牧羊人清清喉咙,拉开架势,唱了一折“白人白马白旗号”,王洛宾被感动得落了泪,感叹说,西北旷野如果没有秦腔,还有什么可以激荡这片天地?若没有这样的呼啸,有什么可以舒我胸垒?
此时,羊犬环绕在周围,它们似乎也能听懂秦腔。
石刻、木刻及手抄剧本
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的秦腔木刻剧本《菩萨卖药》,是甘肃剧作家李智收藏了50年的珍品,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秦腔木刻本。1956年他在西安参加第一届戏曲汇演时,在南院门的一个小书摊上发现了这个剧本,用五张戏票换得。他当时只当作一个古书,后发现这个剧本是清乾隆初年的刻本。木刻本是世界上古老的印刷品,它是用木版雕刻后印的图书,始于隋代,没于清代。此刻本可视为清乾隆初年物什,剧本后有“双赛班三寿官戏本”几字。双赛班,是清乾隆初年西安著名的秦腔戏班。三寿官是清乾隆年间的秦腔名伶,工旦角。三寿官本姓张,字南如。其唱腔、扮相、演技为“三绝”,乾隆五十年去世。《菩萨卖药》,是秦腔早期演唱的一出神话戏。剧本上写有“乱弹”二字,乱弹是秦腔早期的称谓。
陕西发现最早的秦腔剧本,是清嘉庆十年和十三年的抄本《画中人》和《刺中山》。甘肃发现最早的秦腔剧本是清乾隆五十三年的抄本《下苑城》。这里不涉及“元人杂剧”、“元明传奇”的戏曲文学剧目。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存约三千多个,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小说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一位老编辑发现了石刻的小剧本《小姑贤》,剧本的纸已变成黄灰色,少说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是清末民初出版的。后来,这个整理改编本交王淡如主办的长安书店出版了,署名为鲁扬。自从1955年起共再版十三次,印刷五十多万册,遍及西北五省区。宝鸡市曲艺实验团根据这个剧本移植的曲剧《小姑贤》,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后来以静波署名在《群众艺术》杂志上发表过。《小姑贤》初版的封面剧照,就是由三意社赵晓岚、李夕岚、王辅生合演的。
手抄本《挡将》,封面是赵振华、姚裕国合演的彩色剧照,署名鲁扬。《挡将》是秦腔古典剧目之一。后来和盛旭拿来一个《拆书》的手抄本,也在长安书店出版了,封面剧照主演是三意社阎国斌和田玉堂。喜剧《葛麻》,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优秀剧目,在《剧本》月刊上发表,移植成秦腔,王辅生主演。
阿宫腔剧目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有600余本。富平的段天焕能演七八十本。以前的艺人皆是口授,没有本子,人谢世本子也随之失传,现有手抄本和录音约百十本。
角色行当与绝活
秦腔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二十八类,老生分安工、衰派、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靠把、纱帽、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穷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秦腔八大传统绝活:一、吹火,将松香研成粉末过滤,用白麻纸包成小包,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使松香末飞向火把。二、变脸,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三、顶灯,将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四、打碗,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五、鞭扫灯花,有鞭扫灯花和“纸摆子”两种。六、踩跷,木制脚垫,外面套绣花小鞋,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又称扎跷。魏长生在京演出后,踩跷之技推广到各剧种。七、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八、尸吊,特技呈现出活人被吊死的景象。
板胡与二胡
秦腔文场伴奏主弦乐器为板胡,又称“呼呼”。壳子是用硬质的椰子外壳制作,凿上下两孔,在大口面粘盖上桐木板。杆子以紫檀木为最佳。弦轴为内弦轴、外弦轴。腰码也称千金,用木质、骨质或有机玻璃制作。小码手,控制音量大小、音色纯杂。琴弦,有金属弦和丝弦之分。弓子,以实心竹最为上乘。后来加上的底托,避免壳子直接贴衣服影响共鸣。演奏有慢弓、快弓、连弓、抖弓、顿弓、掘弓、抽弓、换弓与换弦,指法技巧分按弦、搂弦、弹弦、打弦、揉弦、滑弦、泛音等。
这一声腔剧种传入四川后为弹戏,俗称其为“盖板子”,皆因主奏乐器形状特征而得名。文场乐器的使用,证实前秦腔与后秦腔明显不是同一声腔剧种,即前秦腔为今称的“二黄”腔系剧种,后秦腔属今称的“梆子”声腔剧种
二胡是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弓弦乐器之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运用广泛,秦腔、眉户,碗碗腔,关中道情等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也不例外。音乐艺术是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二胡属于吟歌性乐器,它的演奏技巧包含许多复杂因素。
布景道具
陕西戏曲布景装置出现于元代,以演员唱念表述来转换场景。正式布景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易俗社演出《牛郎织女》,首先采用了纸扎和画幕布景。1917年,易俗社向京剧舞台学习,在宜春园剧场装备转台布景徕观众,首演《复汉图》。十字架,汉调二簧《四望亭捉猴》一剧的演出装置,一人扮猴跳于架上。打铁炉,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道具。法宝道具又名彩头道具,秦腔《黄河阵》专用。凤枷,以木雕制,彩绘花纹,形如双凤,为各剧中刑锁娘娘专用。黑虎鞭,以槐木雕制,呈糖葫芦状,下粗上细,共为九节。麻鞭,以青麻编制,鞭梢细小。
秦腔道具的油灯,二十世纪初叶以前各地戏曲舞台普遍采用。形状如鳖的称鳖灯,一盏七头的称七星灯,庙会演出神戏的九芯灯。一般由灯碗和灯架两部分组成,以铁铸或陶瓷海碗为灯碗,碗口并排装置六根棉花灯芯,碗内注满清油,如棉籽油、菜油、桐油或豆油等,为防灯芯浮滑,上压瓦片一块,俗称“压油”。用时将灯碗放置灯架上,于后台点燃,移挂于前台口,每台两盏,两侧各一。由检场人在演出空隙中不断续油、拨灯芯、剪灯花。
头饰脸谱
旧班社的演出化妆,按生、旦、净、丑的行当,各有规范。生、旦面部化妆,过去材料多以土制粉料加水、甘油调制而成。须生化妆,面部多为本色脸,小生或略抹胭脂,强调点眼窝,即在内眼角稍上点墨。髯口,也称“口条”,其髯较长较密重,多用真发,须生擅采用捋、推、甩、弹、撩、托、咬、吹等技巧。头面,包括旦角的发式和各种头部装饰物,也叫“头搭”,扎一大纸花。
净行脸谱,分大红脸、粉红脸、瓦灰脸、大白脸、四页瓦、通天柱、五花脸、巴巴脸、旋脸、象形脸、神道脸、女花脸、吊吊脸、半截脸等,所谓红忠、黑直、粉奸。变脸,多是临场变妆。肖像妆,从民国十年左右开始在西安戏曲舞台上出现,表现近代名人肖像人物以易俗社为先。
庄王爷与鸡咬头
秦腔江湖艺人参加某一班社演出,叫做“搭班”。在科班学戏要认定一位艺人为师傅,拜师仪式是在庄王爷像前行“大礼”,即作四次揖,磕四个头,授艺名。搭红,又叫“披红”,对演员一肩斜披一条红绫子以示赞誉,有赏金若干。堂会戏,戏曲班社在官府或私人内宅作专场演出叫“堂会戏”或称“唱堂会”。对台戏,同一届会戏中同时有两家班社比赛演出。封箱,即将全部衣箱暂时或永久封存。
演出习俗,有敬庄王一说。“庄王爷”系一小木人,俊面、三须、赭袍、王冠、皂靴,平常置专放蟒、袍、褶子的大衣箱中,任何人不能坐此箱上。演出中,箱倌在后台架一小木板作香案,请“庄王爷”居中而坐,置香炉,供班社人员焚香跪拜。
秦腔演出习惯中,有咬鸡头之说,又叫“咬鸡打台”、“破台”、“打台”、“开箱口”、“开光”,即演员在演出中当着观众咬掉雄鸡头,也有用刀割的,洒鸡血以示驱邪的表演。坐堂,即会戏演出中,村民敲锣鼓进香时必在戏台前游行,此时台上必有一袍带角色当堂正襟危坐,游行村民离去,方可下场,叫做“坐堂”。
名人堂简谱
首届“秦腔名人堂”的评选活动揭晓。魏长生、刘毓中、王天民、李正敏、苏育民、任哲中、肖若兰等7位在秦腔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演员当选。
刘毓中,临潼人。16岁时考入易俗社,曾担任副社长,被尊为须生“泰斗”。新声社的前身是秦钟社,由刘毓中组建,其中有老艺人田德功、丑角苏牍民。起初在中卫县由县长柴济仓支持演出,遂转入静远、兰州、天水。刘毓中搬来西安的老艺人和家彦,又接来父亲刘立杰,乘欧亚航空公司班机飞到兰州,票价每座200元。在侯府街大金台演出,票价由3角钱提到5角,黑市价已到两块至5块大洋。刘立杰多年已不演出,仅在杨虎城将军的太夫人大寿堂会上勉强演了几场,他唱的天罡音,在秦腔中独树一帜。刘毓中参加过电影《火焰驹》(饰黄璋)、《三滴血》(饰周仁瑞)的拍摄。
王天民,原籍歧山,生于西安。幼年家贫,父为厨师,十岁时入易俗社从艺。年十二岁,《柜中缘》饰许翠莲轰动长安,以后一直是领衔主演。得意之作还有《蝴蝶杯》、《咏梅》等,善于运用眼睛和面部肌肉做戏。此剧演出久成范例,各地纷纷效仿,至今仍无人能出于其右。五十年代后期,因患半身不遂,改行担任学生教练,照例每天天不亮起床,跛着腿挨门呼唤学生起床练功。
李正敏,1915年生于长安狄寨镇李村。家境贫寒,幼年离家当学徒,11岁时入正俗社学艺,师从高登岳、党甘亭,《五典坡》,《白玉钿》,《玉堂春》被誉为“李氏三部曲”。1935年应上海百代公司特邀,为他录制了《探窑》、《赶坡》,《走雪》、《黛玉葬花》、《断桥》等剧目的8张唱片,冠以“秦腔正宗”。解放后,马健翎聘请了一大批秦、京、晋著名艺人,破格委任李正敏担任剧院演员训练班主任,继任秦腔团团长。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的中山服,黑布鞋,留着偏分头,喜欢吃红豆稀饭,油炸馍片和凉拌红萝卜丝。他参加了《游西湖》、《赵氏孤儿》、《白蛇传》的唱腔音乐设计和导演工作,排演出《谢瑶环》、《无底洞》、《窦娥冤》、《雷锋》、《血泪仇》、《战洪图》等数十本大戏。三年自然灾害时,全民瓜菜代,勒紧裤带,还新排演出了一本《满江红》,担任主角的新人有马友仙、霍惠君、杨凤兰等。中央下发停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历史戏的禁令,很快先后排演出了《雷锋》、《夺印》等现代戏。文革中,李正敏以旧班主,旧戏霸被揪斗,于1973年12月含恨谢世,终年58岁。
苏哲民,三意社班主苏长泰长子。其父1919年病故时,苏哲民11岁,正在西安东关的景龙学校读四年级。14岁时正式学艺,演出的第一出戏是在《伍员逃国》中饰伍员,为大师兄阎国斌传授。主角王德孝突因患病,临开戏前无人补角,苏哲民自荐替演,掌声雷动。1939年苏哲民患“精神”病之后,戏迷仍经常点名要看他的《扑池》、《送亲》,有人愿意出高于票价十倍的钱一炮眼福。结果,苏哲民演《扑池》时从台上扑到台下,与他正配戏的王辅生等人赶紧下台扶起,剧社临时们决定换戏演《走雪》。在赴东府大荔演出时落水身亡,却没能找到尸首,买了口上乘棺材,除将苏哲民留下的衣物装入外,又放进土坯块,铁钉封口,用大马车运回西安,停放东关宏福寺祭奠后土葬城南,只活了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