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19221700000007

第7章 反叛:为国营企业改姓(4)

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两人后来竟成为至交。多年后,冈正泽还特意派他儿子来中国,拜汪海为师,学习经营之道。这说明了什么?

从日本一路风尘回到青岛的汪海,走出火车站时,广场上空空荡荡——没一个人来接他。

“通知办公室了吗?”汪海问随行人员。

“通知了。”

“给厂里打电话,问问我下台了没有?”

他想,出国在外一个月,谁知道家里闹成个什么样子了,倘若自己已被端了锅,赶下了台,那么就老老实实先坐公共汽车回家吧。

打电话的人回来说,书记没换,还是你。

汪海顿时来劲了:“再去打电话,通知办公室马上派车来接!”他执意要大家等厂里的车来接,并非要这个派,而是憋着一股火,要争一口气。

厂里的车,最后还是来了。

然而,当汪海扛着一箱从日本买回来的样品鞋,回到家里时,老伴对它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父亲是喊着你的名字离开人世的……汪海犹如如晴天霹雳,他木桩般僵立在那里,泪水滚滚而下……后来,妻子还告诉他,厂里来人说,市纪委发来最后通牒,要他一下火车,立即就去纪委报到,检查交代问题。

汪海愤怒了:“他娘的!这是哪儿出了毛病?我看是经济体制这架机器有病。你想放开手脚干事业,总是有人在等着抓你的毛病。这种人是一切运动的主力军,是划圈干部,是划圈的能人。他们除了干这些没屁眼子的事儿,他娘的还能干什么?有这种人在,中国这条龙就不可能飞起来!”

历来忠孝不能两全。当汪海在青岛安下家后,就把风烛残年的父母亲接到身边住下,一心想让老人安享晚年。工作即使再忙再累,有时要住在厂里督阵,他也要在周末抽出两个小时回来向父母问安。

临去日本前,父亲就生了病,卧床不起,母亲和妻子都劝他推延几天再走,但父亲知道儿子正为厂里引进新设备后,坚决支持儿子出去。他相信自己能等着儿子回来。可是生命无情,父亲终于没有等到与儿子见上最后的一面,便撒手而去了。

中国,到底应该是庸人管能人,还是能人管能人?究竟是画圈的管干事的,还是干事的管画圈的?

5.奴才好做,人才难当

汪海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便带着材料,一步跨进了纪委大楼。他要去找那些官员们,把自己的事情解释清楚。

一走进办公室,只见市纪委正、副书记三人正襟危坐;四个秘书,分坐两旁,每人面前放着一个记录本;七个人个个板着面孔,眼色冷漠,像在盯着一个罪犯。

汪海一见这架势,本能地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谁找我?”汪海明知故问。

“我找你。”副书记说。

“你是谁?”冷峻中不无轻蔑。

副书记略一愣神,报出自己的大名。

“你找我来说什么?”

“据群众反映和我们的调查,你错误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还大吃大喝,乱发礼物,挥霍国家钱财……”

罪名还没罗列完,汪海就跳了起来。

“你们今天摆出三堂会审的架势唬不了我。新闻发布会是改革的产物,你政府能开,我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开?按国家企业的政策规定,我企业一年的招待费是2万元,而我开会才花了7000元。用的是允许企业花的钱,是在我正当的职权范围内的,这犯了什么法?你们给我扣一顶乱发礼物的帽子,可是你们知道给记者送双鞋还发了试穿证吗?3个月后,他们要给我返回质量信息,这有什么错?”

“你不但给记者送鞋,据我们调查,你们自己也多领了15双,这15双鞋干什么用的?”

“工作人员是多领了十几双,这不假。但我没让他们动一双,至今还都封存在办公室的柜子里,你们现在就可以去查。”

“那么,摆宴席、大吃大喝呢,你作何解释?”

“几个菜一个汤,那叫什么宴席?开会期间我陪着记者们一起吃了饭,而效果是什么,你们知道吗?30多家新闻单位都发了消息,连香港报纸也作了转载。”他掏出一卷报纸摔到桌上。

“你们睁眼看看吧,这就是事实。别的企业用钱打广告是宣传产品,我请新闻记者来同样是宣传企业、宣传产品。如果这也算错误的话,那企业还怎么搞?”

一阵连珠炮似的反问,搞得对方哑口无言,一贯以正确自居的纪检委干部们哪里见过这如此猛烈的抗拒。副书记的脸气得青一阵、白一阵:“汪海,你太狂妄了!今天,你到这里来是承认错误的,还是强词夺理来为自己辩护!”

汪海不吃这一套,你拍一下桌子我拍两下。“啪啪”两掌下去,震得四个秘书捂住了耳朵。

“承认什么错误!我是共产党员,在政治上与你们是平等的,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辩护?”

“你要清楚你现在是站在什么地方?”

“我很清楚我站在这里是你们政府官员的地方。我就是要看看你们到底讲不讲道理?”

双方剑拔弩张,各执一词。

桌子拍得震天响,谁也不让谁。

“你再拍!你再拍一下桌子,我就把它掀了!”汪海逼到副书记跟前,狮子般吼着,气势夺人。

闹到这般地步,纪检委书记不得不出面圆场:

“大家冷静冷静,问题还可以慢慢谈嘛……”

“谈什么?还怎么谈?我要是奴才,早就怕你们了,不敢和你们闹了。可惜我不是。”

汪海说完,转身甩门而去……

半小时后,他敲开了市委书记刘鹏的门。

刘鹏说:“我就知道你会来找我。”说着,从桌上的文件夹里取出一份材料,“这是市纪委、市整党办联合上报的材料,准备在全市县团组干部中第一个抓你的不正之风,但是我一直没有签发。我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情况,也想听听你本人的意见。”

望着市委书记老练、沉稳的神态,汪海暴怒的情绪顿时平静下来,他从西北之行被误认为是“香蕉酒厂”谈起,一直谈到在市纪委如何拍桌子大干了一场。

刘鹏听罢,面露欣赏之色。

好你个汪海,没看出来,还是人才呢!刘鹏知道,企业借助新闻传媒宣传企业和产品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在城市改革刚刚开始的1984年,不能不说是一种探索。给每位记者送一双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人们对此还缺乏认识,所以才有了这起“枪打出头鸟”的风波。

刘鹏十分同情汪海的处境,他说:“中国该办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由于人们受阵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影响,造成该办的事你办了,却认为你不应该办,不该办的事你办了,却因为人们的习惯势力反而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这就是我们改革面临的阻力。”

刘鹏决定为汪海正名。

他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当他把事情的真相搞清后,认为汪海的做法没什么错,那个材料也就不再下发了。

事隔多年之后,汪海说起他的创业时期,还说多亏遇上了刘鹏这位高瞻远瞩、胆识过人的市委书记。

他感叹道:“在中国的官场上没有靠山是很难成事的。但是我与刘鹏书记没有任何私交,惟一两次去见他,都是陷入困境后找他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双星早就被人打趴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