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19221700000002

第2章 人生之旅,从赤脚开始(1)

1.梦想有双鞋

汪海的人生之路,是从赤脚开始的。

由于家里太穷,汪海从小就穿不起鞋。

大约3岁那年,打着赤脚的汪海跟着父母逃荒,开始了他人生最初的跋涉之旅。

他跟着父母来到了微山湖。当时,全家的家当除了两只筐子,什么都没有。父亲汪永源在外打工,专门给人家劈树根。树根要专门有人劈开才能烧,父亲就扛着大镢和其他工具,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找有钱人家揽这种活干。

父亲在外忙乎,全家的生活负担便由母亲承担。

汪海的母亲很勤俭,也能干,自己在湖边搭一个棚,便是全家的窝了。

汪海家很穷,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春夏相交之际,母亲便只有领着两个哥哥和大姐到湖里捡荸荠、莲子、藕等,借以充饥。但家虽穷,母亲在别人面前却从来不言语,不埋怨,更不低头,不弯腰,而总是全靠自己去拼,去干。儿时的汪海虽然帮不了母亲的忙,却总是在想,全家到微山湖时就是两只筐子,母亲却独自创出一个家底来,这该有多么地不容易。

母亲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儿时的汪海,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汪海在家里八个孩子中排行老七,是男孩中最小的一个。他在三岁时得了一场很重的怪病,怎么也治不好,父母也觉得没什么希望了,就把他扔在一边不管。但汪海的生命力似乎天生就很顽强:两天之后,他突然大哭起来。

父亲一看儿子竟然在没希望的时候活过来,赶紧把他抱到离湖边十几里路远的一个村子,找到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夫。这位大夫很神秘,不见用什么药,只给汪海吃了一个鹅蛋——怪了,也神了,汪海的病居然就好了。

从此,汪海再也没有生过什么大病。

上苍有眼,命不该绝,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人物。有人对父母说。

因为死过一回,又是最小的儿子,父母从此就开始心疼汪海了:凡事都由着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会强制性地去管他。

于是,汪海后来那种无拘无束的天性由此形成了。

比如,农家有农家的规矩,孩子是不能上桌子吃饭的。但汪海却不管这一套,从小就非要争着上桌子。大人实在没办法,也就只好把他弄上去,等吃点东西,再“走吧走吧”地给打发走了。

再比如,汪海三四岁的时候见大人喝酒,就想知道这酒是什么味道,大人们为什么那么爱喝?父亲的那点酒是很珍贵的,装在一个大绿瓶子里,放在桌子上,谁也不敢碰。可汪海却一心想尝尝酒,一定要看看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他人小够不着,就搬来一个小凳子站上去,趴在酒瓶口上去喝。结果,凳子翻了,酒瓶也掉到地上给摔碎了。嗜酒如命的父亲再也忍无可忍了,抓住他就是一顿好打。几岁的汪海竟一声不哭,也不叫饶。父亲一看,只得罢手。

其实,汪海从小在村里就是一个“不听大人话”的孩子。还在他刚刚能够满村跑的时候,不仅能把前后三个村里的光腚娃娃们拢到一起抓蝗虫,逮蚂蚱,然后烧着吃,吃得满嘴都是黑灰,而且还能将孩子们组织起来,玩打仗的游戏。所以,孩子们一个个都心悦诚服地喊他“大王”。

汪海后来极强的“组织指挥”能力,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但最令汪海沮丧的,是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

和孩子们玩耍时,汪海总是打着赤脚走,光着脚丫跑。打着赤脚走,光着脚丫跑,自然很苦,也很累,有时还会流血。于是有一天,光着脚丫坐在微山湖畔的汪海突发奇想:要是我的脚上也能穿上一双鞋,那该多好!

鞋,使汪海有了梦想,同时也让汪海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没穿鞋的脚,该走什么样的路?穿上了鞋的路,又该怎么走?

1948年,解放了,父亲当上了村里的第一任村长。父亲能当上第一任村长,和汪海的大哥很早就在外面参加了八路很有关系。父亲虽然是村长,但实际上是母亲在后面出主意当家。

汪海的母亲算得上一个地道的女强人,她既善解人意,又有很强的组织才能。村里开会,研究土改、支前、组织生产自救什么的,母亲总是站在众人面前讲话、指挥。几十年之后,每当汪海谈起母亲时,也总会流露出得意和赞赏之情。

在淮海战役前后,国共两军经常在微山湖拉锯,一阵儿我来了,一阵儿他来了。地下党就让汪海的父亲当秘密交通员,利用他长年累月扛着大镢四处给人家劈树根、打短工的身分,给共产党送信送东西。到五六十年代,地区的领导还经常去看望他父亲,没忘了他这个老交通。可惜的是老人家没有文化,不然,也许会成为一个比儿子还要人物的人物。

父亲当了村长,汪海不久也当了儿童团长。他成天领着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查路条,参加斗争地主的会,跟着大人们呼口号,到地主家查这查那。汪海干这些“公务”事时,总比别的小孩认真。

有一次,表嫂拿了村里交公粮的豆子。他一听就追到表嫂家,逼她把豆子还回去,气得表嫂跑到他家里又哭又闹。舅姥爷是地主,却有点为富不仁,他恨汪海不得了,就大骂起来。汪海也不言语,隔两天就领着儿童团的光腚兵到他的地里去折腾一下,把他种的那些半生不熟的小瓜都给拽下来,气得舅姥爷干瞪眼。

汪海的大哥是在汪海出生前就离开家参加八路军的。大哥是也个性格很刚烈的人,十二三岁时就给地主家放猪,受地主家少爷的欺负,常常被打得浑身是伤。有一次,天黑前遇上了大风雪,迷了路,结果丢了几只猪,他就一个人沿着湖边到处找,那么大的雪天里,哪里能找得到?见找不回来,他也害怕了,因为回去肯定会受到地主家的毒打,就索性扔掉鞭子,连家也没回就走了。结果,他一走,给家中带来了灾难——那几只丢失的猪都是要赔偿的呀。为还清这笔帐,父母苦了好多年。但大哥在汪海的心里,是个梁山好汉式的人物,所以成了汪海最初的偶像。

1948年,大哥第一次回家。一天深夜,一阵马蹄声把汪海从梦中惊醒。他爬起来一看,家门口站着十几个兵。父亲告诉他,是大哥回来了。当时,大哥才20出头,就已经是解放军的团参谋长了。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部队转移到了微山湖这边,因离家近,大哥便特意跑回来看看父母。

看到大哥挎手枪、骑战马,带兵打仗的威武劲,汪海那个羡慕啊,别提了。他眼前一亮,这才是英雄呐!他觉得自己这个儿童团长比大哥的神气差远了,就跟大哥说,带我到部队去当兵,怎么样?同时心里还在想:到了部队,我一定能当个将军!

可是大哥说,你这么小,谁要你啊,一边玩去吧。

大哥只在家呆了一天就走了,留给汪海的,只有呆呆的沉默,和空空的幻想。

当兵不成,汪海对村里的民兵却发生了兴趣。除了管管儿童团外,他成天跟着民兵,见他们干啥,自己就跟着干啥。民兵们夜里巡逻,汪海就跟着他们在雪地里“一二一”地走。走困了,就爬上大炕,挤在大人堆里,先抹上一把鼻涕,再倒床呼呼大睡。

当时,淮海战役已经打响,他怕民兵们也去参战把自己给丢下了,就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们。可惜,仗没捞着打,却跟着民兵们打了不少野鸭子。那时,一到冬天,微山湖野鸭子成群,民兵们将打来的野鸭子炖豆腐,等夜里巡逻回来,热腾腾地端上一锅,再围着一起吃。自然,汪海吃得最多,也吃得最欢。

汪海最喜欢听大人们讲《水浒》。梁山好汉不畏强暴,敢于抗争,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他想象着自己也是一条好汉。当时,家乡一带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也很强烈,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是在他们那里发生的故事,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都听说过少年的汪海满脑子都是英雄梦,又想着当兵当将军。可惜的是,他晚生了20年,既没赶上红军年代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壮举,也没参加成打日寇、赶老蒋的激烈战斗,甚至,脚上连一双鞋都没有。

从高小到后来上中专,汪海一直都是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学生会的头。学校要搞什么社会活动都是他张罗。他很喜欢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这对他日后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最能反映汪海不怕邪、敢碰硬的判逆性格的一件事,发生在1953年。那时,他还在村里上高小,乡村学校里只有一个人——教师兼校长。这个校长人比较恶,动不动就对学生动拳脚,进行体罚。农村孩子老实,挨了打只有哭一场,也不敢反抗。

可12岁的汪海不怕。

汪海早就对校长憋了一肚子气。有一次,校长又打了班里一个弱小的同学,汪海就找了两个胆子大点的同学,商量着到县里去告他。当天放学后,谁也没有回家,三个人找了条船,连夜划着横渡微山湖。家里人见他们夜不归宿,急得不知出了什么事,谁知道第二天一早,他们已经出现在县委门口了。

县委昕了汪海他们的反映后,马上责令教育部门派专人下来调查。这一查,还查出了这个校长的经济问题。他不但贪污教育经费,还克扣学生的伙食费。于是,上级一个处分给他调走了。

三个学生娃,告倒了大校长,此事当时轰动了县城。

不久,学校又来了个新校长。新来的校长兼老师姓黄,一家刚迁到村里,就急着要见那个告倒校长的学生。那天,汪海站在新校长面前,听新校长说了好些“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训导。后来,新校长的女儿黄淑兰便成了汪海的同学,汪海没事了就到新校长家去玩。但黄淑兰见了汪海不说话,汪海见了她也不说话。

少年时的汪海,不甘心每天光着脚面对湖光斑驳的微山湖,他的心向往着大海深处。他要出去干出个样来让人看看。当他想离开微山湖到外面去闯荡的决心一定,便再也坐不住了,脑子里整天想着的,都是如何“出人头地”。

14岁那年,他考入了青岛橡胶学校。

三年毕业后,汪海分配在青岛橡胶6厂当学徒工。但争强好胜的他,不久便成了厂里的革新能手、生产标兵。1958年,他还荣获了“青岛市劳模”,接着又荣获了“山东青年突击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汪海后来回忆说,在青年时期,做任何事情都想着要干出个模样来,好让那个性格文静的黄淑兰看看。虽然不能说我们那时已经萌发了特殊的感情,但黄淑兰的确是第一个吸引我的女性。我承认,爱情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可估量的动力。

10多年后,汪海好梦成真:那位黄老先生没有看错自己的学生,他将女儿托附给了已经当兵的汪海,并最终让女儿成了汪海的终身伴侣。新婚的那天,妻子黄淑兰递给汪海一双新布鞋,汪海咧开大嘴乐了:我终于穿上自己媳妇做的鞋了!

媳妇却说,从小我就知道你将来出息着呢。

汪海心里反而一沉:穿上属于自己的鞋了,往后,我该怎么走路,走什么样的路呢?

2.天生不该是将军

汪海当兵的强烈愿望,满足于饥饿的岁月中。

1960年,中国一方面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形势异常紧张;另一方面蒋介石又蠢蠢欲动,叫嚣着要反攻大陆,战争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因此,那一年的征兵时间,比往年提前了许多——提前在全国征兵备战,成了当年国防建设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