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安打工的四川农民熊荣,就是章翔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的许多生命中的—个。1997年盛夏的—天,熊荣正在工地作业,触着了身边的高压线,遭电击坠地后,又被—根长40厘米,宽5厘米的钢板插入后脑达10厘米,深至第三脑室内,脑浆和脑脊液外溢,生命垂危。像这种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手术风险极大。但经过章翔实施手术和—段时间的精心治疗,熊荣不仅活了下来,大脑和神经功能也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像这样严重的颅脑损伤成功救治的例子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
凭着对病人的拳拳爱心和浑厚的专业功底,章翔还开创了—7」切多瘤技术。—位37岁的陕北农民颅内前后各长了—个巨大的脑瘤,由于两个瘤子部位不同,瘤体很大,且血运丰富,按常规必须分次切除。然而,两次开颅的痛苦和两次手术将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令病人及家属望而却步。
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治疗的机会,章翔提出了—个独特的手术方案:—次开颅拿掉两个瘤子。同事们虽深知他的专业功底,何仍不免为他捏—把汗,因为这样的手术在闰际神经外科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章翔沉着地走上手术台。4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以稳、准、巧、快的娴熟技巧,从矢状窦大血管上,分别剥离、切除了重360克和184克的两个巨型脑膜瘤,创下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有了成功的尝试,章翔开始用—刀切多瘤方法为更多的病人实施手术,有的甚至是—次开刀切除3个、4个肿瘤。—刀切多瘤技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华社用12种文字向世界发布了这—消息,称这—技术的开创和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近日他们又采用神经导航新技术,成功地为—例脑内两个巨型肿瘤患者实施了—期全切除手术,创造了神经外科领域—刀切双瘤的新奇迹。
当笔者问起章翔如今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说:我已经8年没有休假回过老家了,最希望的就是能得到—段闲暇,回家看看母亲。然而,采访结束了,他心中装着这温馨的心愿,又回到等待着他的病人们中间。是啊,他是母亲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母亲—定会理解儿子这分博大的情怀……
人物速写三:药立波与细胞对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天,第四军医大学生化教研室苏成芝教授正在翻阅报考生化专业研究生的考生档案。这—年报考生化专业的人特别多,大多是各个学校教生化的老师,专业功底深厚,大约有60多名考生都过了分数线。由于还没有实行面试制度,苏老教授只能在考生简单的档案中去了解、挑选。突然,—位来自某野战医院的考生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位文革短学制毕业的医学生,—直都在野战医院工作,从未接触过生化专业,却在近60名考生中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这个考生不简单,—定是个很会学习的人!苏教授在药立波这个名字旁边重重地打了个勾。事实证明了苏教授的判断。
1969年,出身军人家庭的药立波刚刚初中毕业就穿上军装,来到沈阳军区某驻军医院当了—名护士,那年她还不到十五岁。
那是—个知识无用的年代。药立波她们号称初中毕业,其实不过刚刚学完—元二次方程。当时许多人自从离开学校就远离了书本,但天生酷爱学习的药立波却在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别人嬉笑打闹的时候,她在—本本书籍中充实着自己,不仅自学了中学的数理化,而艮还读了不少医学专业的书籍。1973年,她被推荐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三年半后又回到那个驻军医院,当了—名外科医生。那几年她迷上了外科手术,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是不是自己当班,只要有急诊手术,手术台上就会有她的身影。
1979年,药立波被抽调到长白山里的—个野战医院。这是—所为了战备需要临时组建的野战医院,仗最终没有打起来,可医院却长期存在下来。在海拔2000多米的深山里,医院曾经8年没有收治过—个病人。面对着空荡荡的病房,药立波不甘心就这样荒废了专业。痛则思变,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药立波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那—年,药立波报考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当远在内蒙古草原上执行任务的她收到考试通知的时候,离考试只有两个星期了。按通知要求,考忒的科目不仅有英语、生理、生化、政治,还增加了—门数理化综合。匆忙中她只好放弃了数学、物理,专门复4自己比较熟悉的化学。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她当年没有考七。
正当药立波为失败而消沉时,—封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信送到了她的手中。原来药立波的数理化综合虽然没有考好,但其他几门课出色的成绩却引起了导师张中兴的注意,这位爱惜人才的副研究员给素不相识的药立波寄去—封长信,不仅鼓励她继续努力,还为她指出了各门课的具体复4办法。
事隔多年,药立波说起这段经历仍激动不已。这封信对药立波的影响太大广,它就像黑夜串的—盏灯,为苦闷中的药立波栺明了方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辗转在草原上的帐篷医院,还是封闭在深山里空落落的病房,她都没有放弃复习。药立波的确是—个很会学习的人,她按照张中兴的指导,把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划分得淸清楚楚,甚至其体到每—个小时要学习些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药立波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因为那年副研究员不能再招硏究生,她便报考了第四军医大学。
命运的航船有时不知会在哪里转弯,药立波和张中兴擦肩而过,却有幸成了苏成芝教授的研究生。
酷爱做手术的药立波在报考研究生时没有选择外科,而选择了牛物化学专业,不是因为她不再喜欢外科,只是因为担心外科不招女研究生。从她热爱的手术台转向枯燥单调的实验台,药立波并没有多少失落,她很快又从实验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在她眼里,做实验也是—种艺术,它不仅是大脑智慧的体现,也离不开肢体的语言。精确地设计好实验程序后,把所有必需的物品摆放有序,站在实验台前,她的双手上下翻飞,没有—个多余的步骤,没有—点浪费的程序,实验宰就是她的舞台,她就好像—个舞者在舞蹈,整个过程是那么的简洁明快、张驰有致,充满着美的韵律,不同的只是没有音乐和掌声。
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在别人那里枯燥无味的东西,在药立波这儿拥有了舞—样的曼妙、诗—样的韵味。她在享受实验,也在享受美好。
就是凭着这种热爱,药立波读完了硕上又开始攻读博士,并很快便在众多的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攻读博士期间,她在转移因子作用的特异性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进展,证实了转移因子的作用机理,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1985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化大会青年分会,药立波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获大会青年科学家奖资助。1987年,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功并没有给药立波带来应有的喜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钻研得越久,药立波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在这个领域,我们和国际上的差距起码有十五年!十五年,这可不是加几个班就能赶上的啊!
1988年9月,药立波考取笹川奖学金,被学校选送到日本京都大学留学。
京都大学的生化实验室是日本—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面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药立波感到的不仅是差距,更是—种激励,她暗暗告诫自己:—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日本人是世界有名的工作狂,可药立波比日本人工作得还狂。每天从早晨8:30到晚上12:00,只要你到实验室,—定能看到她埋头工作的身影。
药立波是—个干什么都快的人:说话快、走路快、做实验也快。在口本,她的快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实验,她总是能比别人少用时间却做出更漂亮的结果。她在日本的导师川上教授是—个优秀的科学家,自己的实验也做得非常漂亮,但看了药立波的实验后也不得不佩服:真的还有比我做得更快的人!他评价药立波有三快:接受快—初到日本的药立波从来没有接触过细胞信号传导技术,但看了导师的—遍示范后,她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了;思维快篇论文到了药立波手里,她很快就能抓住重点并形成自己的思路;行动快——前—天提及的实验思路,她第二天就能开始着手,并很快做出结果。平时从不轻易夸奖人的川上教授称药立波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
关于细胞信号传导研究,药立波过去仅仅是听说过。可是来日本仅—年,她就以第—作者署名,在国际免疫学杂志——《免疫学通讯》上发表广关于丁淋巴细胞激活机理的首篇论文。该论文1991年获国家卫生部笹川奖学金优秀论文—等奖。
1989年9月,药立波按时从日本回国。1991年,她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参与了国家、军队多项课题研究,并成为国家863课题抗体酶研究协作单位负责人。
药立波第二次出国留学,是去美国,整整三年半。在美国三年多的时间里,既会学。又有—股拼劲的药立波研究成果频出,爱人和孩子也于—年后来到了美国,—家二口在大洋彼岸团聚。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唾手可得的身份,然而药立波却突然放弃了这—切,携家带口回到了中国。事过多年,许多人对此仍觉得不可思议。药立波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放弃了别人艳羡不己的东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让我们还是来听—听她吐露的心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