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买董桥
我书架上藏有董桥的书并不多,只有薄薄的三册。三本书其中有两本还是降价的旧书,《董桥小品》、《从前》、《故事》只有这三本。
第一本《董桥小品》,是2000年的时候,我在北京亚运村超市门口的一个书摊看到的。在那之前我听说过董桥,还没读过他的书。我总觉得港台的语境别扭,不喜欢看。那天,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活动,见马季先生在商场门口说相声,围观的人很多。我喜欢马季先生,但是那拥挤的人让我气闷,我就退出来,退到了这个啥书都卖的一个杂乱书摊上了。习惯使然,翻了半天发现了这本《董桥小品》,我半价就买到了这本书,原价16元,我花8元,现在书封底上还有8元的标签。一款粗劣的白纸,两条红杠,印着8元。看版权页是98年出的,百花版,印了6000册。有了书,就不想看热闹了,回到阳光广场看书,可以打发北京黑夜的寒冷时光。
去年,深圳中心书城开业,和朋友胡野秋兄去逛。这个号称世界最大的书城,真正显示出了与书相匹配的高贵渊博的精神殿堂,也让我们这些写书、读书人有了尊严。热情的书城管理者还派专人,陪同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带我们讲解观看。我不太习惯这种拘束,觉得逛书店,还是根据自己的意愿,信马由缰好。在文学区,好多书都想过过手,看重的书名、作者、或版本,如果不拿到手翻翻,不但手痒,心都痒。于是就悄悄一个人故意留在后面,闲逛起来。里面太大,一会儿就和他们断了联系。书城的建筑让我晕,书架上的书更让我晕。我就晕忽忽地走来走去,走到了一个叫尚书吧的小书店。原来书城的外面还有书店。尚书吧门口堆了一堆旧书在降价卖。我上前去翻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董桥先生的一本书《从前》。书保存得很干净,还带着封套,原价也是16元,这里却卖5元。我赶紧拿在手里,像怕跑了一样。看封套上注明是自选集,还有《品位历程》、《旧情结构》两本,但翻了一遍,没再得到。看版权页,是02年三联版的,印了12000册。简单翻了一遍,看见原书主人,用铅笔画了很多杠杠,看来阁下认真读过,也很喜欢。但是为什么当成旧书这么便宜卖了呢?老胡打电话找我,离开时,那天我只买了这一本书。但是感觉很知足。
今年要创办木棉书店,我在读书长廊的仓库里选书,见到了董桥的新书《故事》,拿起来就不忍放下,那书实在考究,版式、纸张都很迷人。是作家版的,今年二月出版。我想当时就把书带走,又怕周边人笑话,因我计划在这里要选出三十万码洋的书,而且是很优惠的批发价。晚上放下《故事》,离开读书长廊,我在启动车前,忍不住在另一家小店里还是买下了这本书,是原价的,38元,我觉得值。如果我的书架上董桥的书都是降价买来的,那是有点遗憾的。
2、寻蠲记
寻了多年的弘一法师书法集,终于寻见了。是在北京路的古籍书店。这是一套四册的《弘一大师写经集》。《华严集联三百》是弘一法师自己题写书名。《药师本愿公德经》是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丰子恺先生题写书名。《阿弥陀经普门品般若心经》是蠲戏老人题写书名。
由于喜爱,我在车上就打开包装翻看了起来。我先是欣赏几位名家题写的书名。赵朴初和丰子恺二位先生我比较了解,蠲戏老人是谁?我没听说过。虽然平常熟悉的人都叫我大明白,属于知道分子型的。但人也不是全知万能的。这位蠲戏老人非等闲之辈,能够给弘一法师题写书名,能够自称老人,有一定资格和辈分是肯定的。
蠲戏老人是谁?还不是最困惑我的,我首先遭遇到的是幼儿园级别的难题,这个蠲字怎么读音倒是令我更困惑。
在车上,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机的拼音打字法开始查询。看这个蠲字属于左右结构,按形声字拼益和拼蜀,都没寻到。手机字库里的字太少,又拿出笔记本电脑,按各种拼法,我猜测字的读音,还是寻不到。我不会五笔,或许五笔按照偏旁部首可以查到。
回到家,我直奔书房,连寻常的惯例,烧水泡普洱都暂时不做了。拿出《现代汉语词典》就查将起来,按照偏旁部首,益部和蜀部,还有皿,及蜀字拆开的上下部都没寻到。然后又和戏字组合着猜着寻,还是无觅处。
我想先查找一下这个人是谁再说吧,说实在的,这几家题名者,除了弘一法师自己的字,我最喜爱的就是这位蠲戏老人的字。我想他的字好,又有自称老人的作派,一定在书画界是个有身价的人。就在案头,我常年摆放的那本《中国近代书画家印款精选》里,很快就找到了原来是马一浮老先生。马老先生在我的脑海里,有这个人物印象,但是不清晰。找到了人,还没有解决这个蠲字读音的问题。我试着用原来的方法,还是没寻到,甚至猜测是否浮字的异体字,也没结果。看来电脑和手机是不行了,功能有限,没有读音根本查不到字。这是机器的局限性,我想科学应该很快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IT和通讯行业的又一大进步。我就用我小学的时候学会的查字典笨方法,一页一页翻《现代汉语词典》,只看每页的天头字序,一千多页,也被我一口气翻完,还是没得。
最后,我在书架上翻出来了《说文解字》,在1248页终于寻到了,读(juan)字,一声。蠲是一种虫,叫香油虫,也是我最熟悉的萤火虫。每到夏天,在我们的科尔沁草原,就像流星一样,到处飘飞。在我整个童年的夏天,从梦里飘到梦外,一直飘飞到我长大成人。
萤火虫照亮了我内心寻蠲的郁闷,寻一个字,寻到了一屡文化的星光,收获很是丰盈。
注:这篇稿子给《羊城晚报》何龙兄时,曾引起编辑部议论,说《现代汉语词典》很容易查到。我就又查了一遍手头的那本《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没查到。都说那本词典可能是盗版的。
3、床还在,梦已飘散
这是怎样的一张床呵?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户怎样的人家?睡的是怎样的人物?
如今,那个时代,那个人家,那个人物,和那个人物的梦都已经飘散了,唯有这张大床还在。
在这样的大床上,一定是有一场大梦的。床身回帘,层层抱进,雕琢镂空的花卉缠枝、坚固勾连的楠木隼卯、厚重华丽的黑漆及奢侈的朱红描金都成了那一场梦的佐证。当年的主人一定是想在子孙后代中延续家族梦想的,而且,梦得酣畅淋漓。从床庄严雄壮的形象上,似乎看到了主人的气度威仪。
然而,梦,终究还是飘散了。那梦,是被打断的?还是自己破碎的?到底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梦幻?女仆步履轻轻,小心翼翼,显然是不敢惊扰梦中主人。那是主人们之间的内讧?互相争夺躺在床上做梦的威权?还是为了枕侧旁娇羞的红颜?也可能是改朝换代的刀戈枪炮。再气派的床,再大的家业,在滔滔国家朝代的海洋上,沉沉浮浮,也只不过是颠簸脆弱的一叶扁舟而已。
若干年后,广州花都的秦继烈先生,在川北藏区遇到了这张床,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耗资万元运了回来。床的风格显然不是藏人之物,何以飘落此地,猜想必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莫非现在的秦兄就是床主的后裔或是那场飘散的梦?否则,为何这么巧床会传到他的手里?床有床的命运,如果不是,我相信,这张古床还要继续寻主求缘。因缘际会,只要床在,那飘散的梦也许还会回来。
4、达摩去了哪里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一花五叶,竞相衬托。
传说达摩少林面壁,一苇渡江,留下十六字偈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便只履西归了。
今在钟汶峰兄家见这尊达摩老祖,才知道达摩没回西天,而是到了岭南,化作了一根苍老的荔枝树根。怪不得如荔枝树般灵动的慧能成了六祖,原来,达摩是他的老根。在树动还是风动的那个著名的禅院公案里,六祖顿悟了心动。其实,现在我明白了,达摩老祖出的这道考题是树也动,风也动,心也动。当树、风、还有和尚们的心都在飘动的时候,慧能的心平静了下来。
一次去新兴县国恩寺,参拜六祖惠能亲手种植的已有1300多年树龄的古荔枝树,这棵广东最长寿的古树高18.20米,胸围3.72米,每年还能结果约150公斤。看护寺院的人怕小鸟、蝙蝠来啄食鲜嫩的荔枝,搭建一张大网把古树遮盖了起来。我想,他们参悟不透,荔枝是树的孩子,鸟也是树的孩子。因为这棵古荔枝树的老根就是达摩老祖。达摩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其实,禅师也是树的孩子,鸟巢禅师还喜欢住在树上。鱼也是树的孩子,禅师敲木鱼是对色空实虚的明辨,也是对生命变化无常的惊醒。
现在在岭南,香客们大都喜欢去丹霞山给六祖慧能的肉身上香进贡,我想更应该叩拜的是这尊树身。达摩老祖是老树的根,慧能一定常在树上。
5、老砚台
得到这方老砚台的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砚最早的主人原来是颜真卿。他就是用这方老砚台,泪血蘸墨,写下了万古苍凉的《祭侄文稿》。
梦醒,面对这方老砚台,我开始猜想。颜真卿之前是谁在用?蔡邕?王羲之?那么颜真卿之后又是谁在用?元好问?八大山人?弘一法师?
我们优雅的汉字,在传神通灵的书写中,就这样血脉相传地继承下来了。那个老子写下的道字,孔子也写下了,司马迁写过,陶渊明写过,陆游写过,王安石写过,李后主写过,赵孟頫写过,康熙写过,曹雪芹写过,王国维写过,饶宗颐还在写。无论是写在竹简上还是绢帛上或是宣纸上,砚墨润人,都是在这方老砚台里,饱蘸着华夏精气神的墨汁书写出来的。
而今,我们的汉字都进了电脑、手机里。竹简绢帛早就消失了,毛笔在消失,墨汁在消失,纸也在消失。留下这方老砚台,让玩家把赏估价。
6、婴孩
在广州清平市场的古玩街里,闻君意外淘到了这个佛陶的老寿星。这个寿星佬纯粹就是个老婴孩。没有机心,只有童心。宇宙无始无终,生命无老无少。获得了大自在,大快乐。
这个大自在,大快乐,是佛陀、基督、黄老之前的,是史前的,是大荒山的,是混沌初开的,不悲不喜,不贪不嗔,不狂不怒,无空无色,无欲无刚,无是无非。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身心都干净。
当今世道,我们都深陷泥潭,灵魂肉体皆被沾染,前行成为不了寿星,退步也做不成了婴孩。
我们不自在,生命本来是河流,我们不顺其自然,欢畅地向前流淌,却冥顽不化,修筑昨日的河床;我们不快乐,别人的河床总是要比自己的高大坚固,攀比无止无休。黑朦朦一片都污浊,身心都污浊。
无数因缘际会,我们才获得了一条生命,却没有从婴孩活到寿星,更不能从寿星活到婴孩。因了不纯粹,太多机心、贪心,就是没有童心,更无赤子之心。
7、每一块石头可能都是宝玉
赏玩奇石,我总觉得有些牵强附会,亦或自作多情。可每次握着摆放在书房的这块石头,我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想像。从一面看,是《西游记》里灵石孕育成的孙猴子;另一面,是《山海经》里造人的女娲,后来补天时,没有用上的那块顽石,遗落在无稽崖青埂峰下,枉入红尘,成了《红楼梦》里的人间宝玉。
一块石头,两种想像,三部古典名著。此石可谓玩得出奇了。尤奇的是《山海经》、《西游记》两个神话合璧在一块石头上了。这块石头告诉我们,从神话显示迹象看,史前不是一片黑暗,在人类文明的清早,曾经有一个向往光明和希望的玉石时代;石头还告诉我们,每一块石头可能都是宝玉,只要石头里面有故事。《红楼梦》镌写在大荒山的那块顽石上,便是例证。
8、蹩犊子
鹿桥先生的《人子》之第十三篇《不成人子》里,讲了关于蹩犊子的故事。说在森林里,木石禽兽变成山魈,就是东北人说的蹩犊子,也是外国人说的精灵。都想修炼成人身,夜间遇到有人经过,躲在树后的蹩犊子们就围拢来,追着问好,讨一句人的口气。人要说好话,说你很像一个人呵,马上成了人形。要是一语道破,你不就个蹩犊子吗,不但不能成人,还要毁了多年的修行。
我很小的时候,和当木匠的姥爷就进过大兴安岭,也听说过这个蹩犊子的故事。后来读了很多书,知道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森林里,都有这些蹩犊子精灵。精灵都是藏在树的后面,可是精灵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那么喜欢变成人形?我从小就想不通这个问题。
直到有一天,我在岭南,遇见一匹从一根遒劲古老的树根里,腾跃而出的白马,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那些精灵们都藏在了树身里。也修正了我对蹩犊子传说的认识。我怀疑,那些关于蹩犊子想变人形的说法,是人自己编造的,一厢情愿。我相信,大自然所有精灵都是从树里长出来的,老虎是,猴子是,鲤鱼是,马是,百灵鸟是,鹞鹰是,人也是,甚至佛都是。我不相信老虎想变成人形,也不相信马愿意变成人形,更不相信鸟儿变成人形,鲤鱼更不会变成人形。反而是人,希望变成猛虎、骏马、灵猴,更想变成鸟儿在天空飞,鱼儿在水中游。在精灵的世界里,人类可不是上品呵。故,应是人想当蹩犊子才对。
树木亦有种乎
王侯将相是有种的,翡翠宝玉也是有种的,树木也有种吗?当然也不例外。因为有种才有高低贵贱,人会分成不同的等级,玉石也会有不同价值。一个红豆杉树根,要名贵过很多棵其他种类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