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19217900000049

第49章 附录一:演讲在口才中的地位(2)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思绪,只要把其中百分之一的东西拿出来,就能出彩。但是,多数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两种不由自主的冲动:第一,就是从最为省力的地方说起;第二,不由自主地跟别人讲一样的话。但是,演讲要有个性,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试想,一次演讲比赛下来,近20个选手,大部分参赛者讲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有个别的选手别出心裁。如果你做评委,你会把高分评给什么样的人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现个性,用最大的努力把你特有的观感提炼出来;最忌把流行的观念、话语拿出来重新炒一次冷饭。

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说的是写文章,对于演讲,更是这样。因为听众比之读者有更少的耐性。

但是,演讲的个性与一般写文章相比,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你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每一句话都是讲给那些带着不同的思想情绪、怀着不同的关切度的听众听的。他们都很可爱,除了一点,那就是: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要知道,那些听众,表面上以同样的姿势在洗耳恭听,实际上他们还沉浸在来会场之前的影响着他们命运的不同心情中,各不相同的焦虑,各不相同的得意、愤怒和悲伤,还主宰着或者说骚扰着他们的心绪。而要和他们交流,就得把他们从各自的情绪中吸引出来,集中到你的话题上,你不但要用话语而且要用一切无声的体态把他们集中到现场的焦点上来,这就要求你语言和动作的吸引力要胜过那些对于他们的命运有影响的思绪。

要把他们从来会场的路上还在困扰着他们的事务中争取过来,一般的官样文章,大话、套话,不能排除现场的干扰,激起他们的兴奋。所以演讲稿的语言一定要明快,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那样:“今天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虽然所用的词汇很平常,但是却很有力量。成功的关键在于:不管说什么,都以引起交流效果为目的。这就要求演讲者善于运用现场现象引起共同感受。福建省在2001年举行大学生演讲比赛,福建师大中文系的卢佳音获得了第一名,她的演讲题目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本来准备的开头是: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刚才上台的18位演讲选手当中,穿着14种款式的衣服,10种颜色,9种发型,除了性别,一如既往的只有两种之外,我们的色彩变得丰富了,选择变得多元了。这就是改革带给我们的真真切切的变化。可是假如没有改革呢,这些丰富的色彩就将退出今天的画面,而大家呢,则不分男女统一着装,先背毛主席语录,再喊政治口号,想想吧,这样的日子多么枯燥。

但是,到了临场,她觉得这样引起共鸣的力度还不够,就临时把稿子改动了: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分析了一下,掌声这么热烈,有三个原因——一是我是师大的学生,鼓掌的都是我的拉拉队;二是,大家都听累了,累坏了,精疲力竭,终于是最后一名选手上台了,可以松一口气了;三是,我今天穿的还算漂亮。我之所以这样穿着打扮站在这里,实际上是改革的功劳。

她一说听众就笑了。这是交流的成功。

凭什么成功呢?凭的是现场感,幽默的现场感。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听众,带进会场的是自己的忧虑和欢欣,这是各不相同的。而现场所听到的却是共同的内容。前者会构成一种分心的、三心二意的趋向,而后者却要求一心一意地全神贯注于演讲者言辞和姿态。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对演讲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共鸣和交流产生消极影响。演讲者必须在最短时间把这种三心二意的非现场感消灭掉,创造一种共同的感觉焦点,利用共同的感觉焦点,发挥出有趣的道理来。卢佳音最突出的趣味,就是把听众给予演讲者的掌声作了负面的解释,也就是全面的自我调侃。这是很高尚的幽默手法,轻而易举地使听众和她的心理距离缩短,全场会心而笑。

笑是心理最短的距离,最容易创造共享氛围。

幽默并不一定要有充分的道理,有时则相反,来一点非理性的语言更能产生一点自我调侃的幽默感。福建师大的孙彦君抽到1号,第一个上台,这是很不利的,她就离开了早已准备好了的讲稿,即兴发挥了一下。她说:

很不幸,今天,我抽到了第一号,第一个上台,碰巧上次参加系里的比赛,抽签的结果也是我第一个上台。看来上帝执意要让我做先行者、牺牲者。如果我能把教训留给后来的同学们,让他们发挥得更好的话,我的牺牲无怨无悔,下面的同学发挥得越是超过我,我就越感到欣慰。

她这么一说,台下马上就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自发的掌声更是心理距离消失、情绪汇合的表现。

即兴发挥的幽默,能造成一种现场沟通,其力量远远要比脱离现场的美丽的文字大得多。

为了充分调动听众的注意力,你的话不能空泛,你发出的信息要有一点想象的刺激力。

五、雄辩事例和情绪化高潮

在演讲中,论点尤其要集中,这不仅因为时间的限制很大,而且因为听众的注意即使高度集中了,也不可能太持久。因而事例和语言要有比书面语言更强的力度。

比如,在福州市的一次演讲比赛中,许多参赛者都讲到了一些英雄事迹。但是,作为评委的我,很快就忘得一千二净了。只有一位参赛者所讲的一位优秀民警的事迹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个民警值岗很认真。一般的驾车者经过他那里,都不敢掉以轻心。但也有一个小痞子不买账,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位民警向他敬了一个礼,就开罚单。那小痞子二话不说,挥手就是一拳,把民警的帽子打在了地上。这位民警不慌不忙把警帽从地上拣起,从容地把罚单递给了小痞子。这一下把小痞子镇住了。他不得不佩服地说,“我算服了你了。再经过这里,再也不敢放肆了。”这个演讲的事例很少,但是画龙点睛,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就说明,演讲事例不一定很多,但要有足够的强度。

在一般文章中,你反对一种观念,只要说这是不对的就成了,但在演讲中,就要带一点情绪。带情绪的法门,就是让你的论断极端一点。你可以说:“这是荒谬的!应该粉碎的!”如果你说:“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有人资助希望工程。”这样说对于写一般文章可能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演讲就有点不够味道,你最好说:“如果大家没有爱心,那么希望工程,就可能变成失望工程。”这样说可能好一点儿了。但是对于调动现场听众的情绪可能还是不够到位。这时,你就可以在情绪上再加一点码:“希望工程可能变成失望工程;失望工程,可能变成绝望工程!”这样的效果就更好。如果你在论述环保问题,说到地球臭氧层上的空洞已经和美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了。这也许比之简单地引述一下抽象的统计数字要好一点。但是,你要考虑一下,你的听众都是中国人,与其说,和美国国土面积一样大,不如说,比中国面积还要大一点更好。如果你说,每年因水污染而死的人有多少多少,还不如说:就在我讲话的时候,就在3分钟之内,已经死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