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19217900000025

第25章 喜怒不形于色——留下逻辑断层(1)

一、有愤怒和狂喜中思路容易失去自由

幽默不同于雄辩,也不同于诡辩:第一,它不是用来交流思想观点的,而是用来交流感情的。正因为这样,你道理讲得越多,幽默感也就越少。第二,它交流感情的方式不是直接来传达,而是通过言外之意的暗示,让对方自己去领悟。第三,它在交流感情时要化解愤怒。虽然愤怒本身也是一种感情,但它却不适合默默地交流,它和欢乐一样,太强烈了,而太强烈的感情都很难间接交流,往往抑制不住,变成直接的爆发。

不管是愤怒还是狂喜,都会把人的感情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去,不是尽可能地压倒对方,就是尽可能快地让对方追随自己一起开怀大笑。这样一来,心灵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在这种情绪爆发的关头,人的心灵必然会受到抑制,思路失去急转弯的能力;这时本来很充裕的聪明才智便受到抑制,相反,平时少有的愚蠢却大肆泛滥。所谓得意忘形、走火入魔,大体都出现在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

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从衣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应该是美的。而在所有的美中,含而不露最经得起欣赏。在公开场合,不论是无节制的愤怒,还是无节制的狂喜,都有可能使自己变丑。

文明人很讲究温文尔雅。只有温文尔雅的时候,人的思路才有可能是自由的。

幽默家在愤怒或狂喜时有一种节制的能耐,尤其是在激情面临爆发的关口,往往能克制自己,把愤怒和狂喜淡化为睿智的微笑。

二、利用暂停留给对方一个逻辑断层

其实也不一定需要特别的禀赋和天才,只要有一点修养,能够在对抗迅猛发展的时候暂停一下,中止一下愤怒或狂喜爆发的进程就行。

我观察过我的女儿,她并不是一个有很强幽默感的孩子,但是有时她也能在情绪激化、冲突即将爆发之际暂停一下,给思路提供一个转变的机会。有一次,她正在兴高采烈地看她的唐老鸭动画片,她妈妈却叫她去楼下倒垃圾。女儿不得已,很痛苦地去了。回来的时候,她妈妈发现她的脸色很不好看,就问她,是不是生气了。这就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解机遇,不抓住这个机遇则情绪可能僵持下去。我正担心她不能及时地抓住这个机遇,她却很简单地说了一句:“最好别问!”这把她妈妈逗笑了,接着她也笑了。

女儿的回答留下了一个逻辑断层,由母亲在想象中去填补,和她的意念在无声中会合,这样就默契了,心灵就沟通了。

在对抗升级的时候,来一个暂停,留下一个很容易填补的时间空档,有利于对方进入你的逻辑空白,让他在想象中与你会合,诱使对方就范。留下空档还有利于把自己解放出来,而填充空间则起到把对方解放出来的作用。

这种方法经常采取的模式是:结论在先,原因在后。先给一个没有道理的结论,或者易被接受的要求,然后通过思路的转移,补充原因,把事情的实质表露出来。在揭示原因之前,对方就被引入你的思维模式之中,等到后来明白了问题的性质,就来不及回头了。

有一个波斯笑话这样说:

儿子是个小学生,这天他放学回家就问:

“好爸爸,你有本事闭着眼睛在纸上签字吗?”

“好孩子,这有什么难的?闭着眼睛写几行字也行!”

“写几行字倒没有必要。爸爸,现在你就闲着眼睛,在这份成绩报告单上签个名吧。”还有一个老挝笑话是这样的:

丈夫:从各方面看,我都比你强。当然,有一点你比我强。

妻子:哪一点?

丈夫:你的配偶比我的配偶强。

这种模式的要害是结论在前,原因在后,而真正的目的处于逻辑断层之中,让对方的思维处于被动等待或暂停之中,然后推出一个原因,突然改变了结论的性质,使之与字面的意思恰好相反。第一个笑话,本来是父亲在炫耀可以闭眼签名,其结果却变成父亲上了成绩不好的儿子的当。第二个开始好像是丈夫在某方面向妻子示弱,可到后来变成丈夫(妻子的配偶)在所有方面都比妻子(丈夫的配偶)高明。

先找到一个阻力最小的结论把对方吸引住,然后再让他的思路跟你的思路会合。

三、形式上的让步和实质上的退却

当然,结论在前,原因在后这种模式并非万无一失。有时对方事后会反过来顶牛,造成僵持的局面,这时就得退让一下,主要是在逻辑上做一些让步。这种让步有时是形式上的,有时是实质上的。

实质的退让有时十分必要,没有退让便没有进展的余地。一位教师或者一位领导,面临学生或者下级批评的时候,最笨的方法是当场反击,最聪明的方法是退一步。他可以直接对那个批评者说:

辩证法有一条规律,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我就是这条规律的完美例证。

牺牲一下世俗的虚荣,才能获得思想的自由。但有时,实质性的让步会导致屈辱,一味认死理又于事无补,这时至少可以做一些形式上的让步。前面已经说过,歌德在小路上遇到批评家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批评家说他决不向蠢猪让路,而歌德则说他“正好相反”,表面上是让路了,实际上却不异于言辞激烈地回敬了对方。

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伏尔泰对随身小厮说:“把我的皮鞋擦一擦。”可到了第二天中午要出门了,皮鞋上还满是泥污。他问小厮为什么不擦,小厮说:“路上满是泥污,两小时后,皮鞋反正又要脏的。”伏尔泰没有发作,起身便走,小厮追上来要求开饭。伏尔泰说:“吃饭干什么,反正两个小时以后,肚子又要饿了。”

伏尔泰没有发作,再加上径自出门去了,便是一种很好的暂停加让步。把不吃饭的决定放在前面,然后再从对方的逻辑模式中引出相反的结论。凡用将谬就谬法反击他人者均有此特点,正因为如此,这种反击比较得体,不带火药味。这种幽默模式,在阿凡提的故事中常被用到。

四、不作让步怎么办

当然,有时也可以不作让步,坚持立场,但此时要稍稍缓解一下对方的情绪。这就用得上一些看起来是不合身份、不合时宜,甚至是傻乎乎的话。

美国一个州议会上,一位议员正在发表一篇又臭又长的演说,他万分得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一个好心的议员走到他身边,悄悄地劝他快点打住,不料这个家伙反而粗暴地对他说:“走开!”这个议员一时气得发昏,不知怎么报复。最后,他找到主持会议的执行主席说:“你听到了吗,他那么粗暴地斥责我?”这位执行主席本也有点火,原想批评那位自得其乐的演讲者,替好心的议员出气,但他转念一想,不动声色地讲了一句:“我已经查过法典,你无须退出会场。”

这就转移了思路。本来,那位演讲者叫他“走开”,是对他的藐视,这是个人对个人的态度问题,可现在变成了法律上有无义务退出会场的问题。由于这两种思路的“错位”,有了一种反常与正常的对照,就显得怪异好笑了。

这里的不动声色和前面所说的有些不同,前面讲的是自己的暂停,以便抽身转移,解放自己;在这里是不动声色,诱导别人从固定的、不自由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能做到这点也得有点儿修养。

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在非常严肃的外交活动中,也需要缓解气氛。当年中美建交时,双方起草联合公报,口径颇有点儿距离,在两岸地位的表述上,争论相当激烈,草案修改了好几次,后来终于用基辛格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才取得一致。第二天毛泽东接见基辛格,周恩来也在座,毛泽东第一句话就说:“怎么样,你们架吵完了吧?”这样一句话,不动声色,就把本来紧张的情绪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