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19217900000022

第22章 解放价值观念,形成错位结构——思路灵活,心态自由(1)

一、会开玩笑即有幽默心理素质

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幽默起来,所到之处一片欢笑。但是,真正称得起幽默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有些人就说,幽默是天生的,至少得有一种素质,硬学是学不来的。天资之于幽默自然重要,但是哪一行不要求具有某种素质呢?打球的、写诗的、做生意的、研究科学的,都要有特定的素质。但是光靠好素质,没有科学的训练、刻苦的学习,成得了气候吗?更何况幽默的素质并不神秘,人人或多或少都有,只要是会开玩笑的就都有。开玩笑是不用学的,其与幽默在许多道理上是相通的。我观察过小孩子,大约到四五岁就会开玩笑了。我女儿四五岁时,一天看完武松打虎的电视节目,当晚她就站在沙发上高高地举起拳头,轻轻打在我的肩膀上,还说:“武松打虎!武松打虎!”

她的动作完全是假想的,不合逻辑的,这一切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我女儿并没有真把我当老虎打,如果一定要让动作从假的变成真的话,那就是打得我死去活来。正因为这样,在开玩笑的动作里公然宣称的目的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不一致”的,在这一点上,这种“不一致”和幽默的逻辑错位是相同的。

二、开玩笑的笑和幽默的笑的不同之处

即使那些平时比较木讷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点近乎幽默的灵气。我有个老同学,人很老实,难得开玩笑。因他家在外地,多年没有见他谈恋爱,弄不清他到底结婚了没有。一次有一位女同学问他:“成家了没有?”他装作听不懂“成家”这个词,问是什么意思,那女同学就告诉他说:“就是你有老婆没有?”他想了一下说:“老婆嘛,有个把。”大家一听这话,都笑了。因为老婆只能有一个,而他说有个把,好像是一个以上,但又好像不满两个的样子。这就很荒谬,但是,又很现实,反正不能理解成两个。他的回答与幽默很接近了,但是由于缺乏更深长的意味,还达不到幽默的水准。开玩笑的笑是一种单纯的笑,甚至哈哈大笑;而幽默的笑则是意味深长的、会心的微笑。开玩笑的笑是通俗的笑,是比较浅的;而幽默的笑则是典雅的笑,是相当深刻的。开玩笑的笑是快乐的自然的流露,而幽默的笑则是心灵交流的内在体验,往往是无声的。

可能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开玩笑的笑缺乏内涵,柏格森才说:“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是笑的自然环境。”他甚至说:“笑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情感了。”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但要注意,他所用的是“通常伴随着笑的”,所指的是一般的、世俗的笑,是不“带同情心”的笑,而不是幽默的笑。

自然流露的玩笑,凭天然气质者较多,很少含有后天的磨炼;而情感交流的笑中含着深长的意味,不是光凭天然的禀赋就能臻于妙境的。正因为如此,幽默谈吐是需要磨炼的,首先就是要把开玩笑的水平提高到幽默的高度。

三、超越常规、违反常识的魄力

说得简单一点,幽默就是把玩笑开得有意思一些。

我有一个老同学,有个口头禅就是“基本上”。问他:“吃饭了没有?”他答:“基本上吃了。”问他:“结婚了没有?”“基本上结了。”“有孩子了没有?”“基本上有三个。”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问:“是老孙吗?”我回答说:“基本上是的。”他立马笑了。很显然,我这个不通的“基本上”,使他想起了自己平时那么多“基本上”。现在“基本上”竟然从我口中出来,这就形成了相当大的错位,趣味也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不但有对他的缺点的提示,而且有因我们之间友好的关系而不怕他生气的体悟。

要把玩笑提升到幽默的水平,需要克服许多障碍。首先是心理障碍,对常规的语义和逻辑不要死心眼,不要以为对任何事物或概念只能有一种理解、一种说法、一条思路,否则便是不通。要知道,即使不通,也能通过语意的错位从中孕育出幽默感来。

其实,通有通的好处,不通也有不通的用处。在正常情况下,老婆只能用整数计算,可以是一个,在旧社会也可能是两个以上,但绝不可能用非整数来统计。至于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可能“基本上”是,难不成主要部分是,而次要部分不是?

这些都是常识,而幽默的起点,却往往要超越常识。应该说,这不仅是幽默的起点,而且也是玩笑的起点。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只要有打破常规、违反常识的勇气就行。敢于在心照不宣的共识下,说一些不合常识的话,这是第一关。过了这一关,才可能上升到幽默。

四、打破常规思路的惯性,让思路灵活多变

不合常识是比较容易的,困难的是打破常规思路。常规思路,是在常识基础上的一种自发推理。比如:食品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敌人是军事、政治上打击的对象。你不能说,敌人是用来饱肚子的,食品是用来打击的对象。这种常规思路多次反复,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或惰性,积淀在人的潜意识之中,以至于成了条件反射,不用动脑筋就自发地贯穿下来。

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这就是唯一的思路。

其实不然。通常我们的思维,要求概念明确、稳定,即使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达,也常常是不言而喻的,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但这是科学的、理性的要求;而幽默的要求却是正好相反,是超越常规的思路,是灵活多变的思路,这样才能产生错位的效果。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从前有一个道士,据说给人算命十分灵验。有三个赶考的考生向他询问前程,但道士并不作答,只伸出一个手指。考生们再问,他却说:“天机不可泄漏。”事后,小道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个问到底几个可以得中,你伸出一个手指,是不是一个可以得中?”道士说:“对。”道童又问:“要是中了两个呢?”道士说:“那就是剩下一个不中。”“要是三个都中了呢?”“那我这一个手指就是表示一齐都中。”“要是三个都不中呢?”“这就是表示一齐都不中”。

这个故事说的本是道士的滑头,或者可以说是诡辩,但是他的诡辩很有一点超越常规的味道。一个手指,按常理来说,只有一种可能,可是这位道士却让它适应于一切可能。除开道士耍滑头不足为训之外,道士思路之灵活足可以拿来类比幽默思路不同于日常理性思路之处。在日常生活中、在科学研究中、在公共关系中,思维必须是一贯的,可是在幽默谈吐中,不超越常规,就不能有所升华。

五、超常思路和逻辑自洽

幽默家不但要有宽广的思路,而且超常的思路也要有超常的逻辑性。在一次国宴上,端上来一碗很考究的清汤,汤里漂着用冬笋雕成的“卐”字。本来这和法西斯的标志正好相反,但冬笋一翻身,就变得与法西斯的标志相同了,这让外宾吃惊不小:怎么中国国宴上竟出现了法西斯的标志!周总理连忙向客人解释:“这是中国佛教的‘卐’字图案,象征吉祥如意,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本来,把事情讲明白,就算完成了任务。但是富有幽默感的周恩来却并不满足,他说:“如果是法西斯就更好,让我们来把法西斯消灭掉!”

这样,他就把另一条思路的逻辑与原来的思路错开了;既然承认食物带上法西斯的符号,食物就不再是果腹的对象,而是消灭的对象了。

这就叫作思路的自由和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