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去过青藏高原的人一定很多,但是不知道那里有个柴达木盆地的人肯定很少。初中的地理课本已经非常详细地把祖国的这块聚宝盆介绍给了娃娃们。
我珍藏着五本专门介绍柴达木盆地的书,这些书出版的年代不同,作者各异,它们展示给读者的柴达木盆地也就阶段性地显示了这块宝地的特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柴达木工委编写的《可爱的柴达木》是这样介绍的:
在青海省的西北部,有一片矿藏丰富、沃草遍野的盆地,地区非常广阔,它是著名的祁连山和昆仑山环抱的宠儿,这就是柴达木。柴达木盆地东西长约八百多公里,南北宽约三百二十公里,总面积在三十四万平方公里以上。
它的面积有三个江苏省大,比英国本土的面积还要大十多万平方公里。
一九九一年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张嘉选撰写的《柴达木开发史》,用饱蘸激情的笔勾勒出柴达木的概貌: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以其“聚宝盆”之美称而闻名遐迩,又以她的荒凉、悲壮而举世皆知。这一富饶与荒凉的矛盾的集合,组成一块神奇的土地——它高寒冷漠,却能喷发出无穷无尽的热能力源;它峭拔、严峻,却饱和着全国数一数二的阳光照;它戈壁连野,却极富矿藏,在已探明的五十七种矿产中,有近十种藏量位居全国的榜首;它荒凉、高寒,却又有片片绿洲,在“绿洲农业”中诞生了春小麦单产一千零一十三点零五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它沙漠茫茫,却又有飞流直下的天然瀑布。
有意思的是,我真正地认识柴达木并不是从手头这几本书上开始——自然它们也是我走进柴达木的向导之一,但绝对不属于迷途中那类向导。我比较内涵地、立体地把柴达木这块聚宝盆刻骨铭心般的留在记忆里,则是认识了那些生长在盆地戈壁滩上的一簇簇红柳。正是在经过了从偶然到必然这样一个过程,红柳的价值在我的意识里大大升华以后,我才比较自觉的、理智的知道了作为一个柴达木人该怎样生活,并竭尽全力地去捍卫这块神秘的土地。
我至今仍然悔恨自己当初滥伐红柳的行为。那块土地在风沙中呻吟的时候,是我和一些战友踩踏了她的血脉。
是的,人一生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不少错误。把疽痈当成鲜花的人固然罕见,但是对自己所犯错误认识迟钝的人却屡见不鲜。我不是仅仅指的我自己,还有一位令我肃然起敬的将军。
红柳堡,将军领我走近了你怀抱的那年我才十八岁……
红柳滩何以叫红柳堡
在格尔木市压根儿还没有在高原的版图上出现的时候,红柳滩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就悄没声地蓬勃在后来格尔木市周围的戈壁滩上了。只是在青藏公路通车后人们聚集在格尔木,格尔木渐渐地成为昆仑山下一个新兴的城市后,高原人才逐渐地发现了它的存在。红柳滩是这个戈壁新城的卫士,可是人们认识它,掂量出它的价值,却经过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
其实,准确地说不应该叫红柳滩,而叫它红柳堡。堡,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军事上的堡垒,二是小城。严格讲红柳堡都不属于这两种意义上的物体,但是它又和其沾边。因为红柳堡住着藏族牧民,它不是村庄的村庄,不是堡垒的堡垒。这样吧,我还是从我第一次接触到红柳堡讲起,你就更容易理解这个“堡”字的含义了。
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年春夏之交,也是我入伍来到世界屋脊的第三年。我所在的汽车团奉命从西宁出发踏上青藏公路,去西藏边防某地执行运输任务。我作为新司机初次驾车上路。汽车沿着黄河支流湟水盘旋西去,大约走了四个小时,穿过一条狭长的山谷,一座座直陡陡的峰峦拥上风挡玻璃,车速渐慢下来。这是一条古道,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便是从这条路上进藏的。当然那时候的路是马道,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平坦公路。不久,我们就开始爬日月山了。
日月山,海拔三千五百二十米,山上土石似火如殊,所以古代有人称它“赤岭”。文成公主当年西行来到赤岭之顶,看到一片荒山秃原,与繁华的长安相比,景色有如天上地下,不免触景生情,引起万缕乡思。她便拿出太宗在阔别时赠送给她的一面日月宝镜,她本是照自己的愁容,没想到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出现在眼前了。
这使公主想起诸多往事,想着想着,发呆了,失手把宝镜掉落地上。
宝镜打成两半,化作两座山,挡住了返回长安的路,她只得继续西行。后来人们为纪念文成公主的功绩,便把赤岭改称“日月山”。
我们的车队驶过了日月山后,就逐渐地看不到青山绿水了,满眼是无尽的沙丘和在冷风中索索的衰草,偶尔会看到几个被高原紫外线照射得脸色跟土著人一样的藏族牧民,呆立路旁好奇的张望我们。不远处还会有几只藏羚羊仰起高高的头,不知是眺望我们的汽车还是在远瞧那些牧民。此情此景,我有一种置身于国外某个角落的恐慌之感。我想如果文成公主的马车能突然出现,与我们结伴同行,该多好!我暗自笑了,嘲笑自己。其实,人在荒野遥远的地方,满腹寂寞时想起一个漂亮女人,不足为奇怪。
中午时分,我们的车队翻过拖托山,在一个叫诺木洪的地方小憩。天气酷热,地上的沙土像蒸熟了一样烫脚,空气也干燥得能发出响声了。我们先给汽车喝饱水,又给自己的肚里尽量灌进更多的水,便继续赶路。天气的沸热沉闷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肚内储存了充足的水而减弱。汽车的轮子轧在地上嗞嗞的声音,在我的感觉里仿佛是空气被暴晒得发出了抗议声。
车窗外面那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像煮沸了一样冒着热气。我心压抑。
就在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汽车前面不远不近的地平线上冒出一片水域,好大好深的水面,分明连水上的波纹乃至不知是鱼儿还是风儿拍打水面的声音都听得真真切切。我的心霎时湿润了。只是不知为什么,我加大油门希望快点驶近那水域,它却总是那么遥远。
开始,我以为是看花了眼,没大在意。后来那水域越来越清晰、真切,而且水面上出现了楼阁、凉亭、山峰、树丛、船只,还有一排排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正在挺胸甩臂的行使着……所有这一切景物都是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浮动着。我看得入神了,不由得一击大腿惊呼一声:
“快看,我们就要走进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了!”
给我当保险的副班长,听了笑笑,看样子我看到这些景物对他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并无多大兴趣。倒是坐在我和副班长中间的那位老高原说了话,他问我:
“你是头一回上线吧?”
我知道“上线”就是踏上青藏公路执勤,这是老兵的习惯叫法。我点了点头。青藏高原上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我足迹,但是走进青藏公路横穿而过的柴达木盆地却是头一次。
老高原继续说:“这就难怪了,什么水上城市?这叫海市蜃楼,是太阳的光折射到戈壁滩后形成的一种虚景。你问什么叫虚景?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尤其是中午,太阳直射的时候,在戈壁滩上随时都可以见到这种骗人的虚虚幻幻的景物。”
“海市蜃楼?我早就听说过,没有想到今天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看到了它,也没有想到它会那么以假乱真的骗人。世间的事真有意思!”
老高原顺着我的话说下去:“也真是的,在村里城里上当受骗的事就够人提防的了,谁知来到这人烟稀少的戈壁滩,阳光也变着法儿蒙人!”
我没搭腔,只是很有兴趣地看着窗外那一处又一处不断变换的景物。等我们的车驶到跟前,那些景物全部消失,只有一堆堆沙砾,一片片枯草,如此而已。
突然,我发现了一处新的很别致的景物:一座像伊斯兰教堂似的圆形建筑物出现我的眼前,它一浮现出来我就感到这不是幻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我问老高原:
“你看,我们要进教堂了!”
“眼花缭乱,教堂太多,只是你不知该进哪一座才好。”
说话间,我们就走到“教堂群”跟前了,我扑哧一声刹住了车。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片高低相当、宽窄无异的沙包耸立在面前。
老高原说:不是什么教堂而是红柳包。你又一次受骗了!
我苦笑着。我看到每座红柳包上开满了粉红色的碎花朵,密密,茸茸,好像铺展着一层绒毛,真撩拨人心!老高原说:
“这就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红柳滩,方圆三四百公里的地面上都长着这种红柳,一棵红柳固守着一个沙土包。每沙土包内都盘根错节着红柳的根和枝。远远看去,这些沙土包好像一座座很规范的建筑物。所以人们又把红柳滩称为红柳堡。”
“红柳堡里有人家吗?”我问。
他并不回答我的话,却给我讲起了红柳沙土包的形成过程——
红柳不是柳树,只有在西北高原上能看到它,柴达木盆地为最多。它生长在海拔两千九百米至三千米的地域,枝条丛生,根须发达,抗击风沙的能力特强。人们看到一簇簇红柳都高高地傲立在沙土包上,这正是它与狂风飞沙拼搏周旋的结果。这里沙暴的威力是生活在内地的人难以想象得到的,一阵狂风卷来一堆流沙,呼啦一下就把红柳埋进了沙丘。红柳那久经风沙吹打得像铁丝似的枝干并不甘拜下风,它不会在流沙中丧生的,不久就会钻出沙滩,继续生长;戈壁滩的流沙几乎天天都在飞旋,红柳便天天被掩埋,它也一次又一次钻出沙丘生长……就这样,沙丘不断地增高,不管它长到多高,红柳总是傲居沙丘之顶。一棵红柳,总能牢牢地咬住一个沙丘,固住一堆流沙。有时一棵红柳就能控制住几十立方米甚至上千立方米的流沙。人们称红柳堡为锁住流沙的沙龙。
“沙龙?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问。
“当然是这样了。年复一年,沙丘越堆越大,红柳的根深深地扎进沙土,有的根能深扎十几米。这些成群的大大小小的沙柳包,便筑成了风沙难以摧毁的防线。摧不垮的防沙林!”
老高原还告诉我,红柳一年开花三次,春夏秋各一次,因而又名“三春柳”,给荒原一年带来了三次“春天”。红柳的皮含鞣质,可以提制栲胶,枝条柔韧,可编织筐篓。其根可以入药,清热顺气,治急性扭伤。
我就是这样认识了红柳。
老高原正绘声绘色地给我介绍红柳堡的情况时,突然一阵旋风从天而降,霎时沙尘弥漫,天昏地暗,我们被淹没在其中了。
沙尘暴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当一切恢复了风平浪静,我们披着满身的沙尘又站在了红柳堡前时,老高原说:
“你看,红柳堡的主人来了。”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从红柳包间走来一个戴着礼帽,穿着藏袍的藏族姑娘,她边走边不换眼地望着我们,眼里有一种深深的渴盼,或者说是惊喜……
这时,我那干渴的心像被一只潮湿的大手刚刚抚摸过。
藏家母女难为副司令
我在红柳堡看到的那个藏女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德吉卓嘎,她的阿妈叫达娃。我看到她时,给我的感觉她是驾着那场转瞬即逝的沙尘暴降临的。怎能不是呢?沙尘暴落了,她出现了。这当然是我贫乏而固执的想象了。生活中许多人的偏执都是从不负责任的想象中脱胎的。老高原在纠正我的错判时态度是严肃的,他说:凭什么说她是驾着沙尘暴来的,照你这么说来她该是颗灾星了。笑话!她和她的阿妈都是勇士。
正是从老高原的嘴里,我知道了德吉卓嘎的一些片断的事情。
她母女俩虽不是红柳堡的唯一人家,却是红柳堡的常住户,数十年间守护着红柳滩。德吉卓嘎的阿妈有句很响亮的话:死在沙梁上,埋在红柳旁。
如此视死如归为什么?
与一位将军有关。将军叫肖康声。
老故事越来越老。老故事长了胡子,它倒更年轻了。在有些人看来,肖康声就是这样。在柴达木,甚至在整个青藏公路沿线,肖康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前些年,在边城西宁举办的那个根雕艺术作品展览就出自他之手。至于对这次根雕展览如何评价,另当别论。但就根雕作品本身而言,无人不承认其超拔的艺术。肖将军的根雕作品与众不同处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所有的作品全是红柳根;二是这些作品再现了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比如:野驴、野马、野骆驼、野牦牛、盘羊、藏羚羊、黑颈鹤、雪鸡、斑头雁、高原鼠兔、白唇鹿、雪豹,还有西藏野人,等等,等等。大约有三四百种。尤其令人叹服的是将军创作的动物全都处在动态中:野驴奔跑,白唇鹿交配,藏羚羊饮水,雪豹嬉闹,野马惊慌逃命,野牦牛仰天长啸……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动物牵来圈养在一起,足见将军耗去了多少心血!
根雕作品展室是个无声的地方,但是人们感到肖将军时时都在说话。
其实,肖康声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布衣将军。东洋鬼子在冀中平原扫荡的那年,他腰里别了颗吓唬敌人的自制手榴弹走进了抗日队伍。他穿上了八路军的那灰色制服,再配上一顶八角帽,咋看咋像个乡村小货郎,一点儿没有军人的派头。还有一点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那个战事频繁的日子里,他竟然在腰带上串半拉日本鬼子的骷髅吊在屁股后面,行军打仗之外的时间里,几乎都能看到它。别人问他:伙计,这玩意儿太恶心了,既不能吃,也不当玩,还不趁早扔掉它!他听了在腰间一拍:啥,太恶心?当然可以说恶心了,可是你知道它里面的一段故事吗?这个东洋鬼子用大刀砍死了三个东北女孩。老百姓又打死他,留下了这个脑壳。现在我是把它当成艺术品,这叫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