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年沉浮
19213300000044

第44章 “忧患教练”与他的“梦之队”(5)

关于高敏,我记住她是在1992年巴塞罗娜奥运会上。在这之前,我不太爱关注跳水,我更多的注意力是中国足球上。记住高敏,缘于她长得非常酷似我曾经非常痛恨的一个女同学。有一天,当我从电视里突然看见这个女孩浮出水面的一霎那,我几乎惊呆了。世界上竟然有这么酷似的两个人?那一刻,我说不上喜欢高敏,但我因为那个痛恨至极的女同学而记住了她。后来,高敏又一次微笑地浮出水面……她那迷人的微笑终于扫除了我的心里障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后来,因为我喜欢上高敏,我和那个曾经痛恨至极的女同学成了好朋友。后来,我们一起成了高敏迷……

当我打算在这本书中写高敏的时候,我的那位女同学给我寄来了许多关于高敏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她这么多年从报纸杂志上一块块剪下来的。她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因为高敏我决定不再恨你。

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敏迷。她差不多集齐了高敏的每一年甚至她的每一天。面对厚厚一摞资料,我深刻地理解狗咬刺猬无处下牙的窘态……我从哪里下手呢?那一刻,我真的愣住了。我信手在这堆资料中一张一张地捋来捋去,抱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态,我希望我能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中获得灵感,我时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写作状态。就在这时,有一张卡片吸引住了我!

【背景资料之四十五】

1979年夏天,正在游泳池边玩耍的小高敏,被自贡市跳水教练杨强看中并招进队里。在市队里关门练了一年多后,碰巧遇到四川省跳水队教练刘继蓉下基层挑选队员,高敏又被她一眼相中。但四川省体委有规定:进省队年龄最小为13岁,可高敏当时才10岁。刘教练开始游说四方,写保证,拍胸脯,最后体委人士终于松了口:先进来看看吧!刘教练欣喜地直奔自贡,却不料遭到高敏母亲蒋中华的强烈反对:让一个10岁小女孩到省队做“临时工”,换谁也不愿意。这个温柔善良的母亲只希望女儿将来能和自己一样,迈入高等学府深造,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然而,刘教练却舍不得这块“好料”,硬是在高敏家住了一个星期,说破了嘴皮,费尽了口舌,终于感动了高敏的父母,最终喜冲冲地把高敏带到了成都。

这段并不精彩的资料之所以吸引我,并不是因为刘教练的执着和高敏的幸运,而是1979年这个数字。那时候的大学热就像今天的足球热一样,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大学生?若不是没办法,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名运动员?盖因如此,我愿意相信上述资料的真实性。但我索引它,不是出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它让我想起了和我同住在一座大院里有个叫东东的孩子。他今年大概有8岁了吧!在我看来,他的球踢得相当不错了。我曾无数次跟他的父亲我的同事说起过让东东将来踢球的想法。但他无数次重复着同一句话:让你的孩子将来踢足球去吧!

东东的父亲是一个球迷,但他又不希望自己很有足球天份的孩子去踢足球。他说,万一将来当不了足球运动员怎么办?我不是他的父亲,我当然不会考虑一万过后怎么办!但是,东东的父亲必须考虑一万以后的万一……在中国,运动员毕竟还是一种冒险的职业,真正走出来的又有几个呢?大量的淘汰又没有保障,让无数个东东的父亲在选择孩子的将来时,不得不谨小慎微。这不是他们的错!

应该说,足球运动员的路子似乎还宽一点,踢不了甲A可以踢甲B,踢不了甲B还可以到乙级队丙级队去踢,照样能挣大钱!相比之下,跳水运动员的路子如同华山一条道——那就是金牌。而金牌只有一枚,它的残酷性让很多喜爱跳水的孩子不得不望而生畏……据有关人士透露:我国从事专业跳水的运动员不超过两百人,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发达国家从事专业跳水的人数是我国一线队员的十倍以上。另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业余体校跳水班生源人数越来越少。截止1996年底,我国业余体校跳水班的总人数不足400人,加上教练员,全国从事跳水专业的总人数在1000人以内。专家们呼吁: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尽快改观,中国跳水队将被世界淘汰!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而这个现实,恰恰又是跳水专业自身造成的。和狂热的足球相比,它是一个冷门。在计划经济统领中国体育的年代,省一级运动员就是国家干部了。现如今是市场经济,运动员是啥?运动员不知道。如果说1979年的刘继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高敏的父母,让10岁的高敏从事跳水事业,那么,搁在今天除非孩子家长有毛病。谁都知道跳水运动员的淘汰率极高。如果能进国家队当然更好,如果进不了国家队,岂不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而进不了国家队的则是大多数,即便像高敏这样的天才运动员,若不是他父亲厚着脸皮找上徐益明,她不可能成为我们今天的话题。

那是1984年的事情。

这一年,高敏的成绩一落千丈。

说到高敏,我们必须说说1983年的高敏。这一年,是高敏跳水生涯的发仞期。年初,13岁的高敏夺得了全国跳水冠军赛跳板冠军,下半年她又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分龄组跳水锦标赛上分获1米和3米板两项冠军。当时美国的一位教练曾预言:1988年奥运会女子跳板金牌非她莫属。然而,谁曾料想到:就在这一年,高敏却“栽”在了上海全会上,排名跌至第37位。1984年,高敏的状态依然低迷,在全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她的排名竟然排在了倒数第一。回到成都,高敏默默地打点行李,准备回家读书……

然而,高敏的父亲心有不甘。这年年末,他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来到中国跳水馆。恰巧,徐益明正和几位教练在指导队员训练。高敏的父亲认准了水池边那个个头不高的人就是徐益明,于是,他趁着训练间隙,径自走到徐益明跟前问道:“您就是徐益明教练吗?”

徐益明冲着这位陌生人点了点头。

“我的女儿得跟着你练!”

徐益明倍感蹊跷,遂问道:“你的女儿是谁呀?”

“我的女儿……就是四川队的高敏。”

……

徐益明当然知道高敏,早在1983年他就打算调高敏进国家队。无奈,那时高敏的教练想当第二个胡鸿飞,不给。此时,徐益明见高敏的父亲亲自找上门来,不禁乐了,当场答应让高敏到国家集训队来试试。

1985年11月,高敏奉命北上,成了中国国家跳水队的一员。从此,世界女子跳板跳水进入了“高敏时代”。

现在,让我们回到巴塞罗娜女子跳板跳水决赛现场。

此时的高敏,以预赛第3名的身份进入了决赛。与她同场角逐的俄罗斯选手拉什科取得预赛的第二名。列第一位的好象是一名中国运动员,因为她在决赛中没能摘取金牌,所以我没能记住她的名字,我只记住了一次次微笑地浮出水面的高敏……那一天,高敏是打着封闭上场的。她的一个个近乎完美无缺的动作,不仅让她的对手望而生畏,也让拉什科丧失了意志力。在做第7个动作时,拉什科由于紧张出现了失误,高敏抓住机遇,越战越勇,越跳越好,最终高出拉什科58分,以总成绩572.40分蝉联了奥运会女子跳板跳水的金牌……当泪流满面的高敏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美联社的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和高敏生在同一时代的跳水运动员,简直是一个悲剧。”

这是高敏跳水生涯中最后一块也是最艰难的一块金牌。这之后,22岁的高敏选择了退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993年的某一天,高敏在我所住居的城市天津市,举办了高敏告别体坛文艺晚会。在这个晚会上,高敏拍卖了她在巴塞罗娜奥运会上夺得的那枚金牌,那枚最后的金牌……那天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前前后后的一切。拍卖活动是在晚会中间进行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枚金牌的起价好像是十万圆。后来,在众多企业家们的哄抬下,一点一点地涨到78万……我记得最后的得主也是最初的应价人。我怀疑那个家伙当时神经有点不大正常,他一直就那么举着,直到78万没人继续加价为止……

第二天,媒体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人们惊异于一块金牌竟然卖到78万?但绝少有人意识到:高敏拍卖的这块金牌是国家的。因为高敏是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高敏是中国跳水队培养的。如果洛加尼斯拍卖他的金牌则无可厚非,因为美国政府没有投入,洛加尼斯自己花钱雇教练,出外比赛自己掏钱住宾馆。高敏则不同,她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她拿了金牌,国家怎么奖励她都可以,但她不可以拍卖这块金牌!

但是,高敏开了这个先河,在众目睽睽之下卖了也就卖了……我不知道高敏得到的巨额资金将作怎样的分配?我不知道她的行为又给中国体育和中国跳水队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但我知道,徐益明没有像马俊仁那样,为了三台奔驰车与弟子们“打成了一片”。同样,这不是老马的错。徐益明没有提出瓜分高敏拍卖金牌所得的巨额资金中的一份,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徐益明的为人。他不仅视功名如粪土,而且也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出国执教的原因之所在吧。

因为,他是为梦想而活着!

他的梦想在祖国,他的梦想是奥运会跳水项目全部4枚金牌。

然而,他的梦想没有实现!中道受阻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后……他辞去了中国跳水队总教练的职务,永远地告别了他为之梦牵魂绕的碧池上空的飞翔——他的包揽金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