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年沉浮
19213300000042

第42章 “忧患教练”与他的“梦之队”(3)

跳水比赛和体操比赛一样,金牌的归属很大程度上取决裁判员手中的那支笔。多少年以后,中国跳水队总教练徐益明不无感慨地说:“中国队要想夺得金牌,必须甩开第二名30分以上。”然而,1984年的中国跳水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至少,在女子跳台跳水项目上,我们没有这个把握。尽管在这个项目的预赛中,中国的周继红和陈肖依暂列前两名,但那毕竟不是最后的决赛。鬼知道美国人会玩出什么花招来?

这类暗亏我们已经吃了很多!

这天下午,徐益明和中国跳水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决赛场——洛杉矶南加利福利亚州大学奥林匹克游泳池。在通往决赛场的路上,中国人想象的警车开道的场面没有出现,严重的交通阻塞,致使中国队比预定进场的时间大大推迟了。当中国队像抢火似的赶到决赛场时,留给她们赛前准备活动的时间仅有半小时。周继红和她的队友匆匆走上跳台,利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复习几遍107c这个动作。也许周继红还没有充分活动开身体,也许真正的决赛让年轻的周继红倍感紧张……在做这个动作时,几次均告失败。在最后一次的练习中,周继红竟然像一块石头似的砸入水中,溅起的水柱有一人多高。领队赤晓军的心里不免“咯咚”一下,肃穆的脸上眉头紧锁。坐在他身的徐益明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接下来的决赛将会发生什么?会不会影响周继红的心态呢?

他心中没底。

周继红这一跳,确实让好多人颇感意外。就连她的对手美国的米歇尔和怀兰也瞪大着眼睛,朝着周继红发愣。她们不明白在昨天的预赛中发挥出色的周继红,怎么突然跳得如此遭糕?周继红似乎对刚才的一跳没有在意,她默默地裹上了浴巾,取出“随身听”,独自在一旁听起音乐来。

她微闭上眼睛……

决赛在一片欢呼雀跃的场面中拉开了。按比赛规则:运动员必须做4个规定动作和4个自选动作,然后根据这8个动作的总成绩来决定运动员的排名次序,运动员的出场顺序则按照运动员在预赛中的总成绩倒置出场。因为周继红是预赛的第一名,所以按规定她最后一个出场。正如中国跳水队和徐益明所料的那样,比赛一开始争夺就异常激烈。美国的米歇尔和怀兰在美国人民近乎歇斯底里的欢呼雀跃声中,完成了一个个堪称精美绝伦的动作,并将自己的名次排在了中国运动员的前面。周继红和陈肖依当然也不吃素的,她们以更加精湛的动作,不但赢得了美国观众的掌声,也征服了裁判。4个规定动作做完以后,她们的比分咬得很紧,且交替上升……接下来是自选动作的比赛。由于中美两国运动员的比分咬得很紧,她们都想在自选动作中增加难度系数来超过对手。然而,中国的陈肖依在做第6个动作和第7动作时,接连出现了失误,排名一下子由原来的第一位跌到第四位,失去了竞争金牌的机会……而周继红还有最后一跳。

此时,美国的米歇尔和怀兰已完成了任务,她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最后一个向跳台走去的对手——中国的周继红,因为她们最终排名将根据这个人的最后一跳来决定,现在她们的名次分别排在了前两位。

场上一派鸦静。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渐渐走上跳台的周继红身上。周继红站在高高的跳台上,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107c这个动作。所有人的心都砰砰地在作响……对于米歇尔和怀兰来讲,周继红这个动作一旦成功,她们俩的金银梦将彻底地破灭;对于中国跳水队和徐益明而言,周继红这一跳,决定着中国跳水队最后的金牌梦。

此时的周继红,你在想什么呢?

周继红登上了高高的跳台,慢慢地向跳台的顶端走去……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嘴里似乎在念叨着什么。突然,只见她高高地腾起,收腹翻腾打开身体入水,“扑”地一声脆响……整串动作一气呵成,无懈可击。在场的中国人不约而同地跳了起来,就连美国观众也情不自禁地为周继红这一跳抱以热烈的掌声……米歇尔和她的教练痛苦地低下了头,他们怎么也搞不懂,就在刚才,也正是这个动作,周继红不只一次地以拙劣的失败而告终……可是可是,最后一跳……

她居然成功了!

不错,周继红成功了。

她以总分435.51的好成绩战胜了对手,为中国奥运代表团赢得了第15枚金牌……那一刻,周继红哭了。那一刻,记者们蜂拥而至,将话筒对着不苟言笑的徐益明。徐益明对着话筒,操着他那浓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下一次,中国队将包揽这个项目的全部金牌。

这是中国跳水队的梦想,也是徐益明的梦想。但是,在我们这个谨慎惯了的国度里,在我们这个习惯做了再说的民族性格中,徐益明的话,无疑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好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已经觉悟到了本民族性格中的虚伪谦虚的一面,某种意义上讲,徐益明的话,契合了那个年代的精神需要。他的话,不但没有遭到指责,反而赢了一片赞誉之声……是的,中国人是该到了需要说一次“大话”的时候了。

但是,事物的好坏都是有两重性的。

搁在徐益明身上的另一重性:是不是由于媒体的庇护和喝彩加速养成了日后的他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呢?他的最终离去是不是与他这种于人于事不可调和的性格有关呢?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鲜花和掌声惯坏的。譬如年广九,譬如禹作敏,譬如王遂舟……这些曾经处在改革浪尖上的风云人物,不正是在鲜花和赞誉声中,一个个成了大潮的殉葬品吗?他们身上的进取精神注定了他们的成功,但是同样,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又注定他们不会走得太远。成功和失败,有时真是一对无法分割的连体婴……当然,徐益明的退出不能与那些失败了的改革人物们搅和在一起。我之所以将徐益明与他们作风马牛不相及的比较,是想说明徐益明身上也有他们身上类似的成功因子。他们以及徐益明,正是靠着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成就了他们的事业的同时,也成了我们今天议论的话题。

现在,让我们从1984年出发。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后,徐益明荣升为中国跳水队的副总教练,不久,又担当起总教练。从此,中国跳水队进入了徐益明时代。

【背景资料之四十一】

1942年,徐益明出生在广东湛江,父亲在旅馆当职员,母亲开荒种菜打零工,收入低微,加上兄弟姐妹六个,小时候徐益明家境十分清苦。也许正是因为这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不甘落后的倔脾气,对他今后投身跳水事业并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1957年,15岁的徐益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跨进了跳水运动的大门。1959年,徐益明获得了湛江地区跳水赛冠军,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1960年,他被选进广东省跳水队,四个月后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了男子跳台跳水第6名,达到了运动健将标准。1972年徐益明夺得了全国冠军。

说到徐益明,我们当然也要查一查他的个人档案,尽管它违背了我的本意。我不认为徐益明的脾气以及他今天的成功与他的出身和贫寒的家境有多么必然的联系,但我注意到了这份履历表中最后一句话:即,1972年的徐益明夺得了全国冠军。

那一年,徐益明刚好30岁。

我说不清我为什么对这个数字格外注目?这个数字已经永远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我记得在我逼近30岁那一年,我有过一段诚惶诚恐的日子。我觉得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槛。我一旦跨过了它,我的好多梦想如同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将会破灭……是不是30岁以后,人就不得不为残酷的生计而现实地活着?不说别人,我是这样的。在我30岁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顽固地拒绝着这个数字。我不希望我的生命里没有梦想……但是,地球的旋转不会按照我意志放慢速度,我必须健康地跨过这个槛,并且接受一个又一个不如意的现实。我不知道这种恐惧感受是不是我一个独有?但我猜想两千年以前的孔圣人一定有过!要不,他老人家为何要说“三十而立”呢?

“三十而立”成了一个人成熟的一道杠杠,如同我军调级或者裁员时惯用的手段“一刀切”一样。人们可以原谅30岁以下的人不脚踏实地,但绝不容忍30岁或30岁以上的人心怀梦想。所谓的过来人,总是以长者的口吻对那些执着追求事业的人说:你都多大了,三十好几的人啦还不干点正事。所谓正事就是职业,大多数人的事业恰恰是不务正业。职业往往给人带来丰厚的薪金,而事业却让人穷困僚倒……

说到这事,我突然想起了我在1993年的某一天与我国著名守门员施连志的父亲有过一段对话。因为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相互比较熟悉,见面闲聊时也就提到施连志。那一年,连志和我一样朝着30岁奔去;那一年,连志的运动生涯也出现了不如意——从国家队回到了天津队。回到天津队的施连志便成了我关心的话题。按理,我不该在这个时候哪壶不开提哪壶。可是,当我问到施连志的近况时,老人平静地对我说:不打算干了,准备上学……后来,连志没有选择上大学,因为94年走向市场的中国足球火爆了。火爆的足球市场让施连志选择了比上大学更实惠的绿茵场。我没打听过施连志一年能赚多少钱,但我知道现在的施连志很有钱!

施连志是不是为了金钱毅然决然地留在绿茵场上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地说1972年的徐益明能继续在碧池上空的飞翔,绝对不是为了金钱!因为那个年代的徐益明不可能像今天的足球运动员那样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即便是今天,徐益明的工资也和普天下的工薪阶层一样……

【背景资料之四十二】

记者:正像刚才说的,您被称为患忧教练。刚才有位电视观众提到教练流失问题,是不是与教练员的待遇和收入有关?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国家队的教练大致收入是多少?

徐益明:现在教练员确实大量流失。美国自己有一个统计:美国有20个中国跳水教练。我还知道马来西亚有8个,这样加起来就是28个了。其他国家有没有我不太清楚,肯定比我知道的数目大得多。你刚才讲的,是不是经济上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原因,人往高处走嘛!还有你政策上允许他爱国不分先后,我们没有什么道理去阻挡他……大家想知道总教练的工资,我现在的工资是578块,加上乱七八糟的补助是813块,最近长到870块。我这样的工资在国家队里面大概没有几位能达到……

上述资料是我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五环夜话》中,目睹了徐益明和节目主持人之间的对话。那一天,是公元1996年5月11日晚上。当我听到上述这段对话时,我想了好长时间……在我们这个越来越物化的世界上,是什么力量让徐益明这位金牌教练放弃了更加优厚的出外执教的想法,却选择了贫穷的中国跳水队总教练的位置呢?

梦想只有梦想!

梦想,让30岁的徐益明继续飞翔在碧池上空。

梦想,让受伤后的徐益明为中国跳水队的腾飞毕其一生。

1984年以后,中国跳水队给徐益明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当上了中国跳水队的副总教练和总教练。但也正是这一年,中国跳水队的顶梁柱李孔政、陈肖依和周继红等因身体和年龄的原因,相继退出了中国跳水界。这个时候的中国跳水队,如同三国后期刘、关、张死后的蜀国——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徐益明临危受命,颇有点诸葛亮《出师表》中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悲壮……为了重振旗鼓,更为了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徐益明不得不把眼睛盯在十四、五岁的孩子身上。

这之后,徐益明如同一位游侠似的,来回穿梭在全国各地。大凡有跳水比赛,徐益明准在现场,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从身材、从眼神……看那些在碧池上空飞翔的小队员。多少年以后,当徐益明成功地带出一批又一批世界冠军时,有人曾这样问他:你是不有什么独特的选材视角?

今天的徐益明如是说。

【背景资料之四十三】

其实选人就是凭经验,凭经验选材。我一般选人就到训练场上去,首先看身材行不行。跳水如果身材不行,一上场得分也不高,还有就是入水的水花很大。所以身材是第一条件。然后就是看跳水了,实际上几个动作就可以决定要不要这个运动员。她表现的灵巧性我一看就知道,这就是我的经验。但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我个人感到很重要的是凭感觉。这个感觉来源于我选过很多人。以前在小学、在中学、到体操队去选、到技巧队去选,积累不少选材方面的经验。当然,我也就比别人看得要准一些。还有一点,就是眼神……你靠近一个人去看他,特别是他的眼睛,如果他的眼睛是清澈透明的,肯定他的内脏器官很好,而且你看这个人的眼睛如果骨碌碌地转,他也一定很会思维……总之,我看一个人我觉得挺满意的,我就要。但有一条,你把他弄回以后一定要拚命地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