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年沉浮
19213300000025

第25章 尴尬的“国球”(4)

初到山西,因不算正式教练,所以不能享受国家规定的教练员补助,只得每天到普通食堂里排队买饭。那时,庄则栋月薪75元,每月要给北京的老母亲和孩子寄出50元,仅剩下25元全部用于自己每月的生计。已经到八十年代了,25块钱够干什么的呢?为了安排自己的日子,一日三餐,庄则栋不得不精打细算,不得不吃食堂里最差的饭……

一天,庄则栋吃完饭,洗净饭盒正要离开饭厅时,突然,食堂里的郭大爷喝住了他。“庄指导,你知道不知道我们食堂里的规矩?”

“不知道,请您告诉我。”庄则栋诚惶诚恐地说。

“吃完饭,洗好饭盒,不准带走,放到那边放饭盒的柜子里!”

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庄则栋,战战兢兢地将饭盒放在了郭大爷指定的位置上。第二天吃午饭,庄则栋去拿饭盒时,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沉甸甸的饭盒差点儿从他手里掉下来。他疑惑地打开饭盒,里面盛满了肉和荷包蛋。他简直不敢相信是自己的饭盒,一看上面明明写有自己的名字,又看郭大爷此时正朝自己眨眨眼睛……他突然明白了。于是,他感激地走过去,抓住郭大爷那双油乎乎的手,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郭大爷笑笑,轻声地说:“你还记得1961年9月来太原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吗?……那时候你真年轻,刚拿世界冠军不久,你们来我们食堂吃饭,每次吃完饭,人家一抹嘴都走了,只有你,帮我们收拾碗筷,你还到厨房里跟我握了握手,一点大冠军的架子都没有。想起当年的你,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可没想到……”

那顿饭,庄则栋吃得很慢。

也不知挨过了几年?庄则栋获准回京探亲。归心似箭的庄则栋,由于买不到当日的车票,不得以拿着一张站台票上了车。列车员验票时,一眼就认出了他,立即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闻迅赶来,把他请到了供列车员休息的那节车厢里,没有轮班的列车员们,像迎接当年他手捧圣·勃莱德金杯凯旋归来那样,争相给他让铺。庄则栋躺在一位女列车员的铺位上,他在暖暖的车厢里,安宁地睡着了……而那位女列车员却坐在没有暖气的乘务室里,一宿没有合眼。早上醒来,庄则栋看到那位女列车员微肿的双眼,感到很过意不去。女列车员却对他说:“能连续三次夺得世界冠军的人,全世界能有几个呢?”

是的,全世界只有庄则栋一人。

有人曾落井下石地说,庄则栋之所以三次蝉联男子单打冠军,是因为队友让出来的。一些人甚至列举第27届世乒赛上,李富荣为了让庄则栋赢,故意放高球,而庄则栋却扣不死,急得李富荣回头直看教练……藉此,得出庄则栋的世界冠军是让出来的论断,有失公允!稍稍有点儿头脑的人是不会贸然下此结论的。试想,面对昔日的战友,庄则栋拿出真本领打了吗?如果说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的话,那么受害者不仅仅是李富荣一个人,庄则栋同样也是一名受害者。如果庄则栋连一个毫无难度的高球一扳子都扣不死,那么他怎么可能驰骋乒坛十多年呢?

刮起这股妖风,是1987年“何智丽风波”以后的事情。尽管那个时候庄则栋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庄则栋没有出来反驳,而是在他的书中平静地告诉今天的人们:自己是代表队友领圣·勃莱德金杯的。荣誉是集体的,庄则栋只是这个光荣集体里的一个符号!是的,对于庄则栋来说,那些又能说明什么呢?多少年以前,他从北京少年宫走向世界冠军。多少年以后,他又从世界冠军回到了北京少年宫……

这是一个圆吗?或许是!

不管庄则栋夺取冠军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但对于中国来讲,它则是百分之百的纯度。“中国”二字,是超越任何个人和金牌之上的荣誉!庄则栋以及那个时代的乒乓健儿们,正是有祖国荣誉至上的精神,才使得中国乒乓球在短短的八年间,傲视群雄……虽然站在领奖台上就那么几个人,但为之付出的又何止是那些举起奖杯的人呢?多少年以后,当我看到另一位乒坛巨将徐寅生在谈到第26届世乒赛中国队如何对付日本队的“秘密武器”时,我仿佛读懂了庄则栋那句话——我是代表队友和中国来领圣·勃莱德杯的。

【背景资料之二十四】

第26届世乒赛在中国举行,临近世界锦标赛开幕前几个月,传来了日本运动员发明了秘密武器——弧圈球的信息。据说匈牙利,南斯拉夫几员名将联袂访问日本时,在比赛中,他们被日本选手拉出的弧圈球弄得一筹莫展。日本乒乓球界扬言要用这种秘密武器来制服中国队。

究竟什么是弧圈球?当时我们谁也没见过。于是,在乒乓球集训队展开了一场围歼“弧圈球”的战斗。大伙通过各种方法对找资料、分析情况。就在这时,听说日本队为适应中国的快攻打法,要去香港访问比赛。于是,中国乒协专门派人前去侦察。在获得第一手资料后,胡炳权等几个老队员,从国家荣誉出发,主动要求模仿日本运动员,学习掌握弧圈球技术,帮助主力队员训练。这种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鼓舞着主力队员去冲锋陷阵……

然而,时间到了1987年,徐寅生们那种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了前所谓有的挑战。那是一个崇尚“个人价值”的年代,而多少年来一直强调发扬“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乒乓球队,成了那个时代的“先锋”文人们重点抨击的对象。于是,“何智丽风波”也就在这种土壤里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第39届世乒赛上。

进入女子单打前四强中有三人是中国运动员,她们分别是戴丽丽、耿丽娟、何智丽,而另一名闯入四强的是南朝鲜队运动梁英子。分组的结果是耿丽娟对梁英子,戴丽丽对何智丽。按当时中国队运动员以往对梁英子的战绩论,只有中国女子第一单打戴丽丽有绝对取胜的把握。因此,在半决赛开赛前的准备会上,代表团的领导,为确保中国队获得这块单打金牌,决定让何智丽个人服从集体。在会上,何智丽也表示服从团领导的安排。

半决赛首战是在一团和气的中国队队员之间展开。当戴丽丽以为自己和何智丽的比赛只是做做样子的时候,何智丽却暗暗憋足了劲来对付她,当戴丽丽和她的教练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

何智丽无情地将戴丽丽淘汰出局!

回到休息室,悲愤欲绝的戴丽丽将她心爱的球拍重重地砸在地上,以视对何智丽卑劣行为的鄙视……而另一场半决赛,又不幸灵验了中国代表团的担心,梁英子战胜耿丽娟。这样,从未战胜过梁英子的何智丽,被逼上了只此华山一条路……

那场比赛,何智丽以3∶0的比分轻松战胜了梁英子。也正因为何智丽直落三局战胜了梁英子,才有了后来的“何智丽风波”,那些高扬“实现个人价值”的旗手们,才有诡辩的理由。那么,到底是谁错了呢?久经沙场的教练员们对何智丽的能力低估了?还是有成见?都没有!那么,何智丽何以一下子神通了呢?圈内人十分清楚:如果梁英子在这场决赛前放弃刚刚与队友配合争夺的那场无望的混双半决赛权,那么结果也许正好相反。然而,梁英为顾全大局,也为了支持队友,在那场混双的半决赛中,她竭尽全力打满了五局。刚刚从那张球桌上鏖战的梁英子,还没来得及好好地喘口气,又走进了与何智丽的决赛场……体力早已透支的梁英子,不可能再为冠军而战了,只得拱手将冠军让给了昔日手下败将的何智丽。

何智丽的胜利,让中国代表团非常尴尬。但为了严肃纪律,中国乒乓球队还是作出了开除何智丽决定。于是,在那个弘扬“个性”的年代里,本属乒乓球队内部的事情,却在华厦大地上刮起了一场何智丽“风波”……而做出这一决定的人,又恰恰是受其害最深的李富荣。于是,庄则栋也就在这场风波中,连带着被捎了出来……

这场“风波”对于何智丽本人,没有损失什么!她在公众的眼里,极尽扮演了一名受同情的角色,在一片颂扬声中,体面地东渡扶桑,嫁给了一个日本人,改名叫“小山智丽”。而这场“风波”却让中国乒乓球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待到尘埃落定时,当我们看到一张张过去熟悉的面孔,披上他国的战袍,站到与中国队员同台的另一面,并纷纷将他们昔日的师弟师妹们一个个斩落马下时,我们终于为这种尴尬局面,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词,叫作“海外兵团”。

据1995年底国际乒联公布的一项女子排名表,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看到的尴尬局面:位于前十名的女子选手虽然不全是中国人,但都是大中国人。一些我们曾熟悉的国手,一个个以他国的选手,横刀立马站在与我国运动员同台的另一面,虎视眈眈。1994年,在广岛亚运会上,小山智丽冷不丁以锐不可挡之势斩落了中国名将乔红之后,又从世界头号选手邓亚萍手里抢走了女单金牌……这是中国女选手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直面“外海兵团”的挑战,也是最惨痛的一次。1996年,当小山智丽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再一次站到中国选手乔红的对面,嘴里喊着令人生厌的“吆嘻吆嘻”的时候,当年为何智丽鸣冤叫屈的老记们会怎么想呢?可是,当乔红直落三局干脆利落地淘汰了小山智丽以后,我注意到了1996年中国的各大报纸都以“乔红铲平小山”这样直抒胸意的词条,作了这条新闻的标题。我不知道写这篇新闻通迅的老记们中有没有当年为何智丽鸣屈的人?如果有,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其实,“海外兵团”早在这之前就以散兵游勇的形式,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世乒赛场上。我至今记忆犹新地记得:在第38届世乒赛上,被称为中国“秘密武器”的著名削球手陈新华,带着他那迷人的微笑和在团体赛上以一盘未输的骄人战绩,走进了单打赛场……正当人们满怀信心地准备为他那精湛的球技和迷人微笑继续鼓掌助威的时候,陈新华意外地被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选手淘汰出局。而淘汰陈新华的这位加拿大选手,恰恰是前中国运动员黄文冠。黄文冠太熟悉了陈新华的弱点。这位差不多被中国人忘记的三流运动员,正是因为战胜了陈新华,再次让中国人痛苦地记起了他……好在那届世乒赛上,中国的江加良和陈龙灿太出众了,中国乒乓球还是以绝对的优势站在了世界乒坛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