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校订三国遗事叙
19210700000003

第3章 例言(2)

永淳(壬午)虎后 洪道(癸未) 文明(甲申) 垂拱(乙酉)四 永昌(己丑)周 天授(庚寅)二 长寿(壬辰)二第三十二孝昭王 名理恭一作洪金氏父神文王母神穆王后壬辰立理 十年陵在望德寺东

延载(甲午) 天册(乙未) 通天(丙申)神功(丁酉) 圣历(戊戌)二 久视(庚子) 长安(辛丑)四第三十三圣德王 名兴光本名隆基孝昭之母弟也先妃陪昭王后谥严贞元 大阿干之女也后妃占勿王后谥昭德顺元角干之女壬寅 立理三十五年陵在东村南一云杨长谷

中宗 神龙(乙巳)二 景龙(丁未)三睿宗 景云(庚戌)二玄宗 先天(壬子) 开元(癸丑)廿九第三十四孝成王 金氏名承庆父圣德王母昭德大后妃惠明王后真宗角干 之女丁丑立理五年法流寺火葬骨散东海

天宝(壬午)十四第三十五景德王 金氏名宪英父圣德母昭德大后先妃三毛夫人出宫无 后后妃满月夫人谥景垂王后垂一作穆依忠角干之女壬 午立理二十三年初葬顷只寺西岑炼石为陵后移葬杨长 谷中

肃宗 至德(丙申)二 乾元(戊戌)二 上元(庚子)二 宝应(壬寅)代宗 广德(癸卯)二 永泰(乙巳)第三十六惠恭王 金氏名干运父景德母满月王后先妃神巴夫人魏正角 干之女妃昌昌夫人金将角干之女乙巳立理十五年

大历(丙午)十四德宗 建中(庚申)四第三十七宣德王 金氏名亮相父孝方海干追封开圣大王即元训角干之子 母四召夫人谥贞懿大后圣德王之女妃具足王后狼品角 干之女庚申立理五年

兴元(甲子) 贞元(乙丑)二十第三十八元圣王 金氏名敬慎一作敬信唐书云敬则父孝让大阿干追封明 德大王母仁一云知鸟夫人谥昭文王后昌近伊 已之女妃淑贞夫人神述角干之女乙丑立理十四年陵在 鹄寺今崇福寺有也或远所立碑

顺宗 永贞(乙酉)第三十九昭圣王 一作昭成王金氏名俊邕父惠忠大子母圣穆大后妃桂花 王后夙明公女己卯立而崩第四十哀庄王 金氏名重熙一云清明父昭圣母桂花王后辛卯立理 十年元和四年己丑七月十九日王之叔父宪德兴德两 伊干所害而崩

宪宗 元和(丙戌)十五第四十一宪德王 金氏名彦升昭圣之母弟妃贵胜娘谥皇娥王后忠恭 角干之女己丑立理十九年陵在泉林村北

穆宗 长庆(辛丑)四敬宗 宝历(乙巳)二第四十二兴德王 金氏名景晖宪德母弟妃昌花夫人谥定穆王后昭圣 之女丙午立理十年陵在安康北比火壤与妃昌花合葬

文宗 大和(丁未)九 开成(丙辰)五第四十三僖康王 金氏名恺隆一作悌颙父宪贞角干谥兴圣大王一作 成礼英匝于子也母美道夫人一作深乃夫人一云巴利夫 人谥顺成大后忠行大阿干之女也妃文穆王后忠孝角干 之女一云重恭角干丙辰年立理二年第四十四闵(一作敏)哀王 金氏名明父忠恭角干追封宣康大王母追封惠忠王之女 贵巴夫人谥宣懿王后妃无容皇后永公角干之女戊午 立至己未正月二十二日崩第四十五神虎王 金氏名佑征父均贞角干追封成德大王母贞夫人追 封祖礼英惠康大王妃贞从一作继大后明海 之女己未四月立至十一月一十三日崩第四十六文圣王 金氏名庆膺父神虎王母贞从大后妃昭明王后己未十 一月立理十九年

虎宗 会昌(辛酉)六

宣宗 大中(丁卯)十三第四十七宪安王 金氏名谊靖神虎王之弟母昕明夫人戊寅立理三年

懿宗 咸通(庚辰)十四第四十八景文王 金氏名膺廉父启明角干追封义(一作懿)恭大王即僖康王之 子也母神虎王之女光和夫人妃文资皇后宪安王之女辛 巳立理十四年

僖宗 乾符(甲午)六第四十九宪康王 金氏名晸父景文王母文资皇后一云义明王后乙未立 理十一年

广明(庚子) 中和(辛丑)四第五十定康王 金氏名晃闵哀王之母弟丙午立而崩

光启(乙巳)三第五十一真圣女王 金氏名曼宪即定康王之同母妹也王之匹魏弘大角干追 封惠成大王丁未立理十年丁巳逊位于小子孝恭王十 二月崩火葬散骨于牟梁西卉一作未黄山

昭宗 文德(戊申) 龙纪(己酉) 大顺(庚戌)二罗后 高 丽后 百 济 弓裔 大顺庚戌始投北原贼良吉屯丙辰都铁圆城(今东州也)丁巳移都松岳郡

景福(壬子)二  甄萱 壬子始都光州

乾宁(甲寅)四第五十二孝恭王 金氏名峣父宪康王母文资王后丁巳立理十五年火葬师子寺北骨藏于仇知堤东山胁

光化(戊午)三 天复(辛酉)三 辛酉称高丽

景宗 天佑(甲子)三 甲子改国号摩震置元虎泰

朱梁 开平(丁卯)四第五十三神德王 朴氏名景徽本名秀宗母贞花夫人夫人之父顺弘角干追谥成虎大王祖元邻角干乃阿达王之远孙父文元伊干追封兴廉大王祖文官海干义父锐谦角干追封宣成大王妃资成王后一云懿成又孝资壬申立理五年火葬藏骨于箴岘南

乾化(辛未)四末帝 贞明(乙亥)六第五十四景明王 朴氏名升英父神德母资成妃长砂他大尊角干追封圣僖大王之子大尊即水宗伊干之子丁丑立理七年火葬皇福寺散骨于省等仍山西甲戌还铁原 太祖 戊寅六月裔死太祖即位于铁原京己卯移都松岳郡是年创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又创天禅院(即普膺)新兴文殊通地藏前十大寺皆是年所创庚辰乳岩下立油市故今俗利市云乳下十月创大兴寺或系壬午壬午又创日月寺或系辛巳甲申创外帝释神众院兴国寺丁亥创妙寺己丑创龟山庚寅安

龙德(辛巳)二后唐 同光(癸未)三第五十五景哀王 朴氏名魏膺景明之母弟也母资成甲申立理三年

明宗 天成(丙戌)四第五十六敬顺王 金氏傅父孝宗伊干追封神兴大王祖官角汗封懿兴大王母桂娥康王之乙未纳土归于陵在东向洞

长兴(庚寅)四闵帝末帝 清泰(甲午)二自五凤甲子至乙未合九百九十二年

石晋 天福(丙申)八 丙申统三韩乙未萱子神釰篡父自立是年国除自壬子至此四十四年而亡

前汉高惠小文景虎昭宣元成哀平孺

后汉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农献

魏晋宋齐梁陈隋

李唐大高则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

大宋

纪异卷第一

叙曰。大抵古之圣人。方其礼乐兴邦。仁义设教。则怪力乱神。在所不语。然而帝王之将兴也。膺符命。受图箓。必有以异于人者。然后能乘大变。握大器。成大业也。故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作。以至虹绕神母而诞羲。龙感女登而注炎。皇娥游穷桑之野。有神童自称白帝子。交通而生小昊。简犾吞卵而生契。姜嫄履迹而生弃。胎孕十四月而生尧。龙交大泽而生沛公。自此而降。岂可殚记。然则三国之始祖。皆发乎神异。何足怪哉。此纪异之所以[仁-二+斩]诸篇也。意在斯焉

古朝鲜(王俭朝鲜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坛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唐裴矩传云。高丽本孤竹国(今海州)。周以封箕子为朝鲜。汉分置三郡。谓玄菟乐浪带方(北带方)。通典亦同此说(汉书则真临乐玄四郡。今云三郡。名又不同何耶。

魏满朝鲜

前汉朝鲜传云。自始燕时常略得真番朝鲜(师古曰战国时国始略得此地也)。为置吏筑障。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师古曰。浿在乐浪郡)。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凶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俭(李曰。地名。臣赞曰。王俭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以兵威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师古曰。孙名右渠)。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雍阏不通(师古曰。辰谓辰韩也)。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临浿水。使驭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师古曰。送何者名也)即渡水。驭入塞。遂归报。天子拜何为辽东之部都尉。朝鲜怨何。袭攻杀何。天子遣楼。舡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讨右渠。右渠发兵距崄。楼舡将军将齐七千人先到王俭。右渠城守。规知楼舡军小。即出击楼舡。楼舡败走。仆失众遁山中获免。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请降。遣太子献马。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宜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诈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报天子诛山。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舡亦往会居城南。右渠坚守。数月未能下。天子以久不能决。使故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将以从事。遂至。缚楼舡将军并其军。与左将军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陶。尼溪相参。将军王唊(师古曰。尼溪地名。四人也)相与谋欲降。王不肯之。陶唊路人皆亡降汉。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使人杀王右渠来降。王俭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左将军使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谋杀成已。故遂定朝鲜。为真番 临屯 乐浪 玄菟四郡

马韩

魏志云。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甄萱上大祖书云。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于是百济开国于金马山。崔致远云。马韩。丽也。辰韩。罗也(据本纪。则罗先起甲子。丽后起甲申。而此云者。以王准言之耳。以此知东明之起。已并马韩而因之矣。故称丽为马韩。今人或认金马山。以马韩为百济者。盖误滥也。丽地自有邑山。故名马韩也)四夷 九夷 九韩 秽貊周礼职方氏掌四夷九貊者。东夷之种。即九夷也。三国史云。溟州。古秽国。野人耕田得秽王印献之 又春州古牛首州。古貊国。又或云。今朔州是貊国。或平壤城为貊国。淮南子注云。东方之夷九种 论语正义云。九夷者 一玄菟 二乐浪 三高丽 四满饰 五凫臾 六素家 七东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东安弘记云九韩者 一日本 二中华 三吴越 四[尤-尢+乇]罗 五鹰游 六靺鞨 七丹国 八女真 九秽貊

二府

前汉书。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谓朝鲜旧地平那及玄菟郡等为平州都督府。临屯乐浪等两郡之地置东部都尉府(私曰朝鲜传则真番玄菟临屯乐浪等四。今有平[郡-口]无真番。盖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国

通典云。朝鲜之遗民分为七十余国。皆地方百里。后汉书云。西汉以朝鲜旧地初置为四郡。后置二府。法令渐烦。分为七十八国。各万户(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小邑。皆称国。辰韩在东。有十二小邑称国。卞韩在南。有十二小邑。各称国

乐浪国

前汉时始置乐浪郡。应邵曰。故朝鲜国也 新唐书注云。平壤城。古汉之乐浪郡也 国史云。赫居世三十年。乐浪人来投 又第三弩礼王四年。高丽第三无恤王伐乐浪灭之。其国人与带方(北带方)投于罗。又无恤王二十七年。光虎帝遣使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据上诸文。乐浪即平坏城。宜矣。或云乐浪中头山下靺鞨之界。萨水今大同江也。未详孰是)又百济温祚之言曰。东有乐浪。北有靺鞨。则殆古汉时乐浪郡之属县之地也。新罗人亦以称乐浪。故今本朝亦因之而称乐浪郡夫人。又太祖降女于金传。亦曰乐浪公主

北带方

北带方。本竹覃城。新罗弩礼王四年。带方人与乐浪人投于罗(此皆前漠所置二郡名。其后僭称国。今来降

南带方

曹魏时始置南带方郡(今南原府)故云。带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后汉建安中以马韩南荒地为带方郡。倭韩遂属。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