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黑白斋读书录
19209200000051

第51章 人与书(10)

小说以江山军医大学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激荡,抓住军事医学如何突破与挑战我军院校体制编制的改革作为时代背景。围绕一批军事医学管理和研究的高端人才展开的“基因之剑”的秘密研究项目,在实验室这块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演绎了一场关于正义与良知、权力与金钱、爱情与死亡的较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和平年代我军后勤战线上将士们的风采,一种时刻以国家和军队的使命作为使命的使命意识,一种将任何环境都视作战场而同样渴望成为英雄的英雄情结。

小说较为成功的塑造了傅潮声、林岫峰、游侠克、江之媚、叶宜楠等一批人物,尤其是江山军医大学校长傅潮声,这是一个我军新型的智慧型将军。作为军门子弟,他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学识修养,曾经留学欧美使他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明敏的思维,从底层的一路提升又使得他深谙部队现实,与以往军旅小说中那些戎马征战的将军们相比,他既是学者又是专家,是以智慧和文化作为双翼的新军事将领的代表。小说刻画人物的关键是将傅潮声这个人物放在了现实生活中,让他同样去面对官场的隐形权力争斗,家庭中的父子观念冲突,感情中亲情、友情、爱情的互相缠绕。他对事业的执著投入的热情,对父亲尊重却因观念冲突带来的复杂的亲情,对林岫峰欣赏的友情,对妻子叶宜楠看似温馨却充满危机的感情,对得意门生江之媚的恋情,情情相牵,事事棘手,“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但傅潮声毕竟是一个理性的、善于自控自律的人物,他没有在情感的堤坝前溃败,而是将情感的痛苦不露声色地隐藏在自己的波涛汹涌的心海里。特别是对于江之媚,由傅潮声亲自挑选留校,又经他牵线将其许配给自己的弟子游侠克,再在其婚姻破裂后进到国外进行访问研究,这种道德与情感的双重煎熬绝对痛苦,但傅潮声明显带有东方色彩的处理方式又是绝对明智的,如此刻画不但没有降低傅潮声的光辉与神采,反而增添了现实生活的气息,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丰富和饱满,从而塑造出一个成熟、稳重、理性、睿智、进取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魅力型将军。

情感冲突固然激烈,但远非全部,除此之外,军事医学反恐演习的节外生枝、军事医学城建设方案备受质疑、江之媚消失在异国被诬为间谍,妻子叶宜楠由于情感失落抑郁而吞服安眠药……正当傅潮声决定大干一场时,却在事业、家庭、情感和生活中全面遭遇危机,小说此时有一大段关于他的爱鹰“福雷”在草原上与一只凶猛的老雕搏斗的描写。这只“志高性烈,宁死不休,一次次抗击,又次次失败”的“福雷”终于死了,不是死在搏击拼杀的战斗之中,而是死于傅潮声的枪击之下。傅潮声在“福雷”危机之时,抢先开枪打死了老雕。但这种“帮忙”无异于是对“福雷”的侮辱,通灵的动物与人一样,胜利也是要用尊严的战斗取得,鹰且如此,人何以对?傅潮声为之后悔,为之痛心,更为之振作,决心以更顽强的姿态迎接挑战,作者借“福雷”之死,给了这个和平军营中的将军一次痛苦的情感宣泄与精神飞跃,从而完成了人物精神的升华与蜕变。军人职业本身就充满着矛盾色彩,古往今来,英雄主义的旋律从来都会在战火弥漫的战场上表现出最为悲壮的绚丽,和平年代的军人们就多少会产生作家朱苏进笔下主人公的生不逢时与孤标傲世。郭继卫的小说《赌》至少是对和平年代后勤战线中的英雄人物进行另一个维度上的涉入与追问。它将我们引领到了和平年代一个不被关注的领域之中,体味在这种平静之中所爆发的内心热力;作为和平时期的军人,自然没有选择的权利,但在时代之中不断接近英雄的努力是不变的,如此恰恰产生了像傅潮声这样典型的和平军队将领形象,这也可能是未来军旅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新趋向。

最后,作为一部军旅文学新人的长篇小说,《赌》还提示出了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一是创作精神上的市场化倾向,受当代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影响,部分军旅文学创作也开始融人了那些吸引读者眼球的可读性元素,诸如官场权力斗争,多重情感纠缠,高新科技犯罪,小资情调的生活模式以及现代都市的审美趣味等等,这些元素的叠加无疑在增加一些可读性的同时消解了作品的精神深度。二是高新科技知识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完成艺术转化的问题。《赌》中过量的稍嫌生硬的科技理论和数据铺陈所造成的阅读障碍,已经为此类题材的军旅作家们做了一个有益的提醒。

三是长篇小说的整体结构,谋篇布局包括生活素材的剪裁取舍,都必须花大心力才可能真正掌握、驾驭自如。任何作家都不能在这方面掉以轻心,对一个长篇小说新手来说就更是如此。掩卷赞赏之余,想到以上几点,谨提出与作者和军内同仁共勉。

(原载《当代文坛》2005年第三期)

16.都市情感的浪漫寓言

——读水玉小说集《栀子花开》

长久地生活在都市中,人们的心灵似乎被喧嚣与繁杂所遮蔽,置身于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里,生命与精神却益发地萎靡,对于每日里程式化的生活,人们无动于衷,习焉不察,尽管现代都市中一再上演爱情的悲剧、滥情的闹剧,然而在狂欢化的节奏中,人们却极易迷失自己,渐渐失去了洞悉情感奥义的激情和活力。同样,我对于都市生活也早有些麻木,但在阅读王毅的小说集《栀子花开》中却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作者婉约、细腻、精致、秀丽的语言铺陈出一幕幕动人的悲喜剧,串连起一则都市情感的浪漫寓言。

总体而言,作者的叙述是沉实而冷静的,对人物情感的挖掘和表现又是充满激情且不乏深刻的。青春生命的凋谢和情感炼狱的煎熬,这一叙事资源似乎已经被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作品所消耗殆尽了,小说主人公并非传奇性的平凡经历中缘何孕育着如此不凡的文学感染力,掩卷思忖,我不禁惊异于作者高度的叙事控制力和对哲理思想的自觉经营。可以说,优美流畅的叙述、直抵心灵深处的情感探索、富于哲思的意象经营是《栀子花开》这部小说集最为显明而突出的特点。

《为什么要改变生活》《无处躲藏的美》《精神病人》《爱人河》都是较有特色因而引入注目的篇章。《为什么改变生活》将笔锋指向了庸常而平淡的日常生活。一对平凡度日的都市男女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患得患失,在体验了奢华的享受和世俗的成功之后才发现失落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爱情,当尘埃落定生活归于沉寂之后,蓦然回首,恍若隔世,女主人公的尴尬处境和凄凉心境何尝不是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集体症候。《无处躲藏的美》将一个感情出轨的故事演绎得亦真亦幻,如流水般清新、如阳光般温隋四溢。当那封陌生男子的离别信笺如美文般呈现时,当女主人公从梦魇中走出,坐上回家的汽车时,叉怎能让人不将这一感情出轨的故事视作一段美好的爱情童话,视作一种都市女性对纯粹爱情的精神守望和心灵期许呢?在《精神病人》中,作者借用西方现代派小说荒诞的笔法,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度反讽,将生命原始活力的萎顿,精神的滞拙和思想的盲目,生活常态的异化和生存现实的荒谬感表达得尖锐而强烈。《爱人河》里汇集了一定的历史感和个体经验,语言中蕴含着流畅、精致和典雅,故事里飘荡着淡淡的无奈和忧伤,细节处膨胀着情感张力。而三个美丽女孩脆弱生命的终结和爱情追求的失落让人唏嘘不已。或许是由于故事本身的年代较为久远,时间跨度太大,加之作者对当时的生活不够熟悉,小说还有一些生硬之处,结构方面亦显紊乱,尤其是在人物对话的把握方面欠缺明显,使得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状态的呈现不够到位,留下些许遗憾。

作者驾驭短篇小说的能力堪称出色,而短篇小说也往往最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的能力。例如《栀子花开》《假日》《紫披风》《粉红女郎》等作品,篇幅虽短,结构却很精巧,依情而转,随心而动,单纯的故事叙述中却积蓄着动人的情感张力,如流水般行过,却在结尾处迸发出华丽的水花。看似平淡无奇的情节走向往往被作者轻描淡写般扭转,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留下一个欲含偏露的由头或是一个富有哲思的命题,任读者想象,引发人思考。一如小说集的整体格调,作者的语言纯净淡雅,灵动飘逸,颇具诗性,长于抒情,写实亦见功力。例如《为什么要改变生活》,直面当下都市人的现实生活,叙写之状,描绘之情皆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作品却能够不落俗套,于生活细节和对话语言中凸显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生存窘境,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和写实的功底。

由于某种思维惯性,当代文坛总是以性别划分作家身份,“女性写作”往往成为评论家关照女作家写作状态的先行词和经验预设。女作家们对于感情生活似乎具备某种天生的敏感和独特的理解,以至于往往能够潜行至男性作家们所难以达到的生命深度探索人类情感的幽微和隐秘;然而,女性作家又往往容易沉溺于情感经验的细节,而疏于对生命本体乃至生活整体的形而上思考,由是,但凡能将此二者完美结合的女作家往往便可以脱离“女”字,而晋升为大作家行列。在《栀子花开》中,我们看到了王毅融情感体验和哲理思想于一炉的努力,感受到了作者身上所蕴含着的鲜活而可贵的文学潜质。

也许置身在喧嚣而躁动的都市,我们的思想容易因感官刺激而麻木,然而敏感的童心却会在对情感深挚而富有哲思的表达中灵醒。在这里,我甚至不愿意对《栀子花开》做过多的思想性分析,因为当一种哲思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美丽而丰饶的文学表述之时,我们又何必再费尽心力将其挖掘出来呢?王毅以其细腻温婉,浪漫灵动的文思,寓言化地表达出了现代都市情感生活的丰富与多义。如果再加上她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加开阔的精神视野以及持之以恒的文学追求,我们就有理由对她持续关注和期待。

(原载《文艺摄》2007年一月四日)

17.万里江山作画图

——读杨小宁摄影集《国脉情怀》

杨晓宁是找的同乡,也是我的兄长,关于他对摄影的钟爱,我早有耳闻。大凡胸有丘壑者皆喜游历,游历既多、摄影成像,又适足以怡养情趣、荡涤胸襟。杨晓宁雅习文史、心存乡土、起自基层、宦游多年,公务匪懈之余,拿起相机游走于间里巷尾、陇头田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而今文明日新、国力日盛,在人们渐渐习惯于读图的时代背景下,变革与发展的亲历者们纷纷用影像记录下光阴的流痕,业余摄影因之蔚为风尚。他后来居上的摄影艺术造诣,我也是早有预期的。然而当我翻检摄影集《国脉情怀》的时候,仍然感到了一股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择其感受,大致有三:

一是气势纵横。展读影集,开阔大气是一幅幅近乎完美的画面所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杨晓宁喜用广角,善于俯拍,长天潦水、高山大河、冰霜草雪、云雾丹霞,壮美的江山、奇丽的自然,都被他从容而巧妙地取人景中、添作画料,遒劲的画面因其铺展的视觉效果而使人获得了寥阔苍茫的审美体验,敏于感悟的人们不难从中读出作者高雅的意趣与超迈的情操。在《云日相鲜》中,苍茫的云海从天边滚滚而来,飞动的云气在山谷间穿流奔泄,望之如千层雪浪、万朵白莲,而远景中缓缓升起的一轮红日又恰似一面金镜,将山色与云海照摄在一片恢宏浑厚的意境之中。整幅画面正如作者的配诗所云:博大的胸怀,涌出壮美的云海,厚重的积淀,孕育出磅礴的气势。在另一幅作品《五彩大地》中,起伏的山势被连绵的翠色裹上了新装,日光为青葱的树林描画出优雅的边线,透明的空气被梦幻般的光影装点得五彩缤纷,辽远的春色旷入耳目、怡人心神,令人胸襟洞开。

二是活力四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形式总是在为它的内容服务。细察杨晓宁的摄影作品,我们不难体会到深藏在每一幅画面背后的无限括力,这活力来自生活、来自土地、来自家国,来自社会。它传递着时代前进的足音、传递着民族复兴的信念。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这种活力或表现为山川的秀美、或表现为农民的勤劳、或表现为家园的和谐、或表现为生活的多彩,总而言之,这活力给人希望、令人向往,蕴含着行进的渴望与奋斗的激情。无论是喷薄欲出、横浮天际的朝阳,还是层罗叠置、水光如镜的梯田,无论是莲华万朵,千里飘香的荷塘,还是琼玉堆砌、流云皆白的霜天,凡此种种,都因画面背后的活力而超越了表象的宁静,从而获得了内在的动感。动与静的共存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摄影作品中凝固的瞬间随着创作者心理时间的绵延而流动起来,画面中鲜丽的色彩也因之具有了多元立体的变化。而快乐、活力、热情、生机等情感元素都被作者在动静中交融于一幅幅摄影作品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