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黑白斋读书录
19209200000040

第40章 问与答(28)

我在大一的时候学现代文学写过一个论文,看过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觉得很有意思,他主要讲现代的文学大家们在建国后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束缚和禁锢,他们艺术创造力的消怠。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遥远的绝响》。认为这个大师可能就不太会出现了,文学上的大师或者思想领域的大师都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当时的感觉就是搞文学或者纯粹的知识分子进行你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抛开政治,你离政治太近你艺术上的创造力会受到影响。但现在又如何呢,进入新时期以来三十年,我们抛开政治上的因素不谈,纯粹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有多少作家有自己哲学上的思考,思想上精神上属于自己独特性的东西呢?我想真正文化的东西不见得要抛开政治,包括作家、艺术家,像萧潇刚才讲的,法国的著名艺术家多投身革命,对政治非常积极,无论他成功与否。我想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不能把一切责任推给时代,推给政治的束缚。

一开始读到毛泽东诗词,我觉得特别朗朗上口而且有味道,他的特色在于打通古今。他严格遵循古典诗词的节律韵脚,抒发的又是很当下的很现代性的生活。这一点我跟朱老师有过交流,包括在谈阿来的《空山》的时候,朱老师有个观点,认为工业文明是反审美反艺术的,当时朱老师举了个例子,比如国画,里面山水的意境,文人的感觉,你把拖拉机开到国画里面它会是什么效果,但是我们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做的,这倒是给朱老师提供了一个反证。毛泽东恰恰是用最古典的形式反映了最现代的内容。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记录了历史,现在很少有人能用格律诗词写好现代生活。

朱老师的文化整体观很重要。文学纪录历史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上,它还要有个人哲学上的思想上的见地。所以我觉得朱老师在解读毛泽东诗词上时,自觉建筑他的整体观,就像李西岳老师说的,他不是纯粹研究毛泽东诗词,他采取了一种文化政治历史整合在一起这样一个文化整体观。思想和艺术能够穿越时间的阻隔而散发魅力。我通过这样一个契机走近毛泽东的时候,确实是挺喜欢的,尤其是那些小的东西我觉得写得还是挺有味道。拉开一定距离来看,红色经典为什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中,我觉得当下一些东西没有了,人们才会怀念曾经有过的东西。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召唤。毛泽东诗词就是如此。当下普遍的社会情绪把我们拖举着去主动靠近毛泽东。

樊志丽:对于我们这批年轻人来说,毛泽东已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他和他那个时代更是基本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在他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回想起或在影视剧中看到那个年代的种种,都会有一种不真实感。同样,对毛泽东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可否认,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他一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饱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并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他的丰功伟绩是谁用任何力量也无法抹杀的。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一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对于他的功绩和错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三七开”的界定。也正是由于这个界定,让我们谈论起毛泽东来都变得小心翼翼,而对于目前正当年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文革,经历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政治变动,不可避免的浸淫了痛苦与忧伤,从而很难以一种超脱的眼光去看待毛泽东和他的那个时代。

与此相反,在民间毛泽东热却始终没有降温,看一看毛泽东纪念堂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读一读网络上如潮水般缅怀毛泽东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毛泽东并未走远,他活在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心里,在他们的心中,毛泽东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我想,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伴随了腐败,社会治安恶化、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于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对当下社会的不满促使人们去怀念毛泽东时代,怀念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单纯。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深究起来,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是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呢?毛泽东的性格特征十分丰富,用他的话说,就是兼具虎性和猴性。这样的性格既使他终成大业,也使他在晚年犯下了不小的错误。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伟人的毛泽东?我们究竟应以一种什么心态去解读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那么,当看到朱向前老师这本《诗史台——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慧眼如炬和独具匠心。首先,朱老师选择了从诗词入手来剖析毛泽东诗词,剖析毛泽东本人,这无疑是一个超越。

毛泽东的诗词研究著作不可谓不丰富,但像朱老师这样把诗词和作者的生平结合起来,把诗词研究放在一个宏观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开了一个先河。俗话说“文如其人”,任何文字都不可避免地要透漏出作者的性情,毛泽东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诗词丝毫不逊色于历史上的大家。

透过他的诗词,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朱老师是带着对毛泽东的热爱与崇敬来写作的,这点很让我感动。他先后读了近4000万字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没有对毛泽东的巨大热情是很难做到的。读着朱老师的书,我能深刻感受到他洋溢在笔端的激情。

最后,我认为此书的另一亮点在于尽可能的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原貌,鉴赏部分的每篇诗词都配有初稿照录,通过初稿与公开发表的诗词对比,更能领略毛泽东的创作特色。此外,精彩的笺释和赏析也值得一读,为本书增色不少。

李墨泉:看了柳文很震撼,感到高屋建瓴。他说“这个巨大的存在,我们绕不过去”,一下子就把很多问题点亮了。由此我想到这本书的问题,这本书对毛泽东的解读,是一种开先河的解读,融自己的生命体验、对诗词的吟咏,以及看到整个中国的变迁的感受,这是一种打通之后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