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
19209100000042

第42章 作品论(16)

第二层意思我想说的是,《北方城郭》人物对话的成功,体现为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作家认真下功夫研读并有益地汲取了《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对话艺术的精华,努力追求一人一声口的对话效果,不仅要在对话中见出人物的个性、气质、身份、学养,还要读出对话人的思想情状和心理活动,甚至还要看出对话时的行为动作乃至场景变化。虽然不敢说他的追求都已经兑现,但能将数十个迥然相异的人物弄出个“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已属大不易,亦可算是当下长篇小说风景中的一个奇观。二是作家适量地参考现代主义长篇经典,并对其对话功能作出改造,最大限度地赋予对话以叙事功能,也就是说尽其可能地将叙事任务交给人物,以人物的视角来观照它,推进它。这样,既有效地削减了作家的全知全能,隐匿了叙述者;同时,也淡化了对话形式本身,常常使得我们在阅读时,忘记这是对话,或被人物讲述的事件所牵引,或被人物内心独白式的倾诉所感染。否则,如此长篇累牍的人物对话,实在是铤而走险,弄不好就会全军覆没。两个特征,都由来有自,一是师承中国的古典传统,一是借鉴外国的现代经验。此一路径昭示我们,学习是何等地重要啊,语言才具中平的柳建伟尚能做到如此,更何况其他才子乎?

五、“备忘录”

本节的重点,意在集中对柳建伟和《北方城郭》发表批评意见,既作为对作家过往教训的一种反省与清理,又企图对作家今后的创作进行某种提醒或导引,记录于兹,以为备忘。但是,在批评之前,我还想再简要揭示一下《北方城郭》的重要成功经验,即作家选择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寻找走向世界的艺术定位的启示价值。姑且也就算作“备忘”之一种罢。

备忘之一。我曾经认为,进入90年代以来,一批重量级作家的重要作品的陆续出现,集中代表了当下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也意味着中国作家向世界文学发起的又一次冲击,同时,还表明了作家们在深思熟虑之后,审慎选择了各自迥异的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定位。——有的回到明清(如贾平凹的《废都》),有的追随拉美(如莫言的《丰乳肥臀》),有的兼糅中西(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有的则融会宗教与文学(如张承志的《心灵史》),如此等等。个中孰优孰劣,谁为捷径,谁为弯道,谁为通途,谁为歧路,尚有待深入辩证,更有待时间见证。我的初略意见是:立足本土,创化传统,拥抱现实生活,汲纳西风美雨,中国文学的大树方能茁壮生长、自立于21世纪的世界文学之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动态并非作家个人的率性而为,而是自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借镜。如所周知,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运动的夭折,导致了当代文学几乎长达十年的对西方现代主义失度的学习与摹仿,代价是和中国读者渐行渐远。吃了羊肉虽没有变成羊,却变成个“四不像”。悄然发轫于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直到90年代中期轰然造势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可以看做对前一思潮的反拨,亦可视为对新一路径的叩问。但从红极一时的某些作品来看,似乎又犯了拨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掉的失误,或者是重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旧辙,或者干脆陷入了“现时主义”的泥潭。瞻前顾后,环望左右,我们发现,选择何种道路,依然是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柳建伟选择的是批判现实主义道路。他的理论依据是:文学形态和社会形态存在着深层对位关系,相似的社会形态,其文学形态的内在精神必然相似。他还据此认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大革命后的法国与废除农奴制后的俄国,在社会深层结构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必讳言,我基本赞同柳说,而且还就此作过一点具体的分析比较。我的结论是,法国和俄国,两个不同民族在两个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峰,很值得今天的中国文学界重新研究。而且,从此一角度看,一度受到热烈喝彩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真正的积极意义,应该说是它反映出了当下的社会形态对文学形态的深层呼唤。惜乎此一呼唤,没有引起理论批评界的良性反馈。柳建伟的我行我素,倒似乎有可能勇敢地为中国文学的当下困境撞开又一条甬道。——此番论述,亦可视作我对本文开篇所涉及的“批判现实主义在当下中国的意义”的间接回答。

还要说及一个重要遗憾或主要建议。我认为,柳建伟选择批判现实主义道路是大致不错的,但仅仅学习西方19世纪文学和《红楼梦》,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190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经问世,人类思维方式的基石自此大为不同,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良知的审判,以及后工业社会对人性异化的加速等等,已使20世纪的西方(包括拉美)文学,思考与表达了许多新的命题,也带来了许多相应的新的形式与技巧,在诸多领域把世界文学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巨大存在。何况,中国社会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克隆技术、核阴影和艾滋病毒结伴而行的,与一个多世纪前的法、俄社会转型还有着根本的不同。可是,《北方城郭》的主要表现手法还基本取法于19世纪,还较少见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良性浸淫,就不免给人以老旧之感。以柳建伟的学养和识见,是早该看到借鉴和化用20世纪文学成就的重要性。他如果能在这方面再取到真经,境界当会大开;否则,他的文学之路也可能行之不远。总之,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为内核,以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为武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将是柳建伟奔向宏大前程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