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209000000084

第84章 电视剧(1)

第一节概述

中国的电视剧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摄制的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标志我国萌芽形态的电视剧诞生。从此,电视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走上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同时期,《红樱枪》、《小八路》等萌芽形态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老列兵站岗》、《雷锋》等萌芽形态的现实军营生活题材电视剧陆续出现。这些剧都是单本剧或短剧。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全国共以直播方式播出电视剧180余部,形成中国电视剧的萌生期。这个时期的电视剧基本上服务于各种宣传教育。限于技术条件和摄制经验,这个时期电视剧制作简陋粗糙,作为新的艺术形态,远未完备,但电视剧的表现内容努力与时代环境合拍,成为一种传统和被传承的美学精神。

1981年2月,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映。这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中国军旅电视剧的起步之作。到世纪之交,年轻的军旅电视剧艺术刚刚走过20年发展历程。军旅题材文艺作品历来以战争生活表现为显要标志,战争,也是军旅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其题材领域包括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革命历史战争、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等。它们以正面的战场表现为主或以战争为背景反映社会、折射人生。军旅电视剧的又一个基本主题,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主题,这是一个基于我军宗旨的有广泛涵盖的主题,主要表现了军事训练、各种勤务、医疗、科研、文化生活等等相交叉相渗透的军(警)营本体生活题材方面。它们融会着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军人的追求和军队建设的风采,有南疆局部战争的反映,有对各条战线军人牺牲奉献的深情赞歌,有新时期军营各种新现象的快速映现,有军营青春风景的亮丽状绘,有后勤战线的多彩篇章,有执行各种特殊任务官兵的生动写照,有时代强军新课题多层面、多侧面的有力抒写,等等。这两个基本主题不同程度地贯穿于军旅电视剧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发展阶段,呈现着不同的题材特色,传播着极具时代性的黄钟大吕般的雄浑交响。

80年代初期,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刚刚起步,与时代紧密结合,就出现了表现和平年代局部战争的3集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1983)。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作品代表着新兴战争电视剧的较高水准。80年代初中期正是军旅电视剧从起步到初步发展的阶段,电视剧生产渐成气候。到80年代中后期军旅电视剧进入探索发展阶段。相对一个长时期里以政治需要为唯一准则的题材“传统”,新兴战争电视剧的题材选择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一些禁区的破除,题材选择开始走向多样。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剿匪斗争的《乌龙山剿匪记》(1987),表现南疆保卫战的《凯旋在于夜》(1986)、《汉家女》(1988),以及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忻口战役》(1989)等等电视剧陆续出现。1987年起,全军举行首次电视剧汇映和评奖,此后全军各大单位陆续成立电视剧艺术中心,从体制上保证了军旅电视剧创作的持续发展。

艺术地表现我军军史战史是战争题材电视剧的主要内容之一。进入90年代,以《潮起潮落》、《雪震》等一批有分量的长篇电视剧的出现为标志,军旅电视剧呈异军突起之势,陆续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品。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始终基于这样的事实: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民族、国家、个人都站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连接点上,负有继往开来的使命。从而决定着艺术书写历史的着眼点不是考古,而是有益温故知新,激发历史主动性。对此,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经历了一个逐步自觉的过程:从记录和忆述历史、赋予艺术中的历史以教科书的使命,到以多种题材选择满足愈益增长的观赏性需求,直到以现代人的眼光开掘历史,在加强综合观赏性中增强对历史的意蕴性追求,成为最突出的价值取向,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越来越明确。而历史的距离使艺术在反映历史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战争电视剧的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注意发现那些能够超越历史而具有恒久价值的方面,注意表现中国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多义性以获得现实启示性,赢得历史主动精神成为意蕴性追求的主流。在这方面,超越已往作品的显著标志就是走历史的人格化和个性化表现的道路,让更多走进“历史”的观众被那生动的历史人物塑造、丰富的人物个性魅力和饱满的精神底蕴所征服。

80年代,军旅电视剧的和平时期军队建设主题得到初步开掘,并特别注重于表彰英模和赞颂奉献牺牲精神,主要推出了一批反映军营英模先进事迹为主的短篇电视剧,它们反映着军人角色所履行的职责是站岗放哨,是执行各种特殊任务,是在军校学习和军事训练生活中把自己从德智体技各方面锻造成一个随时能听从战争召唤的军官和士兵。在这里,基层干部的家庭问题、集体与个性的矛盾、艰苦枯燥环境的煎熬等等都是军人平凡生活的常见内容,而他们从戎习武、守土戍边的本领,有许多并不与他们将来的角色转换发生联系。平凡常常与荣誉相遇,荣誉则常常带着悲壮色彩与奉献和牺牲相连。如《远离发射场的地方》通过表现远离发射场的线路维护哨兵的生活,歌颂80年代青年战士的情操,《紧急起飞》讲述人民空军一个模范机组的模范事迹,《风雪大突击》讲述解放军某部汽车团抢运过火林木的故事。这些作品都贯穿着沿袭长久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昂扬的精神主旋律。

90年代以来,军旅电视剧的和平时期建军主题在与变化着的时代联系中得到更广泛的表现,在这个传统视点中融入了更多价值探寻内涵,揭示军人的价值不仅在战场,成为军旅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基本方面而被荧屏广泛关注。如反映军体队员训练比赛生活的《神圣的军旗》,反映守卫水库武警官兵生活的《情感的守望》,反映为特区站岗执勤官兵生活的《鼓浪屿的兵》,反映导弹部队、测绘官兵和家属生活的《姊妹坡》、《坐标》,反映军校学员生活的《红十字方队》,以及表现50年代初青藏公路筑路大军和90年代汽车兵继承前辈精神的《天路》,表现边防检查站官兵生活的《雪太阳》,表现武警特警队训练值勤生活的《女子特警队》等等,均从各自独特的视点,展现了军人的技能素质、战术素质和精神素质,不同程度触及着和平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环境中军人的价值所在、价值追求和价值坚守。最具代表性的长篇连续剧《和平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这部剧立足和平年代的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大背景,将两代军人对军队的热爱、对军队建设和军人职责的忠诚做了高度情感化的表现,表明在不打仗的和平年代,军人仍然要时刻锻造保卫和平忠诚职责的精神气质,并从寨子雄等军人命运历程中生动表达着“和平是对军人最大的奖赏”的创作主旨。

军旅电视剧走过的20年不是一般的时间段,其间,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90年代中后期,国际环境进一步变化,科技强军的大课题提上日程。《驱逐舰舰长》、《笑傲苍穹》、《西线兵车行》、《光荣之旅》、《虎踞钟山》等等电视剧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军队面临的严峻现实。新世纪开篇大戏《突出重围》的出现是电视剧反映这种现实的一个新收获。这部电视剧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场军事演习中,一个使用了高科技手段的“蓝军”乙种师演习中竟屡次击败一个代表目前中国军队主体力量的“红军”甲种师,“红军”最终打了一个翻身仗。在这个过程中,老、中、青三代军人逐渐认识到“科技兴军、质量建军”的紧迫性,共同思考着我军未来发展趋势。全剧鲜明提出中国军队在20世纪末的军事、政治、经济格局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显示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也因而成为军旅电视剧在90年代达到的高峰,并催动着一个新的开始。

20年来,我国军旅电视剧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创建道路,经历着逐步走向自由和成熟的艺术审美历程,取得明显成果。无论是刻画战争风云,还是描绘和平岁月,更注重历史的认识价值,注重在历史描述中注入当代意识;更自觉追踪和再现军人形象变迁中不变的本质光彩;更注重军营与社会多样性的情感联系,更注重深入军人的心灵;创作题材领域不断开阔,意蕴性追求走向自觉,样式风格更加多样;在电视剧语言的运用方面,在追求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方面不断努力,美学品格诸方面有了愈加新颖、坚实的铸造。

第二节80年代:军旅电视剧起步和发展

军旅电视剧创作的勃兴和繁荣是人民军队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时代潮流和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的结果。如果没有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宽容环境,一些军旅电视剧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和对社会矛盾的批评锋芒,是不可想像的。军旅电视剧的创作,从蹒跚起步到有所发展的80年代,一开始就是在战争与和平两个基本主题方面从题材选择到意蕴开掘并驾齐驱。虽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从各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一、战争历史的风云:《敌营十八年》、《乌龙山剿匪记》等

1.蹒跚起步“敌营”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电影艺术有一个开始复苏的阶段,其时我国的军旅电视剧与整个电视剧艺术却都还处在初生阶段。1980年,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同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拍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我军侦察员江波潜入敌人内部,在敌巢虎穴中艰苦战斗18年的故事,主题是“歌颂共产党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不料,该剧在1981年初播映后,在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受到许多严厉的批评。有的当年地下工作者指出,按照江波的做法,在敌营18天就会暴露。诚然,这部剧粗糙之处不少,有一些明显的漏洞,质量不高,但在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历史上,这却是一次“吃螃蟹”的尝试,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创作者又是在非常困难的生产条件下,在十分缺乏经验的创作环境里,为让观众看到一种新的电视剧艺术样式尽着努力,揭开了我国电视连续剧创作的大幕,成为了我国军旅电视连续剧的开山之作。这部电视剧在当时能引动亿万观众竞相观看,反映着观众对电视剧这种通俗艺术的强烈呼唤,也反映着观众企盼军旅题材剧的热切心情。1985年,反映抗战时期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地下斗争生活的12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映。《夜幕下的哈尔滨》剧表现的是中共东北满洲省委配合抗日游击战争在哈尔滨展开的地下抗日斗争,属于战争题材电视剧范畴。剧中游击战争是背景性的,主体是哈尔滨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全剧着意塑造了有鲜明性格的各种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情节吸引力,又显现着纯文学和正剧的特征。应当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夜幕下的哈尔滨》剧的热播再次证明电视剧通俗性品格注重情节的创作方式受到了观众的青睐。这部剧的不足之处,是一些人物和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剧情的中心。

2.追寻历史前行的脚步

在军旅电视剧起步和初步发展的80年代,战争历史电视剧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通过这个领域追寻历史前行的脚步是一个创作自觉,其基本含义包括:既从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途程,也从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表现旧民主革命的历史和伟大民主革命家的革命业绩。前者如《刘少奇在东北》(1985)、《上党战役》(1985)、《中原突围》(1986)、《朱德》(1986)等,如为纪念朱德元帅诞辰100周年拍摄的6集连续剧《朱德》,全剧从“投笔从戎”、“军旅生涯”、“重九起义”、“居安思危”、“辞官拒禄”、“万里求索”6个主题方面表现朱德对真理的求索历程。作为人物传记电视剧,《朱德》注意从朱德生平洞悉他忧国忧民的情感世界,并以此形成叙事基调,阐发一代伟人的精神内核,引起观众共鸣。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历尽坎坷而意志如钢则是全剧的人物动作线。后者如同期拍摄的12集电视连续剧《黄兴》(1986),着力表现了黄兴这位辛亥革命领袖人物崇高的品格和他为推翻清廷统治屡挫屡起的奋斗精神。全剧也是以每集内容为一个主题情节,分为(“磨剑东海”、“试刃湘江”、“毁家纾国”、“孙黄同盟”、“碧血黄花”、“豹隐南山”、“首义拜将”、“汉口鏖兵”、“鄂江血潮”、“高风亮节”、“砥柱中流”、“共和之光”)12个情节部分,围绕三大情节高潮展开。作为人物传记电视剧,《黄兴》以主人公黄兴的情绪跳动点形成线型结构,交叉着一系列历史事件,是又一部充盈着阳刚气和悲壮感的浓缩了的艺术的辛亥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