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209000000071

第71章 戏剧(3)

2.领袖人物性格的塑造与拓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话剧舞台上,出现了领袖题材热,其中军旅话剧的领袖题材话剧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一戏剧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许多为世人所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纷纷辞世。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义愤和对领袖的怀念,观众们希望在舞台或影视作品中重新看到领袖们的身影,剧作家们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他们的要求。白桦的《曙光》,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贺龙元帅的形象。随之,《秋收霹雳》、《四渡赤水》、《陈毅出山》、《朱德将军》、《转战陕北》、《一代英豪》、《平津决战》、《彭大将军》等剧相继上演(另有一部分作品,主要内容是揭批林彪、“四人帮”罪行的,由于有大量的领袖人物出现,如《历史的审判》、《神州风雷》、《九.一三事件》等,我们也将其纳入领袖题材剧中)。这类作品也经历了一个在艺术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领袖题材剧只追求领袖人物在舞台上的露面,他们或作为力挽狂澜的英雄,或作为正确路线的化身,仍然不同程度地被神化着。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道主义的张扬,领袖人物的形象也进一步丰富,作家们不但注重表现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面,也表现他们作为生活中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的一面,领袖人物的性格不断地丰富与拓展。在这些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丁一三的大型历史话剧《九.一三事件》。在这部被剧作家称为“自由体戏剧”的长达5个小时的话剧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林彪、叶群、江青等反面人物也没有像过去那样被概念化与脸谱化。剧作家以现实主义精神审视历史,并将艺术形象放在现实与历史的发展中加以刻画。作者很善于从题材本身的特点出发构筑戏剧矛盾,并在紧张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外部行为展示其内心世界。剧中有一个林彪划火柴的细节,在黑暗的舞台上,一根根火柴被他划亮了,他便久久地盯着手中微弱的火苗,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仿佛那一根根火柴便是他所点燃的罪恶之火,他甚至可以想像那罪恶之火正奇迹般地蔓延开来。这里,剧作家并没有游离于剧情之外对人物做政治的或道德的批判,而是将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呈现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魅力。丁一三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陈毅出山》也是80年代剧坛上出现最早的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形象的成功之作。

80年代中后期,领袖题材军旅话剧无论在思想内涵的开掘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比80年代之初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云平、王朝柱、刘星的《决战淮海》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矛盾冲突,并将领袖人物置于特定的舞台情境中,在展示他们作为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魅力。剧作家紧紧围绕着淮海战役总指挥毛泽东、前委书记邓小平和正、副司令刘伯承、陈毅等对待作战方案意见的不一致来结构矛盾冲突,主要人物都被卷人到了这一矛盾冲突中,并在这一矛盾冲突中将内心深处的渡澜充分地展露。这样,领袖人物形象便不再是演绎历史事件或表现剧作主题的简单符号,而是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得整部剧作都有了凝重与厚重之感。刘星的《中国?1949》也是以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示出大的历史事件,剧作家以恢弘壮阔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从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人手,刻画领袖人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前夕各自的精神风貌。这部剧更像是一篇散文,在结构上,它不以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而是用特定的时间脉络将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人物串联起来。毛泽东“进京赶考”、蒋介石败走台湾、讨论国旗国歌、刘少奇访丈人、前门火车站接宋庆龄、天坛问天等情节看似互不连贯,却保持着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表现着共产党的领袖们在新的考验面前的沉着、机智与乐观。这是一部从小处着眼,从大处落墨的优秀之作。从小处着眼,艺术形象的塑造才更加真实、生动,但领袖人物又毕竟不同于生活中的普通人,因此,剧作家又必须从大处落墨,这样,艺术形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魅力才能够得以形象化的舞台展示,也才可以营造出恢弘壮阔的史诗风格。由这两部话剧也可以看出,领袖题材的军旅话剧发展到80年代中后期,无论就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来说,都已经比较成熟了,并且为90年代领袖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艺术风格的多样

80年代军旅剧作家们在艺术地反映部队现实或革命历史题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并探索着独特的艺术发展之路,出现了一些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作品,在当时颇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白桦的《今夜星光灿烂》通过贫农女儿杨桂香的视角写战争,并力图在残酷的战争中挖掘生活的诗意。在剧中,贫农女儿杨桂香由于生活无着而准备上吊结束生命时,被解放军战士小于救下,这成为全剧的一个重要契机。随着剧情的发展,杨桂香由出于感激而以身相许到真正爱上小于的过程,实际喻示着这位贫农姑娘对人民军队的认识过程。正当杨桂香满怀热情地憧憬着她与小于的爱情时,却得到了小于牺牲的消息。但是,整部剧作给人的并不是牺牲的惨烈,而是人生的诗意与美好。最后,杨桂香在星光灿烂的夜里奔赴全中国解放的战场,就是一种对胜利与美好的喻示,这样的结尾,显然比“革命胜利大团圆”的结构方式要真实、自然,美学境界也更为深邃悠远。比之《今夜星光灿烂》的浪漫抒情,孟冰的《她们没有墓志铭》则更为悲壮惨烈。大幕一拉开,便把观众带人到一种紧张、激烈的戏剧情势中,随后,九九、文君、妖女、巫娘、罗香梅等一一呈现在戏剧舞台上,她们一出场,便被剧作家推入到一种极致的戏剧环境中,而这种极致的环境恰好形成了一种极富张力的戏剧对比:女性的柔美与环境的残酷。随后,剧作家又将她们置于错综复杂的戏剧纠葛之中,姚政委与妖女、罗香梅,姚政委与文君,文君与九九等,通过时空的转换,将被俘的西路军女战士们的理想与信念、痛苦与追求、忠诚与背叛以及人格与尊严表现出来。作者还采用象征手法,将女战士们在特定时期的生命和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的抽灯联系起来。剧作结尾,九九一个接一个地点燃了象征女战士们灵魂的油灯,全剧的悲剧意蕴得以凸显。《她们没有墓志铭》一剧的悲剧美在于剧作家所展示的红军女战士们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其所产生的悲剧效果也是强烈而令人震撼的。这样浓烈的悲剧氛围,不但在“前17年”的军旅话剧中是没有的,即使在80年代也是别具一格的。这些充分展示剧作家的个性,在剧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品在80年代军旅话剧中并不多,但却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了80年代军旅话剧的创作。

4.表现手法的丰富

80年代以来,戏剧观的讨论以及探索戏剧的实践,给中国当代戏剧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彻底打破了易卜生戏剧的一统天下和“三一律”、“第四堵墙”等传统的舞台框范,国外各种流派和风格的戏剧,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戏剧等的艺术手法都被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就军旅戏剧而言,由于题材本身的特殊性,虽然说完全运用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的作品并不多见,但戏剧革新却并非设有在军旅戏剧舞台上掀起一点涟漪。军旅剧作家们在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体的基础上,也吸收、借鉴了戏剧革新浪潮中的一些新的戏剧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军旅话剧出现了一些新的风貌。首先,传统的戏剧舞台时空的打破使得戏剧结构更加灵动自如。《九.一三事件》被作者命名为“自由体戏剧”,可见其艺术追求之一斑。这场人物众多,场景转换频繁的戏剧,如果用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很难想像是什么效果,作者完全打破了“三一律”、“第四堵墙”等传统的现实主义话剧表现手法,而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假定性原则和虚拟性原则加以运用,并用一位“解说者”将不同的生活场景贯穿起来,既避免了凌乱感也给观众以审美的新异性。《她们没有墓志铭》通过女战士们在狱中的想像将过去的时空与现在的时空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戏剧结构更加灵动。也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外化,大大丰富了舞台语汇和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其次,对现实主义之外的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也丰富了军旅话剧的艺术表现力。《她们没有墓志铭》中以摇曳的油灯象征被俘的红军女战士们的生命;《中国.1949》一剧连舞台造型都颇具象征意味,倾斜多变的九根立柱、起伏断裂的平台、一架钢琴、一把椅子……尤其那把椅子,既是可以休息的用具,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结尾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袖用椅子抬着老大娘向着天幕走去时,其象征意蕴就更加明显,舞台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更为丰富了。正是这些新的戏剧观念与手法在中国80年代军旅话剧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丰富了中国当代军旅话剧的艺术表现力。

三、90年代的军旅话剧

进入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部队,使官兵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质;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部队发展的需要,科技强军成为部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军旅剧作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变化,并以他们的作品对这一变化加以反映,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话剧作品。

90年代军旅话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在生活的沃土上反映军营现实

自觉以艺术配合当前部队发展的现实需要仍是90年代的剧作家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对于军旅剧作家们来说,这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不过,经历了几十年历练,加之不断地从前辈艺术家的创作中学习借鉴的剧作家们已经可以很从容地处理现实需求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了,比之80年代作家甚至“前17年”的前辈作家,他们以戏剧反映现实更为快捷。紧密配合军队发展的需要,把表现重大的政治或社会题材作为创作宗旨,艺术视角始终追随军队建设中所发生的重大问题,成为90年代军旅戏剧创作的一个主要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精简编制、装备更新等,“科技强军”的战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话剧创作中也出现了把“科技强军”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郑振环的《摸天》以“神天六号”的研制为中心,通过我军科研战线上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纠葛,表现了部队在“科技强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庞泽云的《炮震》则是通过一个摩托化步兵团装备的更新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揭示了部队要不断适应“科技强军”的新形势的主题。燕燕的《男人兵阵》以女参谋张扬在一个因军事训练过硬而闻名的连队的考察为主线,并通过张扬和男友、一心想争第一的连长战龙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解决过程表现了中国军人的理想与追求,并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科技强军”的主题。1998年的抗洪,也成为90年代末军旅戏剧的重要主题。王海鸰的《洗礼》便是这一时期优秀的话剧创作。此外还有:姚远、蒋晓勤、邓海南的《“厄尔尼诺”报告》,韩静霆的《远的云近的云》,王焰珍的《空港故事》,王树增的《都市军号》,刘星、王嘉翔的《苏宁》,陈志斌、殷习华的《徐洪刚》,孟冰的《热血甘泉》,吕绍莹、王元平的《兵妹子》,邵钧林等的《虎踞钟山》等。这些作品或配合了部队发展的现实需要,或颂扬部队涌现的先锋模范人物,或表现军人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思想观念的嬗变与内心深处的矛盾,大体勾勒出了90年代部队发展所走过的历史足迹。但是,这类作品又不是直接地配合政治需要的应景之作,剧作家们在政治与艺术,表现重大社会问题与艺术个性的展示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剧作家们对生活体察入微的了解与洞悉,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艺术视角才能始终敏锐地对准正在发展中的社会现实,并从现实的发展中提炼出具有哲理意义的人生命题。在艺术创作表现手法方面,他们也不再从先验的理念出发,而是将艺术关注的重点对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人,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戏剧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