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血才是命根子
19205700000005

第5章 气血不调百病生——大多数疾病由气血不调引起(1)

便秘是气血在耍性子

【气血养生经】 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

近年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重高达15%~20%。而对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进行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显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

便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除了让人感到不适,出现腹胀痛、食欲减退、头晕、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还可加重痔疮、肛裂,诱发疝气,而且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的诱因。所以便秘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便秘的病因较多且十分复杂,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极易复发。劳累、上火、饮食稍微不注意,便秘就会卷土重来。治疗便秘,该用什么方法好呢?

65岁的林女士,家住台南,四十多年来一直为便秘所扰,吃过无数种泻药,不服泻药就无法排便。

在回大陆探亲的时候,林女士的侄子知道了姑姑的苦恼,侄子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为姑姑作了诊断,认定姑姑的便秘是因肺气不通所引起,建议服中药调节脏腑功能。现在,林女士每日早晨可自行排便,终于摆脱了对便秘药的依赖,其欢喜之情可想而知。

为什么林女士吃了那么多年的药却一直摆脱不了便秘的困扰呢?其实是因为她一直在治标,不治本,而不治本的原因在于并没有找到便秘的真正病因。

中医认为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在我国古代医学中,便秘有很多名称,如“大便难”、“后不利”、“脾约”、“闭”、“阴结”、“阳结”、“大便秘”、“大便燥结”、“肠结”等。

古代医家对便秘的产生原因有许多论述,认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历代医家认为:在水谷转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与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及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造成便秘。肾主液,肺主气,当肾虚肺燥时也可引起大便秘结。历代医书中,对此论述很多:“大便秘结,肾病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甚,则大便调和。”“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然燥结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燥结者。”

以上论述非常重视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胃气受损等因素。有关热与寒可致便秘的论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闷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手足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名阳证似阴也。”而清代医家则提出了便秘与肺燥有关的观点:“大便闭结,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更有医家提出便秘与房事、饮食、七情等均有关的论述:“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提出“虫积”“七情气闭”“痰滞不通”“药石毒”“脏寒”“血液枯”等均可导致便秘,从而更充实了便秘的病因学说。

当然,中医也很重视便秘对人体的影响,早在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说明了保护大便通畅,有助于延年益寿这个道理。

因此,一旦患了便秘,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时治疗,以免后患。一般来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细节,便秘是可以避免或消除的。

1.合理饮食

常食精粮细食、膨化食品、洋快餐等多种高蛋白、低糖类食物,不吃或少吃五谷杂粮等粗纤维食物,缺乏新鲜蔬菜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长期卧床、不能正常进食的慢性病患者,或某些为了片面追求形体苗条而盲目节食的年轻人,可因进食过少或饮水量不足,导致食物残渣对结肠壁产生的刺激较弱等,而引起大便秘结。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各位的足够注意。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有些人往往忽视便意,有的由于具体条件限制而不得不抑制排便,这都对健康不利,要养成不憋便、及时排便的好习惯。

3.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发生改变,出门以车代步多了,缺少体力劳动,生活缺乏规律,起居无常,睡眠不足,或贪图安逸,久坐不动等,这些都可引起结肠蠕动减弱或肠功能紊乱,出现便秘。

4.心理、精神因素

压力过大、精神抑郁或过分激动等不良心理精神状态,会引起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消化道功能失调而产生便秘。所以大家要防范心理负担的加大,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此外,许多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便秘的副作用,如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在服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大便变化,必要时可采取灌肠等方法帮助通便。若病情需要服用泻药,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滥用,更不可依赖泻药通便。

抑郁症是气血遭遇“交通堵塞”

【气血养生经】 严格来说,抑郁症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和气血、阴阳、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的症状综合征。

现在,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了,且不说每年有多少人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就是平时走在大街上,熟人相见,通常第一句话不再是“吃了吗?”“去哪里?”取而代之的则是“郁闷”、“最近比较烦”之类的感叹。

除非到了和生命相冲突的时刻,否则,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认为抑郁是一种病,而仅仅看作是一种不好情绪的发泄或者表现而已,认为过一阵就好了。实际上,抑郁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病理问题,不仅是精神问题,还是气血失调问题。

怀孕、做妈妈本来是高兴的事儿,可是在张小姐家里,却变成了一桩灾难性事件。

张小姐是某外贸公司的白领,前不久,在一次体检中张小姐知道自己怀孕了,着急抱孙子的婆婆高兴之余又不免担心,因为张小姐脾气本来就很不好,再加上早孕反应,真不晓得会不会惹出什么乱子来。果真不出婆婆所料,饭菜不可口,身体不舒服,工作不顺心,这都会惹得张小姐摔摔打打。婆婆对她迁就了再迁就,矛盾却愈演愈烈。老公担心婆婆心脏受不了,于是就把丈母娘请到家中。

可是即便和亲生母亲相处,张小姐的脾气也一点不见好转。有一次竟然因为母亲看电视影响她休息和母亲动了手!丈夫一筹莫展,只好把这事告诉了在湖南老家做医生的岳父。岳父很生气,说为什么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才告诉他,这并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孕期抑郁症,和气血失调有关!

岳父赶紧飞到北京,给女儿开了方子,五服中药喝完,张小姐的脾气缓和了很多。两家人一致认为的性格、脾气问题,竟然和抑郁症以及气血有关!

中医典籍中最早关于抑郁症的记载可见于《内经》中“郁”的概念,《内经》的“郁”,首先是针对五运六气之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注云:“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所以《内经》之“郁”为广义之郁,其概念涉及天、地、人。而现今中医所言郁症,主要指个体情志之郁,为狭义之郁。虽然《内经》之“郁”不等同于目前习用的情志之郁,但是,因为《内经》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前提之上,故《内经》之“郁”与情志之郁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内经》中涉及“悲”“忧”“不乐”“烦冤”等的论述,除心理、情志因素所导致之外,更多的进一步归结于阴阳、五行、运气、脏腑、气血等方面的失调所导致。这正是我们现今认识抑郁症病因应该系统学习和借鉴的。

1.阴阳失调致郁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共同的基石,也是《内经》的核心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行针》:“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素问·宣明五气篇》:“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揭示了阴阳失衡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哲学与医学的高度统一。认为阴阳平衡则精神正常、情绪平和,阴阳失衡则可发生情志异常。阳气充盛则喜而好动,阴盛阳衰则情绪低落、神疲倦扰,乃至郁郁寡欢。

2.五脏致郁

《内经》将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具有“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示从容论篇》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素问·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藏气法篇》云:“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另外,《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可见,《内经》认为五脏皆参与神志活动,五脏的功能失调,尤其是心、肝、肾、脾之虚,可以导致情志障碍,产生诸如“体重烦冤、悲、不乐、忧”等抑郁症表现。

3.运气致郁

五运之郁是《内经》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单独论述自然界变化,而是着重强调了自然转变和人体相应生理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素问·本病论篇》:“又或遇戊申戊寅,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阳明不迁正,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这说明,五郁之发,是因为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有胜复之变,对应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瘀滞阻塞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人体之郁,乃至出现抑郁症状。

4.气血逆乱致郁

《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素问·调经论篇》:“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矣。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

可见,气血充盈、血气和合则神气安宁、神志畅达,如气血不足、气血逆乱则可以产生忧、悲、烦、怒等抑郁症表现。

综上所述,《内经》从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气血逆乱等多角度阐述了可以导致抑郁症状的病因病机,并且将诸多因素有机地、系统地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内经》将神志抑郁这一现代难题通过在气血病理指导之下的辨证论治予以各个击破,并非仅仅把抑郁症状提取出来单独对待,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独特魅力和优势。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在更广阔的领域探求根治抑郁症的有效方法,给饱受抑郁困扰的现代人送去一缕最明媚的精神之光。

睡不好是气血在作怪

【气血养生经】 一觉闲眠百病消,气血不和寝难安。引起失眠的原因成千上万,无一不是通过扰乱气血来导致夜不能寐的。所以,根除失眠必须调整气血。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工作学习繁重,失眠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据调查,全世界有失眠经历者已经将近总人口的30%。其中失眠严重、需要服用药物才能令自己入睡的比例约占17%;尤其是在大城市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过半人口出现睡眠障碍。

失眠,在中医古代文献里被称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据专家研究,失眠主要有五大诱发因素,即精神心理因素(约占50%)、疾病因素(约占20%)、环境因素(约占5%)、药物和体质因素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通过扰乱气血来影响睡眠的。

中医认为,失眠病根在于“阳气盛,不入于阴,阴气虚则不眠”。因此阳盛阴衰便容易造成失眠,五脏六腑受到外邪干扰或本身气血失调,只要有阳盛阴虚的情形,都可能产生失眠。例如劳心过度,耗血伤阴;肝藏血,紧张压力造成肝气郁结。年老久病,肾阴受损,精血不足,都可能造成失眠。肾为先天的元气及生命力,心肾相交,才可正常入眠。当思虑情绪过度亢奋,造成心火上炎,或本身身体过度衰弱,肾气肾水相对不足,都会影响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