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演说家也要会说开场白
19205600000021

第21章 第一句话就抓住听众的心!——如何打造一个精彩的(1)

演讲开场白

演讲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交流方式,它不仅需要演讲者有足够的知识和天赋,也需要演讲者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历练,才能够在演讲时气定神闲,谈吐自如。而一段精彩绝伦的开场白,可以让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演讲者的身上,从而为整场演讲埋下伏笔。

心理学家杨大志认为,演讲者的开场白一定要先声夺人,以求在第一时间和观众的气场融为一体,并能够给观众一定的精神震撼,让他们对演讲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可以说,演讲者的气场是否能够和观众融合,进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将由开场白来决定。如果气场吻合,那么接下来的演讲将十分顺利;如果不相吻合,那么接下来的演讲就极有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

1. 幽默永不离口,演讲更易成功

有人把幽默当成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种习惯,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智慧。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和对象,只要幽默元素运用得当,都可以让氛围更加圆融与和谐,演讲当然也不例外。不懂幽默的演讲者经常会进入一个比较严重的误区,即把自己架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完全脱离了和观众的互动。这个时候,演讲者的气场就容易和观众的气场背道而驰,导致他的一切努力,都会在观众面前变为“负数”。所以,学会幽默的表达,不仅可以帮助演讲者建立良好的会场气氛,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流畅,同时也可以让观众喜闻乐见,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史蒂文·罗斯是美国加州一个小镇的邮报负责人,虽然工作辛苦、枯燥乏味,但是他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而且他的幽默使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笑逐颜开。在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史蒂文·罗斯最后一个上场,为了改善小镇的邮报服务,他需要说服在场的每个观众献出一份力量,所以这实际上是一场演讲。由于政府的工作报告枯燥乏味,观众都已经昏昏欲睡,但史蒂文·罗斯的开场白却立刻使现场气氛有了一些好转。

他是这样开场的:“亲爱的乡亲们,你们知道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邮报系统,希望它得到改善。但是你们不知道,我的这份热情已经感动了总统先生,他昨天还打电话亲切地问候了我,并为他的过失向我致歉。”小镇是属于加州管辖的行政单位,即使是加州州长也极少过问这里的事情,更不要说是小镇的邮报系统。现在史蒂文·罗斯说总统给他挂了电话,还向他致歉,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史蒂文·罗斯在开玩笑,但还是不知道他有什么下文,好奇心都被激了起来。于是史蒂文·罗斯接着说:“我在早晨接到了总统先生的电话,他对我说:‘早上好,我是奥巴马总统,哦,对不起,我打错了。’”由于现场气氛掌握得很好,史蒂文·罗斯的开场立即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从而致使史蒂文·罗斯也得以在一片笑声中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2. “故弄玄虚”式开场白

“故弄玄虚”就是使用一切方法,首先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注意力,然后进入自己的演讲主题。但演讲者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故弄玄虚,一定是和自己的整个演讲内容相关联的,至少可以在吸引观众之后给出合理解释,否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更不要说有一个良好的开场了。由此看来,演讲者如果想要将故弄玄虚运用得当,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比如,在一次关于“做人”和“做学问”的演讲中,一名选手上来直接表示:“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历史典故,但是据我分析,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有待考察,至于具体的疑问点在哪里,我将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一一道来。”然后,演讲者通过自己演讲内容的阐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一个人掉在水缸里,居然无法自救,这样的水缸必然非常巨大。而一个体型非常巨大的水缸,它也一定很厚,而司马光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他怎么可能轻易就会砸出一个窟窿呢?”之后,演讲者又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而且当时还有很多孩子,司马光最好的做法就是把水缸推倒,即使推不倒,也可以根据杠杆原理使用木棍撬翻”。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也就是胡适先生的教诲。

而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并不一定求真务实,只要符合自己的演讲内容,足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即使牵强一些也可以。虽然故弄玄虚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这种方法的技巧性比较强,演讲者在考虑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露出明显的技巧痕迹,尤其不能和自己的演讲内容失去联系,否则,会给观众留下糟糕的开场印象。除此之外,具体方法可以求新求异,越是能够引起观众注意的话题效果就会越好。

3. 避免开场白中的“坏习惯”

所谓开场白中的坏习惯,指的是那些不必要的声音和动作,以及一些不良习惯,这些“坏习惯”如果不加以节制,很有可能会因为演讲者的紧张而加剧,最后影响演讲,让观众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些选手会在演讲过程中伴随有明显的“杂音”,如鼻腔发出的“哼哼”声、喉咙发出的咳声,以及舌头发出的颤声等。一旦演讲者感觉到这种“杂音”,则会使演讲趋向糟糕的状况,因为这种“杂音”会加剧他们的紧张和不安,而紧张和不安一旦加剧,这种“杂音”的频率和声音又会反过来加剧,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到演讲者崩溃。

口头语也是演讲当中的一个大忌。比如,有些人习惯说一些让人不舒服的套话——“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吗?”“这你都不明白?”“听清楚了没有?”……这些口头语的形成,多半是因为职业病,比如老师、机关领导、公司老板等,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习惯,即使在正规的演讲场合同样如此,而且因为已经形成习惯,他们自己实际上是很难察觉到的。但殊不知,这些口头语,很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可以想象,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下来,每个地方都无可挑剔,结果却因为一些口头语大打折扣,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演讲者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注意戒掉一些口头语,这样就能够在舞台上通过演讲充分地表现自己了。

同样,重复用词在演讲中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演讲是一种语言的技巧,因此特别强调口腔快感和整体的语言流畅,尤其是一些比较需要激情的演讲,重复用词必然会造成表达上的障碍。所以,演讲者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词汇,语义的准确表达和演讲者清晰的声音一样,都是观众准确接受信息的保证。寓意比较强的词汇,如果偶尔出现,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如果频繁出现,效果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程度副词的使用一定要十分准确。很多演讲者在表述过程中没有一个层次的概念,几乎每件事情或事物的叙述,都会用到“最”“极”“非常”“相当”等字词,这就会让观众无法分出一个主次结构,而演讲者的这种习惯也会让观众认为他在夸夸其谈,完全没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事实上,程度副词的使用不准确,也会造成表达上的欠缺感。这就要求演讲者多了解和积累一些程度副词,比如“比较”“相对而言”“尚且”“足够”等等,借以区别表意过程中的不同程度。

如果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使用过多,也会为演讲减分。这类语言原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前后衔接不自然,或者频繁出现,同样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可以想象,如果演讲者的通篇内容都用歇后语来表示,那么不仅会造成观众的理解疲劳和困难,即使是演讲者自己,也会不知所云。所以,在一篇演讲词中,上述各类语言不宜出现三次以上,而开场白中出现的频率更需要控制,决不能呈现泛滥之势。当然,如果是一些专门针对这类语言的演讲,数量可以另行添加,但总体仍然需要保持错落有致的行文布局。

此外,开场白的内容一定要做到主次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意素材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一件事情的叙述也要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果。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主题表达毫无章法可言,既不分主次,也没有详略,那么这样的演讲必然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一场演讲如此,而开场白作为整场演讲的重中之重,则更需注意,绝不能将过多的语言倾注在旁枝末节上,让观众听不出演讲的重点。

4. 克服演讲中的紧张情绪的“绝招”

很多人都会抱有这样的想法,即“不做不错”。虽然大多数人是期望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但一旦做错,又惧怕承担责任,而什么都不做却可以维持现状。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向现实低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采用这种消极对待的态度。这种心态表现在演讲过程中,就是对演讲直接采取回避的态度,也就是不参加任何演讲,至少是不主动参加,而且即使是被动参加了,也是敷衍了事,只求得过且过,完全没有时机和把握时机的观念。实际上,什么都不做,固然可以掩盖掉一些不足,但自己的优点同样无法展示出来。因此,与其说是“不做不错”是一种处世哲学,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哲学,尤其是对于那些尚存上进心的人来说,这种消极的应对方法只会徒然留作他日的懊悔。

每个人在众人面前讲话,都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怯场。但有过亲身经历的朋友就会发现,其实怯场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发生在上场之前,一旦进入状态,很快就会放松下来,紧张的情绪也会随着演讲的进行而逐渐平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即使是“身经百战”的演讲者,同样会面临上场前的短暂紧张,而且越是面对重要的场合,这种情绪的波动就会越加明显。然而,这种紧张感却并非无法克服,只要演讲者认真地分析原因,认清原因,做出相应的举措,就可以克服它。美国演讲心理学家查尔斯对演讲时的紧张心理作出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认为这种紧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不足之处存在担忧;二是人类天性中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解决怯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信心。而要获取信心并不能只靠单纯的心理暗示来完成,它需要演讲者胸有成竹,对自己的演讲思想和主线清晰明确;然后再对评委、观众和竞争对手进行一定的了解,跳出演讲者的视线,从不同角度或者较高角度去审视问题,心境就会坦然很多;最后,再加上一点点心理暗示,选择好一个适合自己的姿态,或高调或低调,找到和观众吻合的气场,很快就会进入演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