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28

第28章 坚守尊重原则,给孩子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4)

孩子们最在意哪些事情?父母在遇到哪几类状况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呢?

第一,不要笑话孩子的生理缺陷。假如孩子身体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一紧张就容易口吃、私处有不好看的胎记,或者其他很容易令孩子感到自卑的地方。对于这些,父母要想办法为孩子“保密”,不要拿这个开玩笑,否则孩子会觉得无地自容。

小敏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只是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小敏的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小敏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3岁的时候,小敏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父母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敏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更是拒绝父母不断企图脱下自己裤子的行为。

如果小敏的父母能够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小敏为什么如此抗拒他们的行为,试想,谁会愿意将自己的臀部展示给别人看呢?孩子虽然还小,但也希望自己的私处受到保护,尤其是私处有不愿告人的小秘密时。所以,父母要体会孩子的心情,不要再将孩子的生理缺陷当作笑料展示出来。

第二,不要总提孩子不愿提起的从前。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堪”的过去,或者犯过一些低级的错误。这些“过去”或错误也许是令他们自己想起来都很尴尬、很害羞的,因此他们希望这些被大家永远忘记,不要有人再提起。如果父母一直将这些挂在嘴边,孩子一定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扒开了、在被别人笑话。

萌萌已经长成一个11岁的大姑娘了。别看她现在很苗条,小时候可是一个十足的大胖墩。但是,哪个女孩喜欢被别人说自己胖呢?即使是说从前,萌萌听着也很不顺耳。所以,每当别人提起自己小时候时,她总是格外敏感。

可是萌萌的爸爸偏偏不懂女儿的心思,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客人夸赞萌萌长得漂亮的时候,爸爸就会笑着补充两句:“别看她现在漂亮,小时候是个胖妞儿,那脸蛋胖的,还有那游泳圈一样的大腿,啧啧……”萌萌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生气地转身回自己房间去,不再理爸爸。

如果孩子不希望这些过去再被提起,父母就应该配合孩子,忘掉它,而不能总是揭孩子的“短”,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赤裸裸地被别人审视、任别人笑话。

第三,不要随便进入孩子的私人空间。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希望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空间,父母这时已经不能再将他们看作小婴儿了,也不能为了探寻他们的秘密而私自进入他们的小世界。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侵犯他们的隐私的行为,会让他们产生反感。

娇娇有一个独立的小房间,里面有一个小抽屉,是她的“隐私地带”,她不准任何人碰这个抽屉。虽然她多次向家里人申明,但妈妈总是笑一笑,就当作没听见——她不理解,一个6岁的小女孩有什么隐私不能被别人看见。有一次,妈妈要给娇娇收拾屋子,想也没想就打开了这个抽屉,见里面就是一些贴纸、绘画,也没什么特别的,于是简单整理了一下就关上了。谁知娇娇回来之后,看出自己的抽屉被动了,顿时大发雷霆。妈妈非常纳闷:有什么呢?我也没有看到什么不能见人的东西,娇娇为什么这么生气?

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并不代表他们一定要藏一些“不可见人”的东西,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有相对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地方。因此,如果孩子指明了自己的某些地方不允许别人看,那么父母就不要不当回事,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当然,也不要去追究里面放了些什么。孩子稍大一些时,父母甚至不能再随意进入他们的房间,而是要在进去之前得到他们的允许。这样,孩子才能充分感觉到自己的隐私是被尊重的。

父母小贴士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必须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感觉到踏实。比如一个爱人,一定的财富,几个至亲的人,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有一定的独立空间。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同样成立。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这样他们才能有安全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8.“南风法则”,惩罚他不如宽容他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它吹得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身上暖洋洋的,因此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法则”,也叫作“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行为规范少犯错误、成龙成凤、服从自己。但实际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很多错误,并且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当然也很难在儿童时期就显现出“人中龙凤”的特质。这就使得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产生诸多不满,甚至大动肝火,要用强力来压制孩子,使他服从自己。于是,很多父母在教育中都习惯性地扮演了“北风”的角色。殊不知,父母这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有时不但起不到纠正孩子行为的正面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远离父母,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孤僻、自闭等。

一位教育家曾说:“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先避开错误本身,把孩子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带他们走向温暖的阳光地带,打开他们的心锁。”也就是说,父母在犯错的孩子面前,应该先以“南风”的姿态出现,先“吹”掉孩子的逆反心,再纠正他的错误习惯。如果父母总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那么孩子难免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继续不断地犯错。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孩子的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泽泽上小学五年级了,经过跟妈妈商量之后,他开始自己走路去上学。可是不久,老师就找到了妈妈,说泽泽最近总是迟到。妈妈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在临睡觉的时候,对泽泽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是迟到?”泽泽说:“我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妈妈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日出。当她看到日出的景象时,对泽泽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后,看到书桌上有一块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日出很美,但它一天只有那么一会儿能被我们欣赏,说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这之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清朝著名学者颜元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犯了错误,用表扬的方式让他明白,要远远好过以批评的方式让他丢面子、伤自尊,进而产生逆反情绪,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若要将自己对孩子的关怀和激励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用温暖的方式给孩子以教导,应该尽力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父母想要经常做“南风”,夸奖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有哪些值得表扬的优点,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显得真诚而不虚假。如果总是编造一些所谓的“优点”来表扬孩子,那么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带来副作用,让孩子因为父母的虚伪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晴晴和小紫周末的时候一起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手工布袋,晴晴的妈妈边做家务,边负责照看她们。两个小丫头做好之后,都争着把自己的作品给妈妈看。妈妈忙碌之余简单扫了两眼,说道:“嗯,小紫画的花很漂亮,晴晴布袋的颜色不错。都值得表扬。”两个孩子很高兴,到一边讨论妈妈的评语去了。

第二天,晴晴放学回来,很生气地把自己的布袋扔在沙发上:“妈妈,你骗人!我的布袋颜色根本就不漂亮!老师表扬了好多同学,却没有表扬我的!”说完气鼓鼓地坐在沙发上。妈妈拿起布袋仔细看了一下,可不,灰不溜秋的,一点也不鲜艳。自己昨天怎么会随便乱说呢?这下,她不知道怎么跟晴晴解释了。

孩子通常都是很认真的,尤其是会牢记父母对自己的表扬,这是令他们十分自豪的事情。得知自己的得意之处竟然是假的,孩子当然会分外生气。所以,父母不能“莫须有”地乱表扬,而要有真凭实据,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进行赞美。

第二,即使孩子犯了错,真的应该接受批评,也要尽量变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诉他:“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又如,孩子画了一张看上去非常粗糙的画,但他自己却很得意,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得到你的夸奖。这时,如果你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之类的话,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但是,如果你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一看,猜猜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处,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并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这时多半会很高兴,并且会很愿意按照你的建议进行修改。

第三,杜绝呵斥和行为暴力。如果孩子的行为真的很令人气愤,或者孩子非常无礼地顶撞了你,使你很想大骂他一番,或者动手教训他一下。这时,千万不要动手,先试着做几次深呼吸,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因为在愤怒时做的决定,最后往往会令我们后悔。平静之后,你会想到暴力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继而再考虑用一种平和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

父母小贴士

“人性化”是这个时代的一大趋势,人性化的公司受员工的喜爱,人性化的商品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样,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需要“人性化”的父母。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斥骂和拳头下长大,他们渴望父母与他们讲道理、渴望父母的温柔,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