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23

第23章 踢开心灵绊脚石,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3)

优柔寡断产生的土壤是什么呢?其实还是源于没有自信。而没有自信,则很大程度上由于有认知障碍。心理学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试想,如果我们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很确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决定,那又怎么会不自信呢?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做事才会犹豫不决,选来选去不知道走哪条路。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克服优柔寡断的第一步,就是让他有足够宽的知识面,传授给他足够多的生活经验。当然,也不能少了对孩子的肯定,肯定一个人,是让他自信的重要条件。

第二个需要努力的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或者说变得勇敢起来。容易优柔寡断的人多缺乏很强的独立性,他们遇事总喜欢依赖别人,让别人帮自己拿主意。所以,当遇到需要自己拿主意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强、自主意识以及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人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勇敢和坚忍的性格。英国的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大自然,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让其变得自信,面对事情时能够果敢坚毅。平时在生活中,英国的父母也很少帮孩子决定什么事情,凡是觉得孩子能够做主的,都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决定。他们认为,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到孩子的决策之中,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判断,让他们变得摇摆不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优柔寡断的性格。

避免孩子性格软弱、寡断的第三点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选择。如果总是对孩子的做法表示不认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进而在下一次做判断的时候变得难以抉择。

即使孩子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一时难以抉择,父母也尽量不要代为决定。这时,与其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不如使用启发式的话语来让孩子自己明白应该怎样做。比如,很多父母喜欢用命令句式对孩子说:“按我说的做吧!”“你得去做……”父母这样的口气会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暗示,似乎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只有服从的份儿。这样,孩子在独自面对选择时又怎能痛快决定呢?与其总是命令孩子,不妨启发着说:“你是否应该再多思考一下呢?”“这件事情怎样做更好呢?”这样的话语,会引发孩子独立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事情。

另外,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优柔寡断”的苗头,遇到事情不敢独自决定,或者不能果断地决定,那么父母就要想办法“逼”孩子做决定。比如,没事的时候就跟孩子做游戏,当然是必须要让孩子思考、做决定的游戏。父母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猴子,不小心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里,你怎么做才能爬上来?如果你见到小朋友摔倒了,还流了血,你最先要做什么?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下,孩子是比较容易做出决定的。父母能多次和孩子进行这样的练习,当孩子面对真实事件的时候,果断决策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让孩子做事果断的关键,就是让他做自己的“主人”,敢于思考、敢于决定、敢于承担。这样的孩子,才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基础!

父母小贴士

很多父母都怕孩子遭遇犯错的“风险”,于是用自己的身躯来保护孩子,替他做决策。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风险——他可能因此变得优柔寡断,失去做判断的胆量和魄力。可见,父母宁可让孩子犯一些小错,也别剥夺了他的自主权,否则会贻害无穷。

6.让怕黑的孩子爱上夜晚

想象力丰富是孩子的特点,是值得父母保护的。但如果孩子的想象力用在了“黑暗”上,那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很多孩子害怕黑暗,就是因为会将黑暗和各种恐怖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想象黑暗中有巫师、有鬼,想象衣橱里有怪物,想象空荡黑暗的房间中会出现大灰狼……对于孩子这种关于黑暗的种种“负面想象”,父母必须尽快想办法帮他避免。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说,怕黑在某个年龄层次上是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由于他们年纪还小,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不懂得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尚处于一种本能的反应、理解阶段,理所当然会“胡思乱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般都可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小时候害怕的事物。

不过,将孩子克服黑暗恐惧这一心理难题完全交给时间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造成孩子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孩子对黑暗过度恐惧,而这种恐惧心理又得不到缓解的话,将有可能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阴影。

比如,有些孩子的恐惧心理来源于父母的恐吓:“你不乖乖吃饭,就会有妖怪过来抓你了!”或者:“你再不好好睡觉,晚上就会有大灰狼来吃你!”这些话语,都会让孩子产生怕黑的情绪。基于这一点,父母要把好自己的“嘴”关,不要随便说类似的话来吓唬孩子。在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中,要多灌输一些正面的思想。另外,如果孩子跟着祖辈的时间比较多,父母也要叮嘱老人,不要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而要多讲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的童话故事。

再如,有的孩子怕黑,是因为有过独处的经历。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长大了,应该独自睡一个房间,就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强行让他一个人睡。还有些父母,为了惩罚犯错的孩子,而将他们独自关在黑暗的房间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独自处于黑暗之中本来就会缺乏安全感,再加上父母的强制和指责,更容易产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情绪。

另外,一些媒体的影响,比如很多电视节目和书籍,都会将鬼怪和黑暗联系起来,这也会导致孩子对黑暗的恐惧。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将来的个性发展。父母该怎样来消除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呢?

首先,切忌用恐吓的方式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一些用妖魔鬼怪、凶狠的动物等来吓唬孩子的方式都要杜绝,以免孩子在黑暗中独处的时候联想到这些事物,引发恐惧情绪。同时,孩子犯了错,也不要用“关禁闭”的方式来处罚他,尤其不要关在黑暗的地方,孩子的心理一旦形成阴影,是很难消除的。

其次,父母无论是希望孩子独立,还是希望他变得勇敢,都不要采取强制的方式命令他独自待在黑暗中。沟通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名词叫“换位思考”,放在这里,就是说父母必须要先了解孩子在黑暗中害怕的是什么,才能顺利地帮孩子解决怕黑的问题。

有一位母亲,希望自己5岁的孩子能够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里,于是给他收拾好了儿童房,让他搬了过去。但儿子一点儿都不愿意,晚上还是经常抱着枕头到妈妈的床上去睡。

妈妈觉得孩子可能不喜欢这个房间,就在儿童房中摆了很多他喜欢的玩具、贴了很多动画片的海报。可儿子还是拒绝睡在这个房间里。妈妈生气了,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便将他强行关在了屋里。孩子一开始还请求妈妈让自己出去,但渐渐就没了动静。妈妈通过门的缝隙往里看,想知道儿子在干什么,但吓了一跳——原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只有黑黑的墙壁、黑的令人心惊的床底。别说是孩子了,就是大人整晚看着这些也会很害怕。妈妈立刻打开房门,将孩子抱了出来。

可见,不了解孩子心中所想,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可能只会让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父母了解到孩子在黑暗中真正害怕的事物之后,要尽量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恐惧,这样才能真正解开他的心结。之后再用讲道理的方式消除孩子的恐惧。与此同时,父母要在情感上多关注孩子,多一些搂抱爱抚,给孩子以足够的安全感。

此外,在黑暗中和孩子做游戏,也是一个不错的消除恐惧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从心理上放松紧张情绪,从而不再对黑暗那么害怕。

莹莹上幼儿园大班了,原本都是和妈妈一起睡的,但这几天回到家里,她总是说幼儿园里的谁谁都自己睡一个屋了,所以她也想有一个自己的专属空间。妈妈很高兴,立刻为她收拾好了小房间。但第一天晚上,莹莹的“独立”就宣告失败了。她爬到妈妈的被窝里,嘴里喊着“我怕黑”,就在妈妈的臂弯里睡着了。可妈妈这下睡不着了,心里一直想着怎么才能让孩子越过怕黑这一障碍。

第二天晚上,吃过晚饭,妈妈对莹莹说:“我们来玩捉迷藏怎么样?”莹莹立刻拍手叫好。妈妈又说:“为了让你不容易找到我,我要把灯关了。”说完,就把莹莹卧室里的灯关掉了。外面大厦的灯光透进来,还勉强能看清屋子内的摆设。两个人玩得不亦乐乎,直到累坏了,莹莹才和妈妈倒在了小床上休息。喘了一会儿气之后,妈妈对莹莹说:“宝贝,你看,外面的灯光多漂亮。还有,你看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真好看……要不是关了灯,我们还看不到呢。还有,关了灯之后,虽然有点黑,但还有你的小桌子、小椅子、小柜子陪着你,你还怕什么呢?”莹莹点了点头,好像也很赞同妈妈的话。

这天晚上,妈妈不是直接去自己的房间睡觉,而是在莹莹身边,给她讲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直到莹莹有了睡意,才亲了莹莹一下,离开了。晚上,妈妈由于惦记莹莹醒了两次,但每次偷偷打开莹莹的房门,她都睡得很安稳。

消除害怕的方法,就是将可怕的事物与快乐联系起来。孩子看到了黑暗中好玩的一面,知道了黑暗并不那么可怕,自然也就消除了恐惧心理。

父母小贴士

诗人顾城说:“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实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上同样很有道理。孩子既然怕黑,那么父母就着重培养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寻找快乐的能力。孩子有了这样的本领,当然就不会再惧怕黑暗了。

7.强化定律让孩子形成勤奋的好习惯

据美国《行列》周刊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查维斯夫妇的5个孩子先后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可能有人会想,这对夫妇一定很有背景,或者有大把的钱财,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进入哈佛。但实际上,父亲雷·查维斯只是一名技术讲解员,母亲萝丝曾经担任过法庭文书,现在是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他们只是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勤奋精神让他们接受一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