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
19201700000021

第21章 孩子营养不良、尿床怎么办——小儿其他常见病防治(1)

孩子吃得太精细,反而容易营养不良

我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孩子营养不良的案例,但绝大多数营养不良的孩子,都不是因为吃得太差而导致营养不良,反而是因为吃得太精细而导致的。患儿菲菲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吃得太精细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案例。

菲菲已经1岁4个月了,但身高比同龄的孩子矮一大截,人也很瘦,于是,菲菲的爷爷、奶奶带着她来到了我们医院儿科就诊。

一进诊室,老两口就急急忙忙地把孩子推到我面前,说:“医生,快给我们看看吧,孩子怎么老不长呢,比别的小孩矮好大一截!”

我给菲菲量了量身高和体重,发现孩子身高只有72cm,体重也只有7kg,远远低于标准。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平均身高是78.6cm,平均体重是9.8kg。

我问老两口:“孩子平时好好吃饭吗?你们都给孩子吃些什么呀?”

“我们什么都给她吃一点,但孩子不是太爱吃饭,每次吃饭我们都得追着她喂。我们担心孩子吃大块食物会恶心,自从孩子添加辅食之后就把饭打成糊状喂孩子的。”

“孩子都吃糊状食物?你们让孩子吃得太精细了,这就是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啊,怎么会?”菲菲的爷爷、奶奶显然被这个结论惊呆了。

在给孩子添加辅食时,大多数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把饭做得软一点,孩子还小,不能吃硬的。”其实,给孩子添加辅食不能过分精细,这样会使得孩子的咀嚼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甚至会影响其日后牙齿和颌面的正常发育。更重要的是,由于食物被研磨成了糊状,结构发生了改变,营养成分也会损失,就容易导致孩子营养不良。

婴幼儿营养不良是指摄食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能量缺乏,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增,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的病症,又称蛋白能量不足性营养不良,多见于3岁以下的幼儿。营养不良不仅会使孩子生长发育迟缓,而且还使孩子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严重的还可能直接影响智力发育。

要预防孩子营养不良,父母应当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科学喂养,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2008年发布的《中国孕妇乳母及0~6岁儿童膳食指南》指出,0~6个月婴儿的最佳营养来源是母乳,但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应适时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K,以预防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和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不能用纯母乳喂养时,易首选婴儿配方食品喂养。

在婴儿满6个月后,父母要开始给婴儿添加辅食,包括果汁、菜汁等液体食物,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以及软饭、烂面,切成小块的水果、蔬菜等固体食物。添加辅食必须循序渐进,基本顺序为:首先添加谷类食物(如婴儿营养米粉),其次添加蔬菜汁(蔬菜泥)和水果汁(水果泥)、动物性食物(如蛋羹、鱼、禽、畜肉泥/松等)。添加动物性食物也要讲究顺序:蛋黄泥、鱼泥(剔净骨和刺)、全蛋(如蒸蛋羹)、肉末。

到了婴儿9个月大的时候,就要进食颗粒状的食物,到了一岁多就需要吃块状食物,慢慢向成人过渡。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进食时间要控制在半个小时内,因为进食时间长了会给肠胃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影响消化,导致营养不良。

家有“尿床郎”——妈妈莫忽视

曾经看到有妈妈在网上发帖求助:“我家孩子都2岁半了,有时候连着好几天都尿床。有时候好长时间都不尿床。外婆半夜给把尿,她还挺着身子不尿。现在天气一天一天变凉了,床又不容易干。求各位妈妈们给我支个好招吧。”

许多有着同样的经历的妈妈纷纷给这位妈妈支招。

“晚上一般让他起来尿两次,最好是孩子睡熟的时候给他把尿,不要弄醒他,不然以后睡觉容易不安稳,尿床还是难免的吧。最多给他下面多垫一个垫子。”

“白天让他多喝一点水,晚上尽量不让他喝水,睡觉之前问他尿不尿。”

“下面多铺个垫子预防一下,要不就用尿不湿。一般如果他晚上喝水、喝奶或是吃水果多了,我在夜里就会起来把尿;如果晚上没有喝水他可以一觉到天亮的。”

“我家孩子也是两岁半,刚开始断尿不湿时会尿床。最后晚上我心里总想着这事,孩子一有动静我立马起来,弄她尿尿,第一天是不乐意,会吵,三次过后就习惯了,不吵了。后来晚上想尿了,会叫我起来给她弄。晚上少喝水,睡前不要玩得太兴奋了。时间久了,好习惯就养成了。”

“我家孩子2岁7个月,也是天天都要尿床,一晚上要把2次,可以像我一样,买一个超大隔尿垫,很实用,最好是准备2个(一个超大,一个稍小点),这样床垫、棉絮、床单都可以随时干爽。”

……

这样的帖子网上有很多,可见孩子尿床是困扰妈妈们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有许多妈妈向我咨询关于尿床的问题——小孩尿床究竟是不是病?

尿床,是遗尿症的通俗叫法,是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的现象。不是所有孩子的尿床都是遗尿症的表现,因为3岁以前的孩子尿床大多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尿床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改善。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对膀胱充盈的觉醒反应是一个随着年龄渐渐发育成熟的生理过程,一般来说,此过程的发育在幼儿2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至少近5岁时接近完善。当此生理过程建立并发育成熟后,膀胱充盈刺激可引起脑电波的改变,使深睡眠状态转入浅睡眠状态,不断的刺激终致觉醒。因此,正常儿童即使在睡眠中也不会发生尿床。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孩子到了1岁半的时候,白天就不太会尿裤子了,到了2岁半的时候,晚上就不太会尿床了。如果一个孩子到了5岁,白天要尿裤子,晚上还要尿床,就是遗尿症了。

引起遗尿症的原因主要有4个:

第一个原因是遗传,就是说如果父母双方小时候都有遗尿症,其子女遗尿的发生率高达77%。如果父母中任何一人小时候有遗尿症,其子女遗尿的发生率也有44%。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膀胱容量小。大多数遗尿症的患儿在做膀胱B型超声检查时,都会发现其膀胱容量平均要比正常儿童的膀胱容量小50%。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睡眠过深。遗尿的孩子大多数晚上都睡得很深,叫也叫不醒。即使把他叫醒以后,他的意识也不会很清醒,甚至尿了床也不知道。

第四个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排尿习惯训练不当。许多父母怕麻烦,就给孩子长期使用纸尿裤,以至于不能使孩子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还有的父母训练孩子排尿方法不对,比如有些父母会在晚上把孩子唤醒以后,让孩子自己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这样孩子就不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构成条件反射。

孩子半岁前长太胖,易得肥胖症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胖乎乎、肉嘟嘟的孩子是健康可爱的象征。但在我们这些医生的眼,胖乎乎、肉嘟嘟的孩子也可能是肥胖症的前兆。

《洛杉矶时报》曾发表过一篇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医学研究报告,报告称,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体重突然增加,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在3岁大时就成为肥胖症患者。

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们对波士顿地区559名新生婴儿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婴儿的突然长胖,与后来出现肥胖症存在密切联系;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和在母体中的发育情况反而对后来的肥胖影响不大,甚至是出生时稍重一点的孩子会更健康。

我把这则新闻在我的微信里一转发,许多朋友就纷纷给我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询问的都是“孩子太胖该怎么办?需要控制吃奶量吗?”说真的,打电话给我的人数之多,真是让我大吃一惊,作为医生,我当然知道现在肥胖儿不少,但我真没想到我有这么多朋友的孩子步入了肥胖儿行列。

当孩子皮下及他处脂肪积聚过多,且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的20%,就是患上了肥胖症。当孩子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导致孩子肥胖症有两大因素。一个因素是家族成员有肥胖史。有研究证实,父母双方都肥胖者,子女有70%的可能成长为肥胖儿,父母双方有一方肥胖者,子女也有40%的可能出现肥胖症状。另一个因素就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了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肥胖,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该方法是测评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身高标准体重法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肥胖度=(实测体重-相应身高的标准体重)/相应身高的标准体重×100%。超过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及其以上为重度肥胖。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阶段的孩子体重的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

孩子在6个月以内:体重=出生体重+月龄×600g

孩子在7~12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500g

孩子在2~7岁:体重=年龄×2+8000g

体重增长指标基本规律是:正常足月的孩子出生时体重为3000~4000g左右,最初3个月,孩子体重增长较快,每周体重增长180~200g;到4~6个月时,孩子体重的增速开始下降,每周增长150~180g;到6~9个月时,孩子的体重每周增长90~120g;到9~12个月时,孩子的体重每周只增长60~90g;到1~2岁,孩子的体重平均一年增长2500~3000g,2岁以后,孩子的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000g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孩子在3~4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当发现孩子的体重超出标准体重太多后,父母必须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饮食。那么,该如何控制呢?

1.父母找营养医生测算出孩子当前实际体重所需的能量和孩子按身高所检得的相应体重所需能量,将两者的能量差额作为调控肥胖的目标。一般来说,先减去差额能量的1/3~1/2,每7~10天递减一次,直到减至该儿童现有身高参考标准体重的所需总能量。

2.如果孩子是配方奶喂养,那最好选择不含香精/香料、蔗糖、麦芽糊精的配方奶粉。

3.给孩子多吃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萝卜、笋等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

4.孩子进食要定时定量,严格控制孩子食用零食及休闲小食品,对各种饮料也要限定在每日250~350mL。

5.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提高平衡膳食的实效,能够取得促进生长发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有效地组织大脑中枢神经和全身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协作和功能联系,增进了儿童整体性健康。

6.定期到妇幼保健部门检测体重。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妈妈该怎么做

每年一到4~7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也就来了,这让许多父母万分紧张,生怕孩子染上这个“可怕的疾病”。其实手足口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观察治疗,一般都能痊愈的。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就是手、足、口腔方面的疾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典型症状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孩子被感染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后,不会立即显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而是会有一个2~6天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症状主要是:低烧、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精神萎靡。潜伏期后,典型症状才会开始出现:孩子开始觉得咽喉疼痛或口腔干燥,然后在口腔黏膜面出现红斑,逐渐变为1~3mm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或者到24小时,这些水泡就会变成溃疡,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而当孩子口腔出现溃疡后的1~2天,孩子的手上或者脚上也会出现皮疹,皮疹一开始多为斑丘疹,随后转为疱疹,但皮疹不痒。有的患儿也会只表现为口腔溃疡或皮疹,不发热。

大多数患儿的手足口病症状都比较轻,大约7天可自愈,无须采取特殊治疗。但也有极个别的患儿在患手足口病后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不过,只要能够及早发现,尽早治疗,一般都能痊愈。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否出现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状,只要孩子感染了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后,就成为病毒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只要其他孩子接触到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都可能感染上手足口病。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3种。

1.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2.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时,被患儿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3.接触到患儿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也可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