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窗幽记
19200900000013

第13章 卷四灵(2)

4.20读史要耐讹①字,正如登山耐仄②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③,此方得力④。

【注释】

①讹:错误。②仄路:隘路。③恶酒:劣酒。④得力:进入(史书)佳境。

【译文】

读史书时要忍受一些错误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间的隘路;踏雪要忍耐得了危桥;闲暇生活中要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了劣酒一样,如此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史书的天地中。

【评点】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其瑕疵的另一部分。以史书而论,若不能忍受断简残篇和错字现象,就很难从其中得到乐趣。

4.21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荣驰念,和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译文】

纵情于声色,怎比得上在洁净的书桌和明亮的窗前,陶醉于宁静中的快乐;为荣华富贵而绞尽脑汁,哪里比得上登临名山,欣赏胜景来得真实呢?

【评点】

声色刺激所带来的快乐,往往短暂而易于消逝,而且还要付出很多代价。当我们静静地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常能感到一种宁静平和的快乐。这时天地即在我心,会让我们内心充满着喜悦。这个时候,与其纵情声色,何不让自己坐在净几明窗前静一静呢?

4.22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①是笙歌②,春花是粉黛③。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注释】

①春鸟:春天的鸟鸣。②笙歌:动听的乐曲。③粉黛:装饰。

【译文】

若能随时行乐,立刻可以获得快乐。身体没病,心中也没有任何牵挂,春天的鸟啼是动听的乐曲,春天的花朵便是天地间美丽的妆饰。能得到一刻空闲,便享受一刻的快乐。又为何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感官刺激,以为才算是快乐呢?

【评点】

人的苦恼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上的苦恼,一种是心中的苦恼。但是,对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任何苦恼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因为快乐有很多种,而真正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刻意寻找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感官所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与其刻意去寻求这短暂的快意,为什么不用心去享受内心深处的真正快乐呢?

4.23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①;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②。

【注释】

①衾枕:被子枕头。②蜉蝣:一种极小的生物,生命很短暂,只有数小时。

【译文】

兴致来的时候,醉后倒卧在落花前,用天空做被子,把大地当作枕头;放下心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将一切忘怀。会发现,古今的一切纷扰,看来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暂。

【评点】

人生如蜉蝣小虫一般短暂,古今的种种纷争,怎能抵得住时间的洪流?还不如做一个胸怀宽阔的人,让内心自由自在地驰骋,将天地万物置于空灵之中,这该是多么惬意、多么无拘无束的心境啊。

4.24烦恼之场,何种不有,以法眼①照②之,奚啻③蝎蹈④空花。

【注释】

①法眼:佛家认为的五眼之一。②照:观察。③奚啻:亦作奚翅。④蹈:攀附。

【译文】

人世间是一个很让人烦恼的场所,任何烦恼都会有。不过,若用佛眼来观察,只不过如同蝎子攀附在虚幻的花上罢了!

【评点】

如果能将内心保持干净,那么一切烦恼的事情就如同蝎子爬在虚幻的花上一般,能对这虚幻中的花朵有什么伤害呢?这也正是佛祖所说:有人才有烦恼,无心何来烦恼。

4.25如今休去①便休去,若觅了②时了无时。

【注释】

①休去:停止。②了:终止。

【译文】

只要现在想停下来,一切便能够停下来;如果想要等到事情都了结时才停下来,那么,永远没有了尽的时候。

【评点】

对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在关键时刻要果断做出决定。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欲望也总在不停地增长,期待客观事物随自己的主观意愿发生变化是很不现实的,所以对待任何事情,要用主动的态度,而不是被动等待。

4.26上高山,入深林,穷①回溪②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拂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藉③以卧,意亦甚适,梦亦同趣。

【注释】

①穷:走尽。②回溪:曲折的小溪。③藉:身体。

【译文】

登上高山,进入深密的树林,走到满是怪石的曲折小溪和幽深山泉的尽头。不管有多远,我们也要走到。到了目的地,就坐在青青的草地上,倒出壶中的酒,尽情地畅饮;喝醉以后,就互相枕着对方的身体睡觉。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欢畅呀!就连做梦的情趣都是一样的呢!

【评点】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能抛却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去读它,它会带给你无穷无尽的乐趣。在这本无字的书中,观看幽谷清泉,奇石怪草,醉卧草地,赋诗山间。如果这时再有三两好友相伴,并且心意相通,那种喜悦的心情估计在梦中都会笑出来啊。

4.27业净①六根②成慧眼③,身无一物到茅庵。

【注释】

①业净:罪业清静。②六根:又作六情。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六者为罪孽之源。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③慧眼:佛家所说的五眼之一,能看到过去和未来。即“慧眼无限量,甘露灭名称”“慧眼见真,能度彼度”。

【译文】

只要六根的罪业清静,人就会有观照世间万物的慧眼。身上若没有任何事物的拖累,便如同住在茅庵中修行一般。

【评点】

佛家说每一个人在过去都有无数世的生命,每一世的生命都造了各种不同的业。当我们为凡夫迷惘时,如同生活在梦中,梦中做了很多事,有罪业,有恐怖的事。而当我们内心清净时,细想一下,会发现梦中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所想,皆是幻心所生,均为虚妄。所谓善恶烦恼菩提,全是虚幻,无非是梦中的六根。只要罪孽清静,六根便成慧眼。

4.28茅帘外,忽闻犬吠鸡鸣,恍①似云中世界。竹窗下,惟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②。

【注释】

①恍:仿佛。②静里乾坤:静中的天地之大。

【译文】

茅屋外面,忽然听到几声狗吠鸡鸣,让人感觉好像生活在远离尘世的云中世界。窗外只有蝉鸣鹊唱,似乎让人明白安静中的天地如此之大。

【评点】

一个人眼中见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完全在于内心。智者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就是这种境界。

4.29山泽①未必有异士,异士②未必在山泽。

【注释】

①泽:河流。②异士:超凡奇特的人。

【译文】

在山林中、河流边居住的不一定都是超凡奇特的人,而超凡奇特的人也不一定都住在山林中河流边。

【评点】

山林河边环境优雅,可以让人的心境变得宁静平和,能更加清楚澄澈地关照生命。因此,一个喜欢反省生命、思考人生的人,在宁静的山林河边更容易体会出智慧的力量。所以,很多智者大儒都喜欢隐居在山林之中,就是这个原因。

4.30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

【译文】

天下值得人们去爱的人,常常都特别令人同情。而那些使人厌恶的人,又常常让人觉得十分可惜。

【评点】

有些人很可爱,他们知道人天性中有哪些好的品质需要保留,并竭力维护这些品质。即使自己受到伤害,也不愿意失去这些美好的德行。由于他们不愿同流合污去追逐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即使他们的境况很窘迫,他们也心甘情愿,因为这样会让他们的心灵充实和愉悦。

4.31事有急之不白①者,宽②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③其忿④。人有操⑤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⑥,毋操切以益⑦其顽。

【注释】

①白:清楚,明白。②宽:缓和。③速:更加。④忿:愤怒。⑤操:固执。⑥化:改正。⑦益:促使。

【译文】

有些事情在气氛紧张心情急躁时不能分辨清楚,不妨先缓缓,事情也许自然就会澄清了。不要太急于辩解而造成更大愤怒。有的人,愈劝他,愈是不听,这时,不如放纵他,他也许会自然明白并逐渐改正过来;不要太急切强迫他遵从,否则会使他更为顽固。

【评点】

凡事都要求个处理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产生误会,可是,有时误会并非解释就能说明白,不用着急。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过些日子,事情自然会真相大白。要平心静气面对事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要胸怀坦荡,这样怎么能惧怕别人误解呢?

4.32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①,则自知足。

【注释】

①较量:比较。

【译文】

只要和境况没有自己好的人比较一下,自然就会知足了。

【评点】

人们总是有难以满足的愿望,也引发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的,人要想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可是,大多数人不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偏偏喜欢拿自己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越比较心理越不平衡。所以,很少有人能知足常乐。

4.33俭为贤德,不可着意求贤;贫是美称,只在难居①其美。

【注释】

①居:安于。

【译文】

节俭是种贤良美好的品德,可是也不要刻意去追求这种声名;安于贫穷往往为人所赞美,只不过能安于贫穷的人很少。

【评点】

对于任何事情来说,过犹不及。奢侈固然不对,但是如果过于节俭而至吝啬也不好。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若只为了名声,就失去节俭的本意了。俭是一种经济的观念,和吝啬不同,有的人奉行节俭,遇到他人有困难时,却能慷慨解囊,这便是节俭而不吝啬。现代社会节俭的人很少,可吝啬的人却很多!

4.34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①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注释】

①澄潭:清澈的潭水。

【译文】

倾听寂静的深夜里传来悠扬的钟声,从而唤醒了生命中的种种迷惘;静观清澈潭水中的月影,好像窥见了超越肉身的真实自己。

【评点】

从漫无边际,无始无终的宇宙时空来看,生命是极短的一瞬间。当深夜万籁俱寂时,倾听悠扬的钟声,会使人顿悟到生命中无论多大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当做一场梦。当看到明月将自己的身影投映在清澈的潭水中时,才能感到身外之我的存在,而那个我才是真的我。

4.35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①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注释】

①参破:看破。

【译文】

若能看透生与死的界限,则活着是如此,死了也是如此;看破了名利争逐的虚妄,就会觉得,得到了也好,失去了也罢,都是无所谓的事。

【评点】

看透生与死的界限,就是超越了生与死,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此时无生死可言,便是打通生死关节了。人对名与利的追逐使人生多出了许多痛苦。人能超越生死,乃是参破了生死的虚妄,而对名利的超越,也是看破了名利的虚妄。得到名利时,不用十分欢喜;失去名利时,不用痛苦万分。

4.36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手①,不必说唐,说宋。

【注释】

①作手:能够写诗,即诗人。

【译文】

写诗的人如果能将眼前所看到的所有景致,以及胸中所生的意趣,一笔表达出来,才可以称得上能作诗了,也不必引经据典,说唐道宋了。

【评点】

眼前的光景是客观的世界,胸中的情趣是主观的情意,将主观情意与客观意象融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表现出来的文字就是诗。若能将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念,一笔写出,淋漓尽致,就是个作诗好手,否则纵使引经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诗来。

4.37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①。

【注释】

①炎凉:人情冷暖。

【译文】

在隐居的生活中,没有荣华或耻辱。在追求道义的路上,也无法感受到人情的冷暖。

【评点】

生活在鸟语花香山林中的人,以草木为伴,早已经摆脱了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也远离了功名利禄的争夺,就不再为尘世中的纷纷扰扰而劳心费神了。在追求道义的路上,不过问人情世态的冷暖,这是因为对道义执著的、义无反顾的追求,使他无暇顾及世态人情的冷暖炎凉。

4.38皮囊①速坏,神识②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③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于经书。

【注释】

①皮囊:佛家指人的身体。②神识:佛家指第八识“能藏识”,它能将我们的身、口、意保存,使我们不停地在六道轮回中,承受种种善恶报应。③佛性:指人的觉悟之性。

【译文】

我们的身体会坏得很快,但是,神识却能永远存在。宰杀动物来供养自己的身体,罪业最终都将归纳到神识中,使我们将来受到报应。人的觉悟本性无边无际,而经书中的文字却是有限的,穷究万卷的经书来求佛性,一旦得到了,才发现经书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本身。

【评点】

在佛看来人们投胎以后所形成的思想,对事物的认识引起的苦乐的感受和自我的意识,以及由此引起的爱欲和贪求都收纳在神识中,人们可以通过经书求取悟性,但得到的悟性却不是佛性本身。

4.39闻谤①而怒者,谗②之隙③;见誉而喜者,佞④佞之媒⑤。

【注释】

①谤:毁谤。②谗:谗言。③隙:可乘之机。④佞:谄媚。⑤媒:途经。

【译文】

听到毁谤的言语就会发怒的人,最容易接受谗言,因为这种性格最容易让进谗言的人有机可乘;听到赞美恭维的话就沾沾自喜的人,也最容易听进谄媚的话。

【评点】

大部分人都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如果赞美的是事实,那便是本当如此,没什么可喜的;假如所赞美的话超过事实,这就是虚假的话,就更不值得高兴了。因为虚假的言语而沾沾自喜,这样很糟糕。因为别人一旦知道你有此癖好,就来个“投其所好”,谄媚逢迎,骗得你团团转。因此,喜欢听虚假的话的人,是很少不受人愚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