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史
19200500000028

第28章 附录道家思想与道教(5)

上头所说只在道教对于修养之方法及宇宙人生底见解,现在当略述其对于神灵底信仰。这是使黄老道成为今日的道教底关键。原始的道德家并没有明白地说这世界有没有主宰它底神。天地在他们底心目中只是一副大机械,也可名之为“玄机”,作善作恶底果报乃是自然的机械性使它如此,并非由于大神底赏罚。汉初底道家还有些依照旧说底,如淮南子说:“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又说:“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人间训》)这还是《易·坤》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一语气。邹衍虽谈五德组始之运,却也没有说到天志。《鹖冠子·学问》所记底“九道”,似为秦朝前后底道士所必学,其存到今日底还可以找出“道德”、“阴阳”、“天官”、“神征”四道来。神征是讲天人感应底,这与道家底思想是很晚出,也不是固有的。

天人感应在先秦时代主张得最热烈的便是墨子。墨家思想在汉时为儒家所压制。当时能与儒家抗衡底便是黄老道,许多派别都在它底荫下得以保存,故墨者也就归附在里头。道教和墨教底关系在它底感应论。我们将《太上感应篇》来和《墨子》底《法仪》、《天志》、《明鬼》诸篇比较一下,就觉得其中相同的观念很多。》墨子·非攻》文里列举许多[131]祥,《天志》明告以“知天鬼之所福,而避天鬼之所憎,比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明鬼》说:“今吾为祭祀也,非直注之于污壑而弃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欢聚众,取亲乎乡里。”《感应篇》开首一句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这与《法仪》“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日杀不辜者,得不祥焉”是一样的意思。又祈福底事,亦为墨者所不禁,这在《天志篇》里说得很明白。祈禳本为宋国所重,墨子生于宋,故他底门徒多习祝史之事。道德家本不主祈禳,因为这是巫祝底事,不是学清静无为底人所当为。但自墨道参入后,祈禳几乎占领道家实行方面底全部!秦汉间底方士都能祈禳,《淮南》有土龙求雨之文,董子甚且以儒家实行这事。祈禳之法到后来越盛,依《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则汉桓帝时,学神仙底已教人用符法禳灾治病了。汉魏道教徒所知底神仙不过如《神仙传》所载九十二人,[132]著者把墨子也入仙班,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到五代时候,道士中还有会“墨子术”底,我们在史乘中找出底下一段话。

是时魏州妖人杨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术”。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银。庄宗颇神之,拜千郎为检校尚书郎,赐紫。其妻出入宫禁,承恩宪,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

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银,我们不知道,但从传说中,我们知道他底技术很好,能做木鸢和军用的器具。宋道书中还有《太上墨子枕中记》一卷,言慝形幻化之术,可见墨子也被道教徒当做神仙看待。

黄老道家既和墨家信[133]祥祈禳和感应说,于是后来底道教做出满天神灵来。道教今日所奉诸神,一方面是从古代的神话流衍下来,一方面是从阴阳五行底禳星礼斗发展出来。中国古人底崇拜对象说是天地,其实是以日为主,故《祭义》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为祭祀底主体。所以天子封禅每祭日,盟会诸侯时亦指日为誓。古时祭日应在东方,时间在春,因为东方是“震”地,为《说卦》所说万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礼,由来是很早的。古时致祭之地多在高处,《史记·封禅书》说:“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那时所祭底帝是“东君”、“东后”、“东皇”,即后来五行说流行时底“青帝”。自秦襄公为诸侯(周平王元年),始因雍州旧畤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时,国基已固,始僭礼祭青帝于密畤;灵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吴阳上畤、下畤以祭黄帝、炎帝:于是雍东四畤具备。

秦最先祀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于少皞,再溯源而祭太皞、轩辕、神农,初不过是本着旧时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谓严父配天之老例,本没有什么以木德王或以士德王等说,到齐宣威之世,五德终始为五行家所倡之后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说法。秦始皇因为五行家与神仙家底说法,也就采用了“阴阳主运五行相次”底理论。五行相次自然引起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从秦汉间拜星底礼仪得了许多帮助。汉人也是笃于祭祀求福底,桓宽在昭帝时亟论其过于注重,说:

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盖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宽;仁义求吉,故卜筮而希。今士俗宽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礼而笃于祭;嫚亲而贵势,至妄而信日,听驰言而幸得,出实物而享虚福。

古者君子夙夜孳孳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飡,小人不空食。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134]健舌,或以成业致富,故惮事之人,释本相学,是以街巷有巫,闾里有祝。(《盐铁论·散不足》)

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底原因。当时底巫祠很多,都是与五行有关系底。

汉高帝二年因秦未立畤祀黑帝,乃立北畤以凑足五帝底数目。刘氏,据《左传》所记世系出自高辛,并非高阳,依五行论,他是以火德王,应当祀炎帝,依祖先崇拜,应当祀帝[135],故知立北畤只为凑足五帝之数而已。我们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黄、赤、白、黑诸名加于古帝名上是出于五行论盛行之后。由祖先而附丽于方位,由方位而上同于五星,故汉代祭祀底对象几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祠,除河巫祠底祠,南山巫祠祠秦二世外,其余如蚩尤祠、梁巫祠、晋巫祠、秦巫祠、荆巫祠、九天巫祠乃至各郡国县所立之灵星祠都是以祭星为主底。武帝时方士又奏打太一,说:“天神贵者太一,佐曰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诚图》和《乐汁征图》,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极天枢,为众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说五帝为太一佐。

汉朝拜星与现在道教所奉诸神有关系。群星底人格实现,是汉人最普遍的信仰。《拾遗记》载刘向校书天禄阁,有黄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记》载董永取织女,[136]诸如此类,不能细述。张角作乱,亦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辞。苍天、黄天即九天巫祠所祠,实际也是祭星底。祭星礼斗为汉人一般的宗教,道教凑巧成立于这时候,因此用来号召百姓。现在所谓“玉皇上帝”、“文昌”。、“斗姆”、“司命”、“福德”等等,无一不是从那时候底拜星礼节留下来底。关于道教底神圣,名号无数,尤其是在佛教密宗传入后,道士们为要与佛争雄,随意造了许多难知难解的天尊与元君底名字。《诸师真诰》、《上清众经诸真圣秘》、《三洞赞颂灵章》等书满填了他们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读。

方士讲长生用药方和祈禳是开道士用符咒底先河,道教有今曰的组织也是在此。《后汉书》(一百一)《皇甫嵩传》载钜鹿张角奉事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畜养弟子,跪拜首过(忏悔)。他用符水咒说疗疾,因百姓底信服,乃遣弟子于四方传“善道”数十年。又《刘焉传》(《后汉奶一百五)载张陵之孙张鲁于顺帝时客于蜀,学道于鹤鸣山中,造作符书,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名“五斗米道”。此道传自张陵(第一代天师)。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遂自号“师君”。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领部众多者曰“埋头”,皆教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边,专悬米肉以给行旅,以为食者当量腹取足,过多,鬼就能使他生病。熹平中,妖贼大起,其中以汉中有张修持五斗米道,张角持太平道是最著。太平道师特九节仗为符祝,令病人叩首思过,因以符水给病人喝,若病好了就是信道,若是不好,便是不信底征验。张修则施静室使病人思过,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人都习,号“奸令”。又立“鬼吏”,使主为病人祈祷,书写病人名字,说服罪之意,使病家出米五斗为公用。这两派底道教才是现在道教底正祖。道教底天师世居江西龙虎山,传到六十三代张锡龄,于民国十六年,为政府驱逐,去天师号,天师底流传从此可算断绝了。

道教思想和道教底形成我们已在上头略知一二,我们从所知底看来,道教底成分,虽然非常地复杂,可是教中一切礼仪与思想都可以找出他们底来源。好像北京底磨刀匠,同一是种职业,而他们当中有摇惊闺叶底,有吹喇叭底,从他们底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从前为闺秀磨镜或绣剪底,后者是从前为军营磨军刀底,现在两样职都变一样了;道教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国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底晶体,一切都可以从其中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