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小儿头面耳目鼻病门
19184100000001

第1章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头疮

论曰:小儿头生小疮,浸淫疽痒,黄膏出,不生痂,连年不瘥者,名妒头疮。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内服漏芦汤,外宜敷飞乌膏散,及黄连胡粉水银膏散。

小儿直诀 【宋 钱乙】

解颅

解颅者,生下顖门不合也,长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晃白,肢体消瘦,皆肾虚也。

【注 按肾主髓,脑为髓之海,前证因父母精血不足,不能荣养,宜用地黄丸补之。有至七八岁或十四五岁,气血既盛而自合。若纵恣饮食色欲,戕贼真阴,亦不能尽其寿矣。此证若在乳下,当兼补其母,更以软帛紧束儿首,使其易合。亦有顖陷顖填,俱属禀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气亏损者,仍参后小便不通类主之。】

发迟

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胎弱也。

【注 前证即五迟之一证也。发者,肾之荣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养荣而然耳。】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甜疮

凡小儿甜疮久不愈者,俗呼为香疮是也,多在面部两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成膏子,临卧涂之,不过三五上则愈矣。小儿并母皆忌鸡、猪、鱼、兔、酒、酢、动风发热之物。如治甜指,亦同此法。

面上疮

凡小儿面上疮谓眉炼疮,耳上谓之辄耳,足上疮谓靴癣。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谬名也。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乃血热剧而致然也。或谓:《内经》曰大概,不可使热以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金非)针刺之出血,一次不愈,当复刺之;再刺不愈,则三刺必愈矣。《内经》曰:血实者决之。眉炼不可用药敷之。以其疮多痒,痒则爬矣;药入眼,则目必损矣。

白秃疮

夫小儿白秃疮者,俗呼为鸡粪秃者是也。可用甜瓜蔓龙头,不以多少,河水浸之一宿,以砂锅熬取极苦汁,滤去瓜蔓,以文武慢火熬成如稀饧状,盛于磁器中,可先剃头去尽疮痂,死血出尽,着河水洗净,却用熬下瓜蔓膏子一小盏,加半夏末二钱,生姜自然汁一两匙,狗胆一枚同调,不过三两上立可。大忌鸡、猪、鱼、兔、动风发热之物。

目疾

《内经》曰:热胜则肿。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眛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顖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然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

疮疤入眼

小儿疮疤入眼者,乃余热不散耳。止宜降心火,泻肝风,益肾水,则愈矣。

疳眼

夫小儿疳眼数日不开者,乃肝木风热之致然也。可调服凉膈散数服,眼开而愈。

平治会萃 【元 朱震亨】

解颅

解颅者,乃是母气虚,与热多耳。戴云:初生小儿头上骨未合而开者,宜以四君子汤、四物汤,有热加酒,芩、炒黄连、生甘草煎服;外以绢帛系紧,用白蔹末敷之。

头癞

小儿头癞,用红炭焠长流水,令热洗之。又服酒制通圣散,除大黄酒炒外,以胡荽子、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调敷。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解颅

顖门乃母气血充实,令儿顖门坚实而耐养;如母多病,气血虚弱,令儿顖门虚软而不实。又后顶顖乃父之精,元气充实,令儿后顶上坚硬而耐养;如父之元气不足,鴆酒多欲,令儿后顶虚孔不坚,亦不寿。如父母俱怯,生下儿女俱不寿。若如此其父母自亦不能保于天年。前顖又曰信门,道家为泥丸,后信名脑后顶门,头中心顶上又名百会穴。华佗看面部诀载甚详。顖与信同音。凡前后信及百会开而虚,名解颅。

发黄

发乃血之余。母之血气充实,则发黑而光润;如母之血虚,带漏败堕,月事不调,或鴆酒多淫,或母胎有息,令儿发黄焦槁,生疳热疮痍之患。

片玉心书 【明 万全】

解颅

肾主骨髓,脊者髓之路,脑者髓之海也。肝之脉与肾脉,内行于脊骨之中,上会于脑。故头破解颅脊疳之病,乃肝肾之风热,子传于母之病也。

解颅者有二:或生下之后,头缝四破,头皮光急,日渐长大,眼楞紧小,此髓热也。

又有生下五六个月后,顖门已合而复开者,此等小儿大数难养。肾肝风热之病,宜加味泻青丸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芦荟泻青丸加黄蘗、黄芩、黄连等分,碾末蜜丸服。

解颅八物,有热加连。以绵系束,香附、白蔹。

顖肿

乳食不常饥饱起,寒热积脾气上冲。致成顖肿随轻重,风热相交未易攻。治宜退热疏风证,泻青丸子显神功。

顖陷

泻泄久而气血虚,不能上冲元气亏。狗脊炙黄为细末,鸡卵白调服即愈。药用参苓白朮散,服之顖陷顿能除。

脑疳

脑疳者,小儿生后,生疮成饼,状如覆盘,此风热也。宜加味泻青丸加蔓荆子、白蒺藜炒。

发迟

发乃血之余,肾之苗也。小儿发久不生,虽生不黑而稀,此由肾气衰而血气不足之故也。地黄丸主之。

育婴家秘 【明 万全】

解颅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混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二八之数。若戒色欲,多不过四旬而亡。

解颅有二:初生后头骨渐开,此胎气怯弱,肾不足也。有合而复开者,自颅至印堂有破痕可开一分,又有头四破成缝者,此皆解颅。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矣。肾虚者,宜服地黄丸以补肾之不足,调元汤、十全大补汤,母子共服之,以补脾胃,使气血渐实,其颅自合矣。其髓热者,宜通圣散为丸服,去硝不用;外用封顖法,或用软帛紧束。有作巾遮护,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又有儿生后头渐大,头皮赤,眼光小,此脑疳也。乃受父母热毒之气,藏于肾中,上熏于脑,故头大渐红也。此难养,不出二八之数。其未周岁满头生疮结饼,作痒作痛,儿不能忍,日夜啼哭者,亦难养也。宜服前苦参丸,及松皮散敷之。

顖填顖陷

顖填顖陷诀云:热甚则肿,虚热则陷。

顖填者,顖门肿起骨高突也。经云:热甚则肿,由邪火炎上,使清明之气上升而不降。其证有二:以手摸之肿坚实者,此有寒邪在表,腠理闭,寒热不得出,所谓气上冲则坚劲者是也。宜升阳散火汤,此郁则发之也。如摸之其肿虚浮者,此积热在里,熏蒸于上,所谓气上冲则柔软者是也。宜酒制神芎丸,此高则抑之也。一发一下,中病即止。

头疮

头生胞疮者,勿因皮破成疮,脓水不干,头毛粘结,内生虱,痒则抓之,年久不愈,有成癞头。当先去其虱,用石菖蒲煎汤洗之,其虱尽死;待干,用水银、腻粉二味放碗中,以指研匀,入津调湿,指蘸药搽疮上四畔及发内。虱尽去,方用秋牛皮窑口上烟胶不拘多少,松香研末入轻粉少许、雄黄少许,熬热,热油调涂患处。头生软疖者,年久不愈,用紫金丹涂之,效。

发迟

头之有发,犹山之有草木也。发者血之余,发之多寡,由于血之盛衰也。坎为血卦,血者肾之液,发者肾之苗也,故其色黑也。儿发久不生,生不黑者,皆肾虚也。宜地黄丸主之。

大病后其发成穗,或稀少者,乃津液不足,疳劳之外候也,宜集圣散主之。

幼科发挥 【明 万全】

顖陷

顖陷者,谓顖门陷下成坑也。其证有二:经云,陷者下气虚也。大病之后,津液不足,真气下陷,成坑窟者,宜大补元气,调元汤加升麻主之。有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脾主肌肉,肉去皮薄,顖门露见,非陷也。宜服肥儿丸、参苓白朮散,补脾胃则能饮食,肌肉自平,顖不露矣。

枕陷

又百后枕陷者,《活幼心书》谓其证尤重于顖陷者,此大虚极,百无一活。殊不知此非病也,乃父母之过也。初生儿头骨未合,当用菉豆作枕枕之,常与移动,勿使只在一边,则头骨必正矣。此后枕骨陷下者,乃儿卧日久之所致也。若难养则头骨四破,高下成缝者,皆非寿子也。

颈软

头仰者颈软也。颈者头之茎也,一名天柱骨。颈软者,乃天柱骨不能任元而前后左右倾倒也,此恶病也。其证有二:小儿初生便颈软者,皆胎禀不足,肾气虚弱也。肾主骨,肝主筋,筋不束骨,其骨则折,母能令子虚也。此儿难养,纵长不及四旬。肾气虚矣,宜服地黄丸加当归、续断主之。有因大病之后,头骨不能起者,此血气虚弱也,宜十全大补汤炼蜜丸服。经云:头者,清明之府也。头仰斜敧,神将去矣。凡大病人有是证难治。

疳眼

此证多是饮食炙煿,甘辛积热,以致脾胃成疳上攻,眼目赤濇,乌珠有翳,久渐变白,宜速治疗;若不早除,多成痼疾。初服清热饮,次服五疳丸。

婴童百问 【明 鲁伯嗣】

解颅

仲阳谓解颅生下而顖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滉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证。杨氏曰:小儿年大,头缝开解而不合者,肾主髓,脑为髓海,肾气有亏,脑髓不足,所以头颅开而不能合也。人乏脑髓,如木无根,凡得此者,不远千日。其间亦有数岁,乃成废人。设有此证,不可束手待毙,宜与钱氏地黄丸;仍用南星微炮为末,米醋调敷于绯帛,烘热贴之,亦良法也。柏子仁散、三辛散等剂敷之,尤妙。

顖陷顖填

顖陷者,始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利,久则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顖陷如坑,不能平满。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之。顖填者,顖门肿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顖突而高,如物堆起,毛发短黄自汗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牢(革卬) 【音昂,履头也,肿硬如履头突起,】 热气上冲则柔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剂量轻重,兼与调气。小儿肝盛,风热反攻亦然。此证未易退差。或热证,用大连翘散以消之;有表热证,柴胡散主之;又有封顖散掩之。论曰:小儿胃气冲和,则脑髓充盛,顖顶渐合。若胃热熏蒸脏腑,则渴而引饮,因致泄利,令脏腑壅热,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所以顖陷也。《圣济经》用当归散、地黄丸。

目内证

目内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龙木论》以小儿斗睛候,皆因失误筑打,损着头面额角,兼倒仆,令儿肝受惊风,遂使两眼斗晴,宜服牛黄丸。口议血眼,宜服生熟地黄散,流行血气。热毒服小防风汤,风毒服小流气饮,积毒服小菊花膏主之。斑疮入眼,决明散、密蒙花散主之。又有犀角散、石楠散,通顶为妙。或吐泻后眼如上膜,或痘疹入眼,恨不能开,及诸证眼定无精光,难治。

耳病

耳者肾之候。小儿肾经气实,其热气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滞为脓为汁者也。亦有澡浴水入耳中,水湿停留,搏于血气,酝酿成热,亦令耳脓。久而不瘥,变而聋耳。龙骨散主之。又汤氏有五般聤耳候。聤耳者,常有黄脓出是也;脓耳者,常有红脓出是也;缠耳者,常有白脓出是也;底耳者,里面腥臭;囊耳者,里面虚鸣,时出清脓。然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风水入耳,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胭脂膏等治之,仍服化痰退热等剂即愈。

鼻病

凡牙儿三朝、五日、六晨、一腊,忽然鼻塞,吻乳不能,开口呼吸者,多是乳母安睡之时,鼻中出息,吹着儿顖;或以水浴洗,用水温冷,不避风邪,所以致儿鼻塞。宜与通关膏傅之,消风散服之。或有惊悸作热,薄荷散与服,生者亦佳。

又有鼻衄,是热搏于气而乘于血也。肺主一身之皮毛,口气开窍于鼻,蕴寒先客皮肤,搏于气而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而妄行,从鼻中出者,名鼻衄也。或未及发汗而鼻燥喘息,鼻气鸣即衄。治法皆依大方而分剂略轻耳。黄芩汤、犀角地黄汤主之,生地黄、茅根煎服,尤佳。

鼻衄者,黄芩汤主之。清肺饮子治(上匿下虫)鼻,凉膈。

保婴撮要 【明 薛铠】

解颅顖填顖陷

夫肾主骨,肾气实则脑髓充而顖早合,骨脉盛而齿早生;肾气怯则脑髓虚而顖不合。此由父母精血不足,宜地黄丸补之。若在乳下,当兼补其母,调补脾肾为善。亦因所禀肾气不足,及乳哺失宜,脾胃亏损所致,并用补中益气汤。亦有泻痢气血虚,脾胃不能上充者,亦用前法。若手足并冷,前汤加姜桂;未应,虚寒甚也,急加附子。缓则多致不救。

耳证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证精血不足,肝胆主外证风热有余。或聋聩或虚鸣者,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禀赋不足,宜用六味地黄丸。肝经风热,宜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用栀子清肝散;未应,佐以六味丸,间服九味芦荟丸。若因肾肝疳热,朝用六味丸,夕用芦荟丸。若因食积内热,用四味肥儿丸。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而致者,宜加味清胃散。脾经郁结而致者,加味归脾汤。肝经怒火而致者,宜加味逍遥散。皆令乳母服之,兼与其儿少许。不可专于治外,不惟闭塞耳窍,抑亦变生他证,延留日久,遂成终身之聩矣。慎之!

目内证

经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常主也。又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人属肾,上下胞属脾,两眦属心,而内眦又属膀胱。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心实热也,用导赤散;赤微者,心虚热也,用生犀角散。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用泻青丸;淡青者,肝虚也,用地黄丸。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用泻黄散;淡黄者,脾虚也,用异功散。目无精光,及白睛多黑晴少者,肝肾俱不足也,用地黄丸加鹿茸。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因禀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用冲和养胃汤。凡赤脉翳物从上而下者,属足太阳经,用东垣选奇汤;从下而上者,属足阳明经,用局方流气饮。盖翳膜者,风热内蕴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于外,邪气已定谓之水翳而沉于内,邪气既深,谓之陷翳。宜升发之,退翳之药佐之。若上眼皮下出黑白翳者,属太阳寒水;从外至内者,属少阳风热;从下至上绿色者,属足阳明及肺肾合病也。疳眼者,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亏,不能上升清气,故生白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遂至损目,用益气聪明汤、茯苓泻湿汤及四味肥儿丸。目闭不开者,因乳食失节,或过服寒凉之药,使阳气下陷,不能升举,故目不开,用柴胡复生汤。若胃气亏损,眼睫无力而不能开者,用补中益气汤。暴赤肿痛者,肝火炽盛也,用龙胆泻肝汤。多泪羞明者,肝心积热也,用生犀散。亦有肝肾虚热者,用地黄丸。风弦烂眼者,膈有积热也,用清胃散。时时作痒者,脓溃生虫也,用点药紫苏膏。眼睫连札者,肝经风热也,用柴胡清肝散。若生下目黄壮热,大小便秘结,乳食不思,面赤眼闭者,皆由在胎时感母热毒所致,儿服泻黄散,母服地黄丸。若乳母膏梁积热,致儿目黄者,令母服清胃散。若肢体面目爪甲皆黄,小便如屋尘色者,难治。又有痘疹后余毒未尽,上侵于目者,属肾肝虚也,用滋阴肾气丸。前证宜审治其母,兼调其儿。

鼻塞鼻衄

巢氏云:鼻乃肺之窍,皮毛腠理乃肺之主。此因风邪客于肺,而鼻塞不利者,宜用消风散,或用葱白七茎,入油腻粉少许,擂摊绢帛上,掌中护温,贴顖门。因惊仆气散,血无所羁而鼻衄者,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子。左脸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后用地黄丸;右脸赤,乃肺大肠实热也,用泻白散。鼻色赤乃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微赤乃脾经虚热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黄,用济生犀用地黄汤,后用杨氏地黄丸;淡白色用六君子汤。颏间色赤,用四物汤加山栀;赤甚用五麻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唇色白,用六君子汤;久不愈,用麦门冬饮子。若初病元气未亏,乳食如常,发热壮热,二便秘结,作渴饮水,卧不露睛者,悉属形病俱实,当治邪气。若病久元气已亏,食少发热,口干饮汤,呕吐泄泻,肢体畏寒,卧而露睛者,悉属形病俱虚,当补正气为要。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颅顖论

《颅顖经》曰:顖门未合,筋骨柔弱。顖门青筋,脉虚不荣。顖门常坑,滑泄便便。顖门突起,风疾不止。顖门久冷,吐利清清。顖门虚软,颠癎不免。顖门扁阙,暴泄易脱。顖门喎长,风作必亡。顖门连额,惊癎易得。顖门未完,怕热怯寒。顖门缓收,胎气不周。顖门动数,神昏气弱。顖门宽大,多疾受害。颅顖者,精神之门户也,关窍之囊钥也。上下相贯,百会相通。七窍应透,五脏所借。泥丸之宫,魂魄之穴。气实则合,气虚则开。良由长大,不可不合。医师见之,当知可否。用药消息之。顖门宽大,受病深重,恐药难疗,不可不慎也。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解颅

父精不足,则解颅,眼白多。

解颅者,人之无脑髓,如木无根。古人虽有良方,劳而无功也。亦不可束手待毙,宜依钱氏补肾,万一有可生之理。钱氏补肾地黄丸加鹿茸之类是也。

曾氏云:凡得此候,不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激,遂成废人。若气色清明,能饮食者,多服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旬日内颇见效者。次第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后如故,亦难疗矣。

田氏云:解颅治法,宜用生地散。

顖陷

曾氏云:顖陷者,虚之极也。胃气虚寒则顖陷,慢惊中有之。胃寒脾困吐泻者为虚极,急以金液丹、固真汤及诸救元等药治之,外则贴以乌附膏。

有后枕陷者,其证尤重。治法与顖陷药同。不效,亦为难疗。此大虚极,百无一活耳。

顖填

顖填之证,亦有因小儿胁下有积,咳且啼而气上逆,啼甚久其气未定,因而乳之者;肝气盛,风热上冲者,皆能令顖填,当一一审其因而治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气上逆者,和而降之;肝气盛者,泻青为主。热证里多大连翘汤,表多柴胡散,虚者以补中益气汤送下地黄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言不尽意。

曾氏云:世言顖肿皆以为热,殊不知有阴阳二证,切宜详辨。坚硬为阴,红软为阳,故《婴孩宝书》云:寒气上冲则牢(革卬),热气上冲则柔软。正此之谓。若阴证,以匀气散、理中汤主之;阳证用玉露饮、当归散、防风汤为治。

《石壁经》歌曰:积聚脾中热不通,致令面赤口唇红。胸高夜嗽多填胀,休使流传肺有风。喉里作声涎上壅,顖门肿起热来冲。但教凉膈安灵腑,能使三朝速有功。

积有冷热,皆能作肿。冷则粪白,或酸臭气冲人,亦有虫出,其食物皆不能化,腹胀满而多困,喉中亦鸣也。热则使多渴,其粪赤,面色亦黄赤,口内臭气,亦虫出。各看其证候调治,且须分水谷去积并调气。冷则温脾胃,热则去其热,化涎止渴。顖陷则冷也,肿则热也。积热顖虚肿。宜将时气门中三十六种除湿散,浓煎桑白皮汤下。

《形证论》云:肺热生风涎鸣顖肿,将白丁香膏一二服,或南星丸一二服便退。

《秘要指迷论方》:凡小儿生下一月日内,或顖门肿,此乃受胎热气,即用黄蘗膏涂于足心涌泉穴,如陷即用半夏膏涂手心。此乃婴儿肾受冷气,邪干心,致令病生。黄蘗、半夏皆为末,皆冷水调贴。

天柱倒

王先生云: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久不进饮食,患来日久,诸候退,只是天柱骨倒。医者不识,谓之五软候。须进金灵散、生筋散。

《形证论》歌:天柱才倒道难医,算来此病非心脾。若患先须因吐泻,不曾调气至尩羸。大患伤寒无汗脉,

《凤髓经》此一句云:却被伤寒无浮脉。

定应妙药疗他迟。无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辨四肢肥。身软难堪头似石,面红唇赤脸如绯。此病多因伤肾热,后来因热病相随。此两句在《凤髓经》即云:此患只应伤胆热,后来伏热又相随。

肝受热风天柱倒,但将凉药与维持。贴须性热筋方缓,立见温和请勿疑。吐泻项软惟调气,伤寒柱倒不须医。

此或伤寒,或吐或泻,邪毒乘虚透入肝脉,热邪所侵,是以致令筋软长,或手足软而不解举,或项颈软而不解举。若有前证,即须凉膈;若吐泻则先调胃气,贴项,并服凉肝胆药。不可太热,亦恐过寒。

头疮论

小儿头疮,是六阳受毒热而攻头成疮也。若头上散成片,常常燥痒,毛发稀少,有类白屑,此因积热上攻,名曰秃疮。疮虽生于头,世人只知以药外敷得愈,不逾旬月,其疮又发。何为而然?盖头者诸阳所会之处。《洪范》五行:火曰炎上。热毒上攻,两阳相灼,故疮生于头。法当解陈莝之积热,导心经之烦躁斯可矣。

小儿久癞头,以防风通圣散酒制,除大黄另研为末,再用酒拌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日四五服,至三十贴见效。

发迟发黄

巢氏云:足少阴为肾之经、其华在发。小儿有禀性少阴之血气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脱落不生者,皆由伤损其血,血气损少不能荣于发也。足少阴肾经,其血气华于发,血气不足则不能润悦于发,故发黄也。

目赤肿痛

曾氏云:热极挟风,则目赤肿痛,昼夜不开,惊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姜葱煎服;次三解散,温米泔水调下,及点以黄连膏。

若夫天行时证,暴赤肿痛,昼夜苦甚,久则昏蒙。治法先以九仙散解表;次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大黄、薄荷、竹叶、生地黄,水煎服;并投草龙胆散,及点以黄连膏,贴以清凉膏。

有孩儿胃气素虚,脾气实盛,眼泡赤肿,羞濇不开,遽按苦寒之剂以退赤肿,反伤脾胃,不吐则泻,或四肢微寒;复以温药调治,则目疾转加。宜先用(口父)咀五苓散,水姜灯心煎服,次投泻黄散自愈。

有心脾蕴热经久,及肝受邪热,致两目羞明,眼泡浮肿,微有紫色,大腑闭或流利,小便濇或通顺。先以百解散发表,次投明目饮,自然平复。仍忌酒荤三五日。

有小儿薄劣,多致尘埃入目,揩摩成肿,发热作痛,啼哭不已。用辟尘膏治之,立效。

余平生无眼赤之患,用之如神,大人小儿可通用。凡眼赤濇之初,只用自己小便,张目溺出用一指按抹眼中,便闭目少顷,即效。此以真气逼去邪热也。

外障

小儿病目生翳,不可轻用点药,只以服药内消为主。看赤脉上下内外,分经处治。

痘疮入目

痘疮之毒,发于五脏六腑,毒之盛者,眼必受之。古人留护眼之法,其意深矣。凡疮出太甚,两眼常出泪者,肝热也。此时眼中无疮,但内服泻肝火之药。盖眼中之痘,常在收靥不齐之后有之。如疮入目成肤翳者,切不可用点眼药,损睛破瞳,成废人矣。痘疹收后,目不可开者,肝热则目濇不敢开,明暗皆然;心热见明则合,暗处则开,谓之羞明,此有余热在心肝也。如疮未成脓,肿去目开者,疮已过期。收靥不齐,目闭不开者,疮坏欲变。目上窜者,心绝也;直视不转者,肾绝也;非泣而泪自出者,肝绝也;微瞑者,气脱也;血贯瞳子者,火胜水竭。皆死候也。

痘毒入眼而虚弱者,不宜凉剂,俟靥后治之。虽有目翳,切不可用点药,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脏和平,翳当自去。若误用点药,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丹溪云:如痘伤眼,必用山栀、赤芍、决明、归须、连翘、防风、桔梗、升麻,小剂末之,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完复,则自明矣。

张炳云:治疮疹后毒气攻眼,或生翳膜赤黑之类,宜用四物汤加荆芥、防风,煎服;兼用黑豆皮,谷精草、海蛤、甘草等分为末,用熟猪肝切片蘸服,神妙。一方治痘毒目翳,用江西蛤粉、黑豆皮、甘草、密蒙花等分为末,调服。

丹溪云:痘后生翳,数服效,用威灵仙、仙灵脾等分,洗净,不见火与日,为细末,每服随时。

钱氏黄蘗膏,痘初出涂面护眼;调肝散治疮疹太盛,服之不入眼。

痘疹余毒证

痘疹为毒最重,为自禀受以来,蕴积恶毒深久之故。古称曰百岁疮,谓人生百岁之中必不能免。一发则诸经百脉清纯太和之气,皆为其扰乱一番,正气大虚而邪得以乘之,各因所犯而为疾。况目又清纯之最者,通于肝胆。肝胆为清净之府,邪正不并立。今受浊邪熏灼,则目有失发生长养之源,而病亦易侵,皆由人不能救而且害之之故也。或于病中食物太过,怀藏太暖,误投热药,多食甘酸而致病者;或于病后因虚未复,恣食辛辣燥腻,竭视劳瞻,好烘多哭,冲冒风沙烟瘴而致病者;有为昏蒙流泪之内证者;有为赤烂星障之外证者;有余邪蕴积为凝脂黄膜、花翳蟹睛等证之重而目精凸者;有余邪偶流为赤丝羞明微星薄翳等证之轻而病自消者。轻重浅深,亦各随人之犯受,所患不一。当验其证而审其经以治之,不可执一,反有激变之祸。盖痘疹之后,人同再造,比之常人不同。若有所悞,贻害终身。行斯道者,宜加谨焉。大抵治之早,则易退而无变;迟则虽无变,恐血气凝定,即易治之证亦退迟矣。今人但见痘后目疾,便谓不治。不知但瞳神不损者,纵久远亦有可治之理。惟久而血定精凝,障翳沉滑濇损者,则不治耳。

倪仲贤云:斑疹余毒所害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减硝黄。未满二十日而病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

眼疳

《龙木论》:治小儿疳眼外障,此眼初患时,皆因头脑上有疮,或因经多时泻痢,潜肿疼痛,泪出难开,膈间伏热气,肝风入眼。初患此疳时,痒濇揉眉咬甲,致令翳生,赤肿疼痛,泪出难开,睑硬白睛遮满,怕日,合面卧不喜抬头。此疾不宜烧灸头面,恐损眼也。切忌点药。宜服杀疳散、退翳丸。

《圣惠》论:夫肝开窍于目,目者肝之候。若小儿内有疳气,肌体瘦羸,而脏腑挟于风热,壅滞不得宣通,因其乳食过多,胸膈痰结,邪热之气上攻于目,则令脑热目痒,或赤烂生疮,或生障翳,渐渐遮睛,久而不瘥,损于眼目,故号眼疳也。

《玉诀》云:此患先与凉膈,后泻肝,次淋洗之,即无误也。又云:此患小儿肝热,宜泻肝散、蕤仁膏,凉膈退热。又云:小儿疳眼,雀目斑疮入眼者,先与利膈退热凉心经,后与疳药也。

鼻病

张涣云:按小儿肺气通于鼻,气为阳。若气受风寒,停滞鼻间则成鼻塞,气寒使津液不收则多涕。若冷气久不散,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成齆鼻。若挟热则鼻干。皆妨害乳食。

鼻塞

演山云:凡牙儿鼻塞,宜以通关膏敷之,消风散服之。通关膏用白僵蚕、猪牙皂角、荆芥、香附子、川芎、细辛等分为末,葱白同研,敷顖至妙。

鼻流清涕

《圣惠》云:肺气通于鼻,若其脏为风冷所伤,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液涕不收也。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也。

鼻干无涕

《圣惠》云:小儿肺脏壅滞,有积热上攻于脑,则令脑热也。又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其脏脊热,则津液干燥,故令无涕也。

鼻有息肉

《千金翼》论曰:凡人往往有鼻中肉塞,眠食皆不快利。得鼻中出息,而俗方亦众,而用之皆无成效。惟见《本草》云:雄黄主鼻中息肉,此言不虚。但时人不知用雄黄之法,医者生用,故致困毙。曾有一人患鼻不得喘息,余以成炼雄黄,日内一大枣许大,过十日,肉塞自出,当时即得喘息,更不重发。

其炼雄黄法,在《千金翼》仙丹方中具有之,宜寻求也。

耳聋

张涣曰:小儿耳中诸病,由风入于脑,停积于手太阳之脉则令耳聋,风与湿相搏则两耳生疮。又儿稍大,见月初生,以手指之,则耳下生疮者,名月蚀疮。又乳母与儿洗浴,悞令水入耳中,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脓,谓之聤耳。

《宝鉴》歌云:太阳入耳损听聪,气滞时多耳必聋。鸣是风并气相击,痛应脑户有邪风。肾热郁蒸聤耳患,日深疼痛出稠脓。不有稠脓非此患,只因滴水入其中。

耳聋

巢氏云:手太阳之经入于耳内,头脑有风,入乘其脉,与气相搏,故令耳聋。

耳鸣

巢氏云:邪气与正气相搏,故令耳鸣;久即邪气停滞,遂成聋也。

聤耳

巢氏云:耳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即生脓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中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久不瘥,即变成聋也。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解颅

解颅原是肾家虚。

小儿年大,头缝开解而不合,宜肾气丸,或八物畅加酒炒芩、连;外用南星白蔹为末,醋调摊红帛上,烘热贴之。或虎头骨烧灰,油调敷缝中,外作头布遮护。其父母宜服肾气丸、虎潜丸,俾精血充足,后育子女无是患也。

顖填顖陷

风热顖填脾亏陷。

顖填者,肝气盛风热冲上而成此候也。《玉环集》歌曰:顖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医也不中。若或加坑如盏足,七日之间命必终。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斑后翳膜遮睛

海藏云:东垣治斑后风热余毒,翳膜气障遮睛,以泻青丸治之,大效。《保命集》云:退翳膜妙,不特斑后减大黄服。余以为肝经久蕴风热,乃生翳膜,泻青丸正所以拔病根也。

小儿斑疹后毒上攻于目,翳膜肿痛,脉实强壮能食者,羚羊角散加减以解之。气血虚而胃弱者,须以补养为先,而佐以解毒,斯得之矣。丹溪曰:犀角性升散,较诸角尤甚,痘后有余毒者用之。如无余毒,虚虚之祸,如指诸掌,不可不知。

雀目

小儿雀目,属肝脾二经。脾弱者健脾,肝虚者养血,宜分两途。饮食面色如常,但夜不能见物,还明饮妙。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宋 撰人未详】

解颅

肾气盛者,顖小而合早;肾气怯者,解颅而顖不合。颅不瘥而病交攻,极难将护,最为大病。

顖门肿陷论

小儿初生,皆有顖门者,脏气未充,骨髓未完,滋养未备故也。脏腑皆以脾胃为养,儿自生以后,得五谷所滋,则脏气充而骨髓完,所以儿至能食则顖门合也。顖门者,系于脾胃。《圣济经》言卫顖之天五,五者土也,脾胃属焉。小儿有顖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顖肿也。热则肿而软,冷则肿而硬。又有顖陷者,或因泻痢,或小便频数,或曾服清药以利小便,或本怯气弱,或别病缠绵,皆使脏虚而不能上荣于顖,故令顖陷也。此皆小儿恶证,得愈者鲜矣。

头上诸病论

小儿头上生软疖者,由风邪冷热之气客于皮肤,持于血气,壅滞经络,蕴结而生,亦如身上生疖无异,但生在头上。始则赤肿而硬,其邪微者,散则自消;其邪甚者,肿赤内搐,溃脓血作痛。以头上皮紧,至熟多不能去脓根,中有恶汁不尽,因而复发,或在根边别生,连续不瘥,常常拱脓,故名曰软疖。

小儿头有秃疮者,按九虫论云:是蛲虫动作,与风邪相乘,上于头之皮肤,搏于血气,伤其荣卫而所生也。荣为血,受病则为赤秃;卫为气,受病则为白秃。荣在内,邪稍难干,故患赤秃者少;卫在外,邪易得着,故患白秃者多。其始生如癣之斑点,上有皮屑,渐渐作痂,以成其疮,遂至满头发落殆尽。若刮去其痂,则疮皆是孔眼,大小不等。如虫之窠,有脓汁出,不痛而痒,痒乃不可禁,是知有虫为风也。又一种俗呼为鬼舐头,小儿有头疮,过夜被鬼舐之,则引及满头有赤痂,或云便赤秃也。

小儿头疮者,由脏腑有热,上冲于头,外被风湿,复相乘之,搏于血气而生其疮,故曰头疮。此候与秃疮特异。且秃疮者,有白有赤,硬痂遍满其头。此头疮者,但一两处生其痂,并不白硬而干,时时常有脓血湿汁,俗呼为长头疮,小儿失于沐发者,便生此疮也。

心气盛者,形神清而多发;心气怯者,发久不生,生则不黑。心主血,发为血之余,怯则久不生也。

耳中诸病论

小儿有忽患耳聋沉听者,由风邪乘于手太阳之经也。邪随其经,入于耳内,邪正相搏,气停塞滞,则令耳聋不能聪听于音声也。轻者则为沉听,谓耳中沉沉然,轻小之音则不辨,重大之声才闻也。

耳中鸣痛

小儿有耳中或鸣或痛者,由风邪入耳,与正气相干,搏于血气者即为鸣,搏于经络者即为痛也。

耳中肿疮出脓汁

小儿有耳中肿或生疮出脓汁者,由风湿相乘入于耳,邪正相干,搏于气血,伤于经络,轻则为肿,重则生疮。若津液结溃,变为脓血汁出。又有因水或眼泪入耳,停搏正气,亦为脓汁,俱名聤耳,又名脓耳也。

眼目病论

小儿眼目生病者,多因恣食甘酸,脏生邪热,熏炙肝经,冲发于目,或为赤肿痒痛,或眵泪隐濇,或生赤脉,或生翳膜。又痰饮毒气渍肝,致脏气不得宣通者,则精华未得明审;故黑睛虽全而视物(目巟)(目巟),此名睛盲。若昼日明,至瞑不见物者,此邪干经之阴也,谓之雀目。言如鸟雀之目,瞑时无所见也。又有障眼者,乃气毒障幔其睛也。又有肝疳之气冲于目者,亦能生其翳膜以为遮障也。

鼻中病论

肺气通于鼻,气不和为风冷所乘,停滞鼻中,搏于津液,使涕凝结壅,气不通快,不闻臭香,谓之鼻塞。若风冷搏于血气,而生息肉塞滞者,谓之齆鼻。若风湿相搏,则鼻内生疮而有脓汁出也,若脑热攻鼻中干燥,或生疮痂,则硬而无脓汁也。

幼幼近编 【明 陈治】

解颅

解颅者,肾气有亏,脑髓不足,湿热上熏,故头缝解开不合也。宜地黄丸加鹿茸、酒炒片芩。亦有气虚有热者,宜四君子加酒芩。

《衍义》治解颅,以蟹螯同白芨捣烂,敷顖上。

顖陷

顖陷者,气血脾胃俱虚而元气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手足冷者,加姜、桂,甚至加附子。

顖填

顖填者,脾胃元气虚而气逆上冲也,亦有脾胃虚热者,有脾胃湿热者,并宜异功散加酒芩、木香、蔓荆子;湿热上熏者加苍朮。

东医宝鉴 【朝鲜 徐浚】

项软

项软者,天柱骨倒也,宜用健骨散、生筋散。

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天柱骨倒,医者不识,谓之五软。

小儿因风颈项软头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后,宜用天柱丸、五加皮散;风热项软,合用凉肝丸方。

发不生

发不生者,因禀受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发,宜服苁蓉丸。

胎患

初生观物转睛不快,至四五岁瞳人洁白,昏蒙不见,延至年高无药治,由胎中受热致损也。

通睛

婴儿双眼睛通者,欲观东边则见西边。苦振掉头脑,则睛方转,此肝受惊风,宜服牛黄丸。

眼中生赘

眼睑中生赘子,初生如麻子大,日渐如豆,悬垂睑内,此脾经风热所攻,宜服五退散加减。

青盲

胎中受风,五脏不和,呕吐黄汁,两眼一同,视物不明,无治法。青盲者,瞳子黑白分明,直视物而不见者也。

疳眼

小儿疳眼雀目,或盲膜不见物,或流脓,宜煮肝丸、龙胆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