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中恶门
19179500000002

第2章

卒中暴死门

黄帝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阳明司天之政,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

【注 二之主客,乃君相二火,如厉大至,故善暴死。】

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民善暴死。

【注 司天主时之气,皆属少阳,二火相交,风热并至,故善暴死。】

火郁之发,民病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注 瞀闷,肺之病。火甚精伤,故善暴死。】

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瘈,暴死。

【注 此冬病之常也。】

五常政大论

少阳司天,风行于地,其主暴速。

【注 风气迅速也。】

厥阴司天,火纵其暴,其发机速。

【注 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木火相生,故火纵其暴。少阳主枢,故发机速。】

大奇论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注 如喘,脉滑急,此痰水上壅也。】

脉要精微论

脉浮而散者,为眩仆。

【注 阴上逆于阳也。】

玉机真脏论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注 风寒之邪,卒中于身,精气一时虚夺,故急虚而五脏之气一时绝闭,脉道一时不通,气不往来,譬若堕溺之仓卒,时日难期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息:《素问》玉机真脏论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息当作呼乃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注 仓卒之病,脉绝不来,生气绝于内也。一息五六至,邪气盛于外也,不必真脏见而犹死也。】

灵枢经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

【注 乘年之衰者,六气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时也。失时之和者,四时不正之气也。夫卫气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年之虚,月之空,时之违和,皆主卫气失常。卫气虚,则腠理疏而邪气直入于内,故为暴病卒死。】

五色篇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注 大气入脏者,外淫之邪,入于脏腑,故不病而卒死矣。不病者,无在外之形证也。病小愈而卒死者,内因之病,脏腑相乘也。五色之见于面者,五脏之气见于色也。聚色外见者,脏真之外泄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尸蹶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卒中暴厥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或脉无伦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细不绝,而心胸暖者是也。

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冰水,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暖,即渐醒。如仓卒无汤处,掬道上热土于脐,以多为佳,冷即易之。古法道涂无汤,即掬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窝子,令人更溺于中,以代汤,续与竹叶白虎石膏汤。

凡觉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乱闷,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即醒。路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生葱二寸许,津同咽,可抵饮水二升。

人平居无疾,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哑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加眩冒,移时方寤,此由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仓公散。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卒死

扁鹊、《肘后方》,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为治皆参取而用之。已死,捣鲜菖蒲根绞汁灌之,立瘥。

卒中、尸厥、郁冒、中风、中暑之类,皆当发表。仲景云:郁冒欲解,必大汗出,故返魂汤用麻黄、桂枝,清魂汤用荆芥,及诸卒中用皂角、半夏(口畜)鼻取嚏,用藜芦、砒霜揩齿取痰,皆所以开发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凉水,恐闭腠理,亦此意也。

山居中恶客忤卒死者,灸脐中百壮;皂角末吹鼻;或韭汁灌耳中。

《本事方》云:世言气中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失意,气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概作中风用,非止不相为宜,而反致杀人者,多矣。元佑庚午,余母氏亲遭此祸,至今饮恨。母氏素食,气血羸弱,因先子捐馆忧恼。忽一日气厥,牙紧涎潮,里医便作中风,大下数行,一夕而死。余因(口衔)恨至今,每见此证,急化苏合丸灌之便苏,然后随其寒热而调治之,无有不愈者。

气疾,人因气不归元,遂成气中,状如中风,仆倒昏迷,牙关紧急,只是无痰,不可误用风药,及通关利腠等辈。先以姜汁泡汤,调苏合香丸;次用七气汤、大流气饮加石菖蒲顺气而苏;继以治中汤加木香以和中,使气归道。若更不能调,则气逆而厥,又有变证。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卒中暴厥

经云:暴病卒死,皆属于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药,不寒而温,不降而升,甚者 治也。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喎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并可用麻油、姜汁、竹沥,调苏合香丸。如口噤,抉开灌之,或用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成入竹沥二三杯,姜汁少许。如抉不开,不可进药,急以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菖蒲为末,吹入得嚏则苏。此可以验其受病深浅,则知其可治不可治。若口开手撒遗尿者,虚极而阳暴脱也,速用大料参、芪接补之,及脐下大艾灸之。

痰涎壅盛者,宜吐之,急救稀涎散:猪牙皂角,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晋矾光明者一两,各为细末研匀,轻者五分,重者三字,温水调灌下。又碧霞散:拣上色精好石绿研筛,水飞再研,取二三钱,同冰片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合温酒调服之。二药不大呕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苏。

旧说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皆为不治之证。然五证不全见者,速服参芪膏,灸脐下,亦有得生者。

若中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或头面赤黑,眼闭口开,气喘遗尿,皆不可治。

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或吐出紫红色者死。

《传心方》云:治男子妇人涎潮于心,卒然中倒,当即时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当面作好酢炭熏之,令酢气冲入口鼻内,良久,其涎潮聚于心者自收归,轻者即时苏醒,重者亦醒人事。惟不可吃一滴汤水入喉也。如吃汤水,则其涎永系于心络不能去,必成废人。

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浮迟吉,坚大急疾凶。浮迟为寒,虚大为暑,不当暑则为虚。浮濇为湿,浮大为风,浮数无热亦为风。微而数、浮而紧、沉而迟皆气中。又凡风应人迎,气应气口。洪大为火,滑为痰。或浮而滑、沉而滑、微而虚者,皆虚与痰,更当察时月气候,及其人之起居,参以显证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疗。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暴死

死治者如人死厥,不醒人事,中风不语,或感鬼神之祟,或遇山魈之侵,一时卒倒,不醒人事是也。此等病是邪气中之,痰迷心窍也。怪病多起于痰,不必惊惶,治其痰而病自愈。然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祛痰之药,加入于补正之中,则病去如扫,死者重生。方用白朮五钱,人参、茯苓、半夏、天南星各三钱,白芥子一钱,生附子五分,生姜一大块捣汁,水半酒半,共二碗,煎八分,服。外用皂角刺为末。入研皂角刺时,先用纸一张,湿透封住同在之人鼻孔,然后研为细末。取一匙于鹅翎管,吹入病人鼻孔内,必取喷嚏,以前药灌之立醒,必吐出痰水半盆或一盆,如胶如汤之类,或黄黑青红之色,人自然困倦欲睡,不可惊他,任他自睡。醒来,用人参、半夏、白薇各一钱,白朮五钱,茯苓、白芥子各三钱,陈皮、甘草各五分,水煎服,一剂痊愈。此死治之一法也。盖人之中邪,必由元气之虚,邪遂乘虚而入,故用人参以助其正气,而以半夏、白芥子以祛邪与痰,天南星尤能人心而祛邪,用附子猛烈之将,单刀直入,邪自惊退,故一下口而邪即外越上涌出矣。然邪出之后,当纯补胃气,故又不用祛痰之剂,而竟用健脾补胃之品也。更有死证治法,如尸厥之证,亦是气虚,当用人参一两,白朮、半夏、茯苓各五钱,菖蒲一钱,陈皮五分治之。虽同是中邪,然前证是阳邪,此乃遇阴邪也。阳邪者日间遇之,阴邪者夜间遇之也。后方虽亦用人参以补正,而终不用南星之类,直入其心中也。如不能语言,亦用皂角末吹之。倘前二证俱遗尿手撒则多不能救,否则皆一剂回生也。以上二证,皆死治之法也。触类旁通,头头是道。大约治邪之法,二方足以包括,再看病之轻重,用药之多寡,则得之矣。

人卒然见鬼卒倒,或在神庙之内,或在棺椁之旁,偶遇尸气,感中阴邪鬼魅,不省人事者,以瓜蒂散吐之,必然吐痰如涌泉,倾盆而出,鬼若远走则已。吐后仍见鬼者,痰未净也,又用前瓜蒂吐之,以不见鬼为度。后用白朮一两,茯苓五钱,白薇、神曲、炮姜各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法可治贫穷之人。

黄龙丸 【《医统》,下同】  治中暑卒死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渴,呕吐泄泻。常服去暑毒,分阴阳。

硫黄 硝石各一两 寒食面四两 雄黄明者 滑石 白矾各研细,半两

滴水丸,新汲水下五丸,渐加至二十丸,口噤者水化灌下。中暑忌冷,此药冷水下者,乃热因寒用。

还魂汤 治卒死客忤暴厥。

麻黄去节,一两 杏仁三十五枚 炙甘草半两

右三味,水四升,煮升半,去渣,令随咽之。通治诸感,卒中忤暴击,飞尸诸魇,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汤入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提擒肩引之,药下,复进一服,须臾苏。《千金》有桂。

破棺散 一名散生散。治卒死中恶,诸暴绝死,及石木所压,溺水血缢,一切横死,但心口温者,并皆治之。

半夏泡七次

右为末,以大豆许吹入鼻中,得嚏即活。

朱砂丸 治卒中恶垂死。

朱砂细研 附子炮去皮脐 雄黄细研,各一两 巴豆二十粒,取仁捶去油 麝香研,一分

右研匀,炼蜜和捣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时,粥饮下。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为度。

朱犀散 治卒中恶气鬼邪,或因暮夜如厕,或出郊野,或游空室,或人所不至之地,忽然见鬼物,鼻口吸着恶气,卒然仆倒,四肢厥冷,两手握拳,口鼻出清血,性命逡巡,须臾不救。此与尸厥相同,但腹不鸣,心胁俱暖,切勿移动,即令人围绕,焚爇麝香或安息香、乳香、苍朮之类,候醒方可移归。

大朱砂 麝香研,各一两 犀角镑研末,半钱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井华水调灌服。

韭根茱萸汤 【仲景】  救卒死。

韭根一把 吴茱萸炒,八两 乌梅十四个

右以水一斗,槟榔七个,煮三沸。槟榔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苏合香丸 疗传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痢,瘀血月闭,痃癖丁肿,惊癎,鬼忤中人,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

白朮 青木香 乌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沉香 安息香另末,无灰酒一升熬膏麝香研 丁香 荜茇各二两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膏内 熏陆香别研,各一两

右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儿化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绯绢袋盛,当心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三物备急丸 【仲景】

大黄 干姜 巴豆去皮、尖、心、敖,如脂,各一两

右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捣千杵,蜜和丸,器中贮之。主心腹诸卒暴百病。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热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又方 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便服之立苏。

半夏酢一升半煮尽焙干,四两 肉桂去皮 赤茯苓各半两 甘草 白茯苓各一两

右为末,用生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水下。予夏日登途,常带此药于箧笥中,防诸缓急。及仆价俱每日一服,无伏暑之疾,奇验不一。

附子理中汤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昔有武士守边,大雪山帐外,忽运倒,时灌以此药两剂,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右銼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口噤则斡口灌之。

单方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方用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及按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溺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仲景,下同】

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又方: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又方: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又方: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 【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用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用草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治热暍:取道上热尘土,以壅心上,少冷即易,气通止。

又方:令暍人仰卧,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 【《千金》,下同】

又方:可饮热汤,亦可内少生姜、橘皮、甘草煮饮之,稍稍咽,勿顿使饱。但以垫土及热灰土,壅脐上佳。

又方:浓煮蓼取汁三升,饮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张死人口令通,以暖汤徐徐灌口中,小举死人头,令汤入腹,须臾即苏。

又方:使人嘘其心,令暖,易人为之。

又方:抱狗子若鸡,着心上熨之。

又方:房上南畔瓦,热熨心,冷易之。

又方:灌地浆一盏即愈。

又方:地黄汁一盏服之。

又方:水半升,和面一大抄服之。

朱砂符,治卒中恶气绝。朱砂书舌作鬼字,额上书之良。 【《医统》,下同】

卒死心头微热:用百草花曝干,水渍封埋百日,砂锅内连水熬稠,丸皂角子大,令患人口含一丸,须臾即活,大妙。

中鬼气卒死,口鼻出血:用雄黄末一钱,桃叶煎汤下。

中恶客忤睡死:用麝香一钱研,和酢二合,灌之即苏。

尸厥奄然死去,腹中气鸣:用生姜汁半盏,和酒煎沸灌之,仍灸丹田、百会、气海穴。

卒死无脉,无他形候,阴阳俱竭故也。牵取牛临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从,当着盐汁涂面上,牛即肯舐。【《千金》,下同】

又方:牛马屎绞取汁饮之。无新者,水和干者亦得。《肘后方》云:干者以人溺解之。

中暑发昏:以新汲水滴两乳,以扇搧之;重者以地浆灌之则醒。若与水饮则死。

针灸

《灵枢经》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太阳为开,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皮肉宛膲而弱也。

《素问》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蹶,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饮以美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甲乙经》曰: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大敦主之。恍惚尸厥头痛,中极及仆参主之。

尸厥暴死,金门主之。

《伤寒论》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蹶,当刺期门、巨阙。

《千金方》曰:隐白、大敦,主卒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故。

中极、仆参,主恍惚,尸厥,烦痛。

金门,主尸厥暴死。

内庭,主四肢手足闷,久持之;厥热,胫痛,腹胀,皮痛者,使人久持之。

卒死无脉,无他形候,阴阳俱竭也。火炙熨斗,熨两胁下,又治尸厥。

针间使各百余息,又灸鼻下人中,一名鬼客厅。《肘后方》云:又治尸厥。

《医学纲目》曰:气昏运,取夺命。在曲泽上,针入三分,先补,候气回后泻,不可离手,忌灸。如不苏,取脐中。又脐中灸七壮,忌针。此二穴能起死回生。

又法:取尸蹶,玉泉八分,补十呼,得气即泻;隐白三分,先补后泻,补生泻成;更于两胁颊颊熨之。

鬼击:支沟二分,先补后泻,补生泻成;三里补十呼,泻五呼。此二穴刺之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去之勿复刺。

《证治准绳》曰:卒中眼上戴不能视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

医案

《儒门事亲》曰: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紧,诸药不能下。戴人问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风藜芦煎汤,调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长蛤甲磨去刃,以纸裹其尖,灌于右鼻窍中,嘓然下咽有声,复灌其左窍,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钱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觉有痛,斯须吐胶涎数升顿苏。砒亦寻常勿用,以其病大,非此莫能动。然无瓜蒂,亦不可使用,宜消息之。

丹溪曰:郑兄年近六十,奉养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滞下,而又犯房劳。忽一晚,登厕,两手疏散,两眼开而无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锯,呼吸甚微,脉大而无伦,且无部位,可畏之甚,予急令煎人参膏,且先与灸气海穴,炷如小指大,至八十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亦成,遂与一盏,半夜后尽二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五斤而痢止,数十斤而安。

《医宗必读》曰:杨方壶夫人忽然运倒,医以中风药治之,不效,迎余诊之。左关弦急,右关滑大而软,本元气不足,又因怒后食停,先用理气消食药,得解黑屎数枚,急以六君加姜汁服四剂而运止;更以人参五钱,芪、朮、半夏各三钱,茯苓、归身各二钱,加减调理,两月而愈。此名虚中,亦兼食中者。

邑尊张太羹令郎,丙子六月间未申时,运绝不知人,至更余未苏,此得之生冷太过也,皂角末吹鼻中无嚏,举家惊惶。余以皂角灰有性,新汲水灌之;更取沉檀焚之,俾香气满室以达其窍,至子后方苏。服十味香薷饮而安。此暑中挟虚者。

给谏晏怀泉夫人先患胸腹痛,次日卒然运倒,手足厥逆。时有医者以牛黄丸磨,就将服矣。余诊之六脉皆伏,气口稍动,此食满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脉伏而气口独见也。取陈皮、砂仁各一两,姜八钱,盐三钱,煎汤以指探吐,得宿食五六碗,六脉尽见矣。左关弦大,胸腹痛甚,知为大怒所伤也,以木香、青皮、橘红、白朮、香附煎成,与服两剂,痛止;更以四君子加木香、乌药,调理十余日方瘥。此食中兼气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