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85个实用好学的幽默技巧
19166200000040

第40章 幽默技巧一语双关,言此及彼更幽默

利用词语的多义现象,有意使其具有双重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能产生含蓄的幽默效果。

社交中,不便直言相告的场合。

对一些丑恶现象的讥讽。

熟人之间相互娱乐。

运用一语双关的幽默,可以把你的攻击锋芒掩盖起来,让对方在看似温和的言辞中,明白你真正的意图。它的效果将使你的智慧、情感和人格得以升华,使你的社交、交谈立于不败之地。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但后期却变得暴虐无度,极尽奢侈。晚年时骄纵暴虐,常滥杀无辜,众大臣多有进谏者。一次,大臣裴谒之对文宣帝的暴政进行直谏,文宣帝不但不采纳,反而用利刃逼在裴谒之面前,而裴谒之则面不改色!文宣帝无奈地说:“你这个傻汉子,为什么竟如此不怕死呢?”大臣杨愔在一旁说道:“他希望你把他杀了,以留得后世好名声。”

文宣帝一听,遂把刀丢下,叹道:“这小子让我杀他以成名,我偏不让他成名!”

这个故事中,杨愔一语双关,暗示文宣皇帝,杀死裴谒之,他会留下个好名声,而同时你却会留下一个坏名声。杨愔利用幽默的语言曲折委婉地劝诫皇帝不要滥杀无辜,这比直言进谏更能使皇帝接受。

一语双关式的幽默,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的同义、谐意关系或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使你组织起来的语句,有意识地具有双重意义。简而言之,就是“话中有话”。这种幽默方法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能让人回味无穷。

一语双关式幽默的最大妙处在于,“言在此而意在彼”,你明里说东,实则说西;明里指桑,实则骂槐。这种言语中产生的另一层意思,往往带有一定的幽默效果,而且是一种含蓄的幽默,需要对方静下心来去领悟。

1.找到能容纳不同意思的词汇

一语双关的幽默方式在使用时难度较大,你必须首先找到一个能容纳不同意思的词汇,而且要让自己所要表达的含义在这一词汇中同时显现。不仅如此,你还要注意使这二者互相冲突,至少要不相协调,这样才能产生极强的幽默效果。

能容纳不同意思的双关词汇有那些呢?我们不妨先来分一下类,双关的种类有两种,一种为谐音双关,例如我们平时见到的歇后语“老虎拉车——谁赶(敢)?”“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等都是谐音双关的例子。另一种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这句话中的两个“墨水”就是两个意思,一个为真正的墨水的意思,后一个为知识的意思。

想要让双关幽默更加有趣,我们就要积累足够量的双关词汇,这样才能在运用时信手拈来,发挥双关的绝佳效果,达到幽默的目的。

2.双关语义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双关。有些词语本无多义性,但在特定条件下受上下文的影响,也可带有某种双关的含义。这种方式以语义的关联为纽带,利用本义和转义的差距造成幽默语言交叉,产生含蓄的幽默效果。

郑板桥小时候聪明伶俐,他的家乡有个财主十分霸道,要求佃户们在路上见到他要给他鞠躬。郑板桥就想了个办法整治这个财主。

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每天在财主不在的时候,郑板桥就向财主的驴鞠个躬并打驴一下,再鞠个躬就又打一下。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驴就惊跳起来。

这天,郑板桥见财主骑驴过来,上前冲着驴子就鞠躬。驴子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在地上,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又迎上去鞠躬,驴子又惊得乱蹦起来。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以后就免了你的礼吧。”

郑板桥高兴地说:“那我要谢谢你这头蠢驴了!”

财主连忙说:“不必!不必!”

郑板桥说的“蠢驴”表面看似在说财主的驴子,实则在说财主。他没有正面说财主的愚蠢,而是以“蠢驴”的多义性巧妙地讽刺了财主,财主却全然不知,这就是一语双关的高明。

就可以证明,堂堂的风采,稳重的外表,有分寸的举止,实际上是这个醉汉想竭力维持自己的体面。漂亮的服装和单片眼镜只是使他的整个外表看起来更加滑稽。

他被卷入一场争吵之后,为了吓唬对手,就脱掉燕尾服,摆出一副准备打架的姿势。这时人们发现他的燕尾服是光着膀子穿的,雪白的胸衣是用一根绳子挂在胸部的。

观众看着卓别林的滑稽表演,笑得前仰后合。

从卓别林的表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强烈的不协调是逗笑的重要因素。面部表情、服装等与其他人的不但不一样,而且还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协调。这都是带来滑稽可笑的根本。

对比就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并举出来,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强烈的反差能产生独特的效果。

1.制造反差,产生不协调

通过强化反差的方式达到幽默效果,关键在于“反差”的制造,显示出被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战国时齐国的高士)。齐王对颜斶说:“你过来!”颜斶非但没过去,反而对齐王说:“你过来!”齐王很不高兴。齐王左右的人指责颜斶说:“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你这样跟齐王说话成什么体统?”颜斶不慌不忙地说:“我到国君面前去是趋炎附势,国君到我面前来则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士。”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颜斶说:“士高贵,国王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出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死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王又发出了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他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军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

颜斶通过“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的对比,“士人坟头的柴草”与“活着的国君的脑袋”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论证了他的“士高贵,国王不高贵”的观点。在反差中也让齐宣王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2.对比要悬殊

这种幽默技巧,对语言、表情、服饰、身体各部位的扭曲以形成反差,但这种反差必须要能够产生出比较悬殊的对比来,这样才能使幽默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