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律宗会元
19129600000009

第9章

又(上同)云。初名我慢禮者。謂依次位。心無恭敬。高尊自德。無師仰意。耻於下問。諮受無所。心無法據。如碓上下。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以禮。內增慢感。猶如木人。情不殷重。首不至地。五輪不具。此是慢業。名我慢禮。二唱和禮者。雖非慢高。心無淨想。粗正威儀。身心處敬。起伏相順。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養。三身心恭敬禮者。聞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耀。心相成就。寶對三身。申手摩頂。除我罪業。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厭足。是名境界禮佛。心眼現前。專注無昧。此人導利人天。為上為最。功德雖大。未是智心。後多退沒。四發智清淨。達佛境界禮佛者。行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虗通無礙。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無礙。故禮一佛。通徧一切。如是種種香華供養。例同於此。法僧加敬。義亦同之。以三寶同性。理無異故。三乘名異。解脫體同。故知一禮。即一切禮。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相轉明。一拜一起。為尊為勝。是名真實果報殊大。由心無限。故使淨業無窮。五明徧入法界禮敬供養者。行者想觀。自己身心法。從本已來。不在法界佛法身外。亦知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發解冠達。自身一切身。徧滿法界是名法界。不增不減。清靜法門。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禮於一佛。一佛之身。徧於法界。法界之中。所有三界位地。無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徧於一切。我身隨佛亦徧一切。所以禮敬供養。一切身中。具足莊嚴。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隨緣徧滿。乃至行住坐臥。因緣果報。不離法界。身隨於心。故解無礙。法界緣起。一切事成。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獨見。鏡鏡之中皆有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切法界。悉現身中。故我供養一切凡聖。凡聖之身。皆同供養。有目者見。盲者不覩。如此行學。法界法門。大有利益。終至此解。不學不知。是故行人。常須緣觀。所得功德。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業耶。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緣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解。有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能返照。解脫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教不許。故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己。正法性故。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是故行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常厭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淨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修明。引出佛性也。三祇果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此解微妙。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習也。七明實相三寶。自他平等禮者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他。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禮敬。禮不禮等。供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故文殊十禮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遊。真俗並運。心乃虗蕩。身實累緣。在凡行學。其相齊此。過此不行。下愚妄習。不足問也。

(通真記引圭峯圓覺鈔云。第四空觀禮真諦佛。入法之性。無能所相。故正屬始教空宗中禮。第五假觀禮俗諦佛。從體起用。故屬終教中。從體起用禮。第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不計色空。真見本覺真性。故屬終教中顯實宗禮。第七三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即頓教禮也。乃至云第四禮。深入法性。則窮事見理。第五徧入法界。則心境雙存。第六禮自己佛。則遮無外境。莫不性起有相。則相俗性真。會俗歸真。則相空性顯。今言實相。則性相不分。真俗一體。即前所明法界三寶。自他凡聖。能所之相。相當寂然。不假會境歸心。亦非取真棄假。事事無礙。法法皆如故。即諸法以明實相。非泯相。而見性也。自他平等。非會境以歸心也)。

安住正觀發菩提心

又(功用第九)云。發菩提心者。菩提云覺。自覺覺他。故名佛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種子。須發覺求。作意觀度。此乃趣佛果之津梁。成萬行之根本。如空之含萬像。若海之納百川。若不先建此心起行則便迷沒。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發心。有理有行。在緣乃二。於義則通。不爾。真俗兩乖。非正法義。言理發者。即是自心。五陰諸法。本性無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故淨名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又如問菩提經云。菩提相者。出三界。過俗法。言語斷滅。諸發無發。是名發菩提心。如是眾經。例遣相心。故名發心。謂此心體本清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即名行也。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度眾生。所修善根。皆悉回向。無上正覺。

三乘所修無越二空(同前第七)

又云。至理真極。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由人法二空。則二執斯斷一切煩惱。無因得生。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得名。此謂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空。又云行者須知。觀察自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非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別。但為妄想。致有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長。今達本性。可謂還源。常作此觀。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念。如上已明。此是實觀。餘名虗解。

釋法四依(則見祖懷。究竟指歸。唯在了義)

又(引教第六)依法不依人者。人唯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理(性空通大小也)體離非妄。即用此法。為正法依。涅槃極教。盛明斯轍(涅槃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緣覺)。若能反彼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觀厭。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法性真道。

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止是張筌。義為達理。化物之道(化猶變也)證解已後。絕慮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懷目擊之談(莊子云。目擊而道存)。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無宜不曉(上明義假語。顯見義捨語也)今謂得義。義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義。還是誦言(上謂得義忘言仍須遣義無有也)。依智不依識者。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色耳聲躭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上明六識妄念。人畜共依。故有淪墜。已下令依佛智。即唯識觀。令損過漸明也)。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知。知倒難清。名為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愛。思擇不已。解異牛羊。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並聖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通。有疑皆決。但為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我說惟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遣障淨心則見佛性

淨心誡觀篇(第一)云。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是故教汝。察病對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其三賢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位。空宗真理。唯可知聞。影像麤相。下地凡夫。力所不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目*壹]等。見汝身中小分佛性。汝何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淨心。心若清淨。令眾生界淨。眾生既淨。則佛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復清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有此義故。名為淨心。

大小賢聖先修五停

又(三)云。五妄想者。如除刺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息五過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因修此觀現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今五停觀法。又偈曰。自知欲情多。一向觀不淨皆捨得解脫。欲竭即得定。自知瞋恚多。一向修慈悲。毒火得清涼。成就善律儀。自知愚癡多。諦觀十二因始悟輪回苦。了知無我人。自知我慢多。諦觀十八界。方得無人解。吾我病即差。自知亂想多。常數出入息。覺觀漸得成。加我戒定力。

觀身心相知妄求真

又(十五)云。身相者。六道異類。陰大假成。感現前果。酬過去因故名身相。身有八萬四千種形。依正二報。各各差別。一人徧受爾許種身。已經無量阿僧祇劫。今誡觀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萬九千毛孔。八百種風出入其中。八萬戶虫。徧身充滿。四百四病。更互發動。三百六十骨節。迭相依持。百一十苦。無時不受。三十六種不淨膿血。合成陰身。九孔漏瘡。穢物流出。如上苦業。始成一人。賢聖捨離。如除惡病。故名觀身。心相者一念之間。九十剎那。生住異滅。猶如電光。塵起識生。貪境招報。經云。貪欲心有二萬一千。瞋恚心有二萬一千。愚癡心有二萬一千。等分心有二萬一千。合有八萬四千塵勞。一百八種煩惱。五百四十種受。有九十八種使。故名觀心。若入安般觀法。心所漸息。乃至九次第定。還歸一真清淨心中。此清淨心。名為佛性。名真常法身。無心之心。無相之相。如是觀察。名為淨心。

詳言結使修觀除障

又(十八)云。一切生死。障道苦業。皆因結使。如毗曇說。今略說言。令息覺觀。有十結使。通三界九十八種。今恐文繁。少分喻說。結使者。阿棃耶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受六道果報。名之為使。使業發生。增有漏種。如賊居險。潛伏聚集。名之為結。持仗劫害。掠人財寶。名之為使。貪瞋性習。依真潛伏。還緣起發。能劫戒財。取著諸塵。害於智寶。利那相續。追求如使。無對名結。外觀名使。止慮名結。攀緣名使。繫念名結。役心名使。為有結使。愛恚互生。由愛恚故。成取捨業。妄取捨故。癡醫轉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開。名無明暗。闇心緣事。與顛倒相應。抱真常性。受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見正道。名為迷惑。無常常想。無樂樂想。無我見我。無淨見淨。如是狂錯。皆因結使。如是結使。造顛倒業。欲斷結使。即修五停觀法。以對治之。安般守意。入三脫門。觀空離相。結使斷除。身心寂靜故不起煩惱。煩惱滅處。名真解脫。解脫者。即大涅槃。

示十八界為所觀境

又(十九)云。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中間生六識。三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諸業。長養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塵。坌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云何名識能了前境。妄起分別名為識。然此根塵。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緣生起。無真實性。眾生不達。謂內外入有常樂我淨。貪心熱惱。堅著執取。迷惑昏謬。不信聖道。順情生貪。違意起瞋。以此貪瞋。增長結使。此名凡夫十八界。

達有即空常修有行

又(十九)云。塵境雖如幻。見色起慈悲。發意離諂慢。不失四威儀。六塵行坌污。亦是行者師。除病不除法。七覺分修持。雖觀文字空。要須徧讀經。廣尋聖者義。般若漸得成。雖觀根塵空。和敬護人情。戒儀須具足。修德慎惡名。雖觀諸行空。對塵修五停。貪瞋結使斷。寂滅心安寧。雖觀三界空。擇惡善須歸。命行擇覺分。離垢識是非。雖知三諦空。知諦義窮微。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十八界離妄。出生於珍寶。觀解緣和義。不生亦不老。七地大菩薩。不名無煩惱。金剛心滅後。然證無為道。

菩薩觀成智用無滯

又(二十六)云。菩薩者。不染三界。不猒三界。求無為道。不住無為。常處生死。而無生死。何故不染三界。煩惱盡故。業不繫故。不厭三界。愍眾生故。大慈悲故。求無為道故。欲自他利故。隨順大乘故。何故不住無為。攝眾生故。何故常處生死。利行同事故。本願無盡。故而非生死。業種盡故。得大自在。入解脫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著中流。離於中邊。心不住邊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應爾故。

釋諦緣度示輪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