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护命法门神咒经
19122300000001

第1章 發明天理章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欲造陰符之道,便向觀字上下工夫,更莫別生解會,猛著精釆。默默自觀,忽然觀見。吾之自觀者,即使前聖後聖,鉗口結舌,無言可道《陰符》之學畢矣。其或未然,請向下文究取,何以故?觀,視也,察也。天者,自然也。道,理也。執,持也。行,踐履也。謂學道者觀視天道自然之理,以參吾自然之性,得之者持之於日用常行,踐履純熟,須臾無離。《陰符》之旨,至矣,盡矣,無復加矣。此一經之總標,其如天道之理,備載下文。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天之道,一氣而已,其變則為五行。不曰五行而曰五賊者,以之形容天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運行於兩儀之間,推移寒暑,遷變古今,造化品物,趨新失故,疇覺之哉。故曰:天有五賊。見則明也,昌則盛也。謂觀天道於一氣,有五行之變;推吾道於一性,有五常之用。所謂五常之用者,亦無形無聲,非陰非陽,能仁能義,善圓善方,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明之者,其五常之德光輝日盛也。故曰: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五賊者,天之道也。在心者,謂天道在人心也。天道在心,即心是道耳,至哉言乎。五賊在心,蓋聖人恐後世之學觀天有五賊,必求之於天之天,而莫知求於心之天。言至如此,其著力為人發明天性之意可謂切矣。人能畢力於五賊在心,直下承當,如曾子聞吾道一以貫之,而曰:唯一唯之外,更無他疑。領解孔子之意,豈不快哉?如或未然,恰須於五賊在心,專精研味,至有所得,始知日用云。為皆吾心天發見,別無他雜,不亦施行于天乎?《內觀經》曰:聖人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只多箇修字。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聖人之言,如此之易簡,如此之真截,如此之明白,學者何疑焉?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通玄經》曰:四方上下之謂宇,往古來今之謂宙。萬化,乃萬物變化也。手身,指自己也。人能於五賊在心,信得及明得徹,雖四方上下之廣闊,往古來今之迢遠,萬物變化之無窮,一一皆從自己心地流出,更不由他也。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之謂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故曰:天性,人也。性離乎靜,動而曰心。心者,一身之君,萬化之機要也。故曰:人心,機也。《大通經》曰:靜謂之性,心在其中矣;動謂之心,性在其中矣。性之一字,學者莫只作紙上語會,須是反己而參,使真有得處,始不負此生之學。若然者,反本還元,超凡入聖,豈虛言哉?否則,機械智巧日載于心,與物相刃相靡,滑夫天性,流為世俗之妄,政使日用不知,懸若天地,誰之過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者,剛正不倚也。天之道,天性之道也。定,鎮靜也。人則人欲之心也。夫天性之道,學至廓然無我,何人欲之有哉?未至乎此,恰須用力操存,資之以剛正不倚,為一身主。鎮靜其人欲之心,使不得萌,則九竅四肢無由妄作,一身內外咸得安寧。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若其性無剛正之質,懦而無立,動則徇夫人欲之私,放辟邪侈,無不為矣。如此求安靜於天下者,未之有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殺,言威也。龍蛇,謂墊藏之大者。起陸,出於地也。反覆,則顛倒也。天之威殺,雷霆也。時當靜,則濳伏其機,寂寂然人莫知其所藏。時當動,則應時發機,無私無欲,虩虩然驚震群品,覺寤墊藏,出離幽昏,各遂通暢,物被其恩也。人之威殺,心神之妙用也。其未發,則與天冥一,鬼神莫能窺,況於人乎?物有所感,私欲乃萌,喪夫天理之醇,肆以虎狼之毒,人受其害,物被其擾,故聖人歎之,曰: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者,謂人心之動,何得與天地之道顛倒之至如此?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天者,天道也。人則人心也。定,不動也。基,本也。天之道,應時發機,無私無欲,萬物被恩也。人之心於應事接物,亦主之以無私無欲,即天人合發矣。若然者,事物之來,如懸競高堂,雖千變萬化,鑑而不辭。其湛然圓明不動之本,未嘗有所擾。若有毫分之欲留其中,則入人發殺機,惡可與至萬變定者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本元正性,寂然未動,湛若太虛,安有巧與拙?經曰:性有巧拙者,言夫習性之性也。夫習成之性巧於書數者,則拙於射御;善於陶冶者,則不能於繩墨。故聖人祝之曰:可以伏藏,伏藏者,謂勿自顯耀也。如自顯耀,其所能者必肆於誇眩睹,所未能者必欲於跂求。誇眩則喪德,跂求則費真,二者兼妄。復以湛然正性,感而遂通,幾於道耳。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人之身上下,具有九竅,以通神明之德,猶宅之戶牖也。其司治亂死生之要者三,曰耳、目、口。耳則聞聲,目則見色,口則言辯,因以動其心,萌其欲,徇其情,亡其性,九竅於是乎邪矣。雖然,生於人也,耳不可聽乎?目不可視乎?口不可言乎?若曰不可,人非土木,安得不可乎?故經曰:可以動靜。可以動靜者,是教後學於斯三要或有所感,察其可以聽而聽之,可以視而視之,可以言而言之;如不可者勿聽,勿視,勿言也。若然者,九竅之邪無由而萌,三要之用可以動靜也。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斯而已。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木之生火,火炎而木燼;國之生姦,姦盛而國亂,理之固然也。人之生本,然正性湛然清靜,與天理混一。逮乎耳目外通,欲惡內起,情生性隔,氣散精亡,未及天年,遽取死壞,何異木之生火,國之生姦?聖人垂是教者,意欲後學觀此,除情遣欲,愛氣嗇神,寂淡無為,朝夕不二,如此之修,如此之鍊,乃至功夫圓熟,頓悟性真,反本還元,超凡入聖,聖人之道也。故曰:知之修鍊,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