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长沙方歌括
19109300000006

第6章

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此汤主之。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蔚按。太阳病因烧针而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烧针而每有火逆之证者。炮姜、桂、附、荆、遇阴而烦。阴陷于下。不得遇阳而躁。故取龙、牡水族之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甘草之多。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而烦躁自平也。

抵当汤

治太阳病热在下焦。小腹硬满。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主之。

虻虫(三十个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个 熬。) 大黄(三两 酒洗。) 桃仁(三十个上四味。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任冲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张令韶曰。太阳有经与气之分。亦有外与表之别。桃仁承气证热结膀胱。乃太阳肌腠之邪从阳肤表之邪从胸中而下结于小腹。表气通于胸。故曰。表证仍在。反不结胸。皮毛为表也。

盖太阳之气。从胸而出入太阳之经。循背膂而下络膀胱。经病外邪从背而入结于膀胱者。详于桃仁承气汤方注。而气病表邪从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热结膀胱。而曰反不结胸。

热在下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结。此章曰小腹硬满。急结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者愈。只用桃仁承气足矣。此曰硬满。全无下通之势。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攻而始下也。非抵当不可。二证之分别如此。又曰。太阳病六七日。正当太阳主气之期。表证仍在。脉当浮。今微而沉者。气随经络沉而内薄也。内薄于胸当结胸。今反不结胸者。知表邪从胸而下入于阴分。阴不胜阳故发狂。热在下焦故小腹硬满。硬满而小便自利。便知其不在无形之气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虫、水蛭。一飞一潜。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热随经而入。

拒大敌。四

抵当丸

治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

虻虫(二十个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个 熬。) 桃仁(三十五个) 大黄(三两)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药。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陈修园曰。抵当之脉。浮取微而沉取结。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结申之。抵当之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气不化。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难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义也。然此为抵当汤、丸二证公共之辨法也。师又立抵当丸方法者。着眼在有热二字。以热瘀于里而仍蒸于外。小腹又满。小便应不利而反自利。其证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变汤为丸。以和洽其气味。令其缓达病所。曰不可余药者。谓连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许胜多许。俟 时下血。病去而正亦无伤也。

大陷胸丸

治结胸证。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此方主之。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上四味。捣筛二味。次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如药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 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蔚按。太阳之脉。上循头项。太阳之气。内出于胸膈。外达于皮毛。其治法宜从汗解。

今应以结。

丸而又纳蜜奈何。欲峻药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药不伤其肠胃也。

大陷胸汤

治大结胸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歌曰 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蔚按。大黄、芒硝。苦咸之品。借甘遂之毒。直达胸间之饮邪。不专荡胃中之邪秽也。

汤与味之过而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则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则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则为胸胁满之半表半里证。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则为胃家实之阳明病。皆非结胸也。故必详辨分明。庶无差误。

小陷胸汤

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结痛。气喘闷者。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犹轻。(与手不可近大结胸证迥别。)脉络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

上张令韶曰。气分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间。以无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为大结胸证。

结于方脉络之结热从下而降也。若大结胸证亦用此汤。药不及病。多死。又曰。气无形者也。经。

有形者也。以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内。故用大黄、甘遂辈从有形之肠胃而解。结于脉络之间。

又用黄连、半夏辈从无形之气分而散。此经气互相贯通之理。

徐灵胎曰。大承气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为黄涎。涎者轻于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审证之精。用药之切如此。

文蛤散

治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门。(太阳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肤。)更增烦。(热郁而男元犀按。太阳病不发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阳。反退却于内而不得去。师取文蛤为散。

伯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审证用方。则彼用散而此则用汤为宜。附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张令韶曰。前论内因之水结于胸胁而为大陷胸汤证。此论外因之水入于皮肤而肉中粟起。

或解其热。或用辛热以散外寒。随时制宜。无不可也。

白散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上二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余于浅注全录之。此照内台方及张氏本节之。)歌曰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去声)守成规。更加桔贝均三分。(去声)寒实结胸细辨医蔚按。巴豆辛热。能散寒实而破水饮。贝母开胸结。桔梗开肺气。不作汤而作散。

取散以散之之义也。进热粥者。助巴豆之热势以行之也。进冷粥者。制巴豆之热势以止之也

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汤主之。又发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两) 桂枝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生姜、大枣、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汤之半蔚按。小柴胡汤解见本方。此言伤寒六七日。一经已周。又当太阳主气之期。其气不能从胸以转出。

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此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

复歌曰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张令韶曰。伤寒五六日。厥阴主气之期也。厥阴之上。中见少阳。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逆其故渴。无枢转外出之机。故不呕。但头汗出者。太阳之津液不能旁达惟上蒸于头也。少气欲枢转而不能。故有往来寒热之象也。厥阴内属心包而主脉络。故心烦。此病在太阳而涉厥阴之气。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故曰此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黄芩。转少阳之枢而达太阳之气。

牡蛎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蒌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烦渴。汗下后中气虚矣。故用干姜、

半夏泻心汤

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此汤。

半夏(半升 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师于此证。开口即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阴主气之期。

厥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姜、枣、人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证起于呕。取半夏之降逆止呕如神。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离其宗如此。

附结胸脏结痞证辨

结胸为阳邪。脏结与痞为阴邪。但脏结结于下。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化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钱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阳为天。天连于水。太阳中风。风动水气。水气淫于上则呕逆。水气淫于下则下利。水气聚于心下。则为痞且硬满引胁而痛也。其人 汗出。头痛。干呕短气。汗出等证。宜辨。若恶寒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恶寒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汤。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决水邪。大伤元气。柯韵伯谓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紧者。此方主之。若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搏聚而不散也。脉浮在关以上。其势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为热痞也。方用大黄、黄连大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转否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芩(一两) 黄连(一两)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愚按。麻沸汤渍者。微取气不取其味也。)歌曰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阴君火之本热也。复恶寒者。复呈太阳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而欲外撒也。治伤寒以阳气为主。此际岂敢轻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阴之本热。又恐亡阳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温。

以温太阳之标阳。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专煮扶阳。欲其熟而性重。三黄荡积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