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经典阅读(四年级上)
19088300000031

第31章 锅在民间

刘学刚

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光亮如初。

父亲常说,一口锅,一只脚踏进去,拿东西敲打锅沿,如果脚底麻麻的,便是好锅。现在想来,老锅莫非是故乡的根?锅在灶台上一蹲,整个村庄便不再迁徙而从此敦实沉稳。

锅的肚量很大,锅是见过大世面的。在锅的眼里,你不过是一粒谷子。传说锅早年热血沸腾气可吞天,就在它飘飘欲仙之时,突然被抛进一个冰冷的模具里,极像一脸喜气的乡亲,准备收割小麦时,却迎来了一场连阴雨。大喜大悲过,大热大冷着,一口老锅的经历,肯定会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吃惊。所以,再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在岁月中游走的一口锅,看起来更像一个月下荷锄归的庄稼汉,脸色黝黑黝黑的,宽阔的肩膀能扛起一座大山。

我们是一些空空的粗瓷碗,除了一次次让锅底朝天,我们不知道还干了些啥事。我们用胃消化掉青青的菜、白白的馍,却不能用心理解一口老锅。如同吵着闹着上山看桃花的孩子,缤纷抢了眼,馨香夺了魄,谁会驻足留意过冬的铁褐色枝条?然而,锅并不在乎这些。即使遭遇冷落,只要锅底一把火,锅上一块肥肉片,便褪尽铁锈焕发了青春。说来就这么简单,锅最怕清闲,烟熏火燎着,最持久耐用。“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年纪已高极少稼穑的父亲昨天还这样说过。

一处宅子,可以没有五禽六畜,可以没有五颜六色,但不能没有一口锅。有口锅往灶上一放,生活就开始了。锅底的灰烬越积越厚,屋顶的炊烟越飘越高。在灰烬和炊烟之间,一口锅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毁掉宅子的办法只有一个,当掀去老锅的时候,灶台像深深塌陷下去的眼窝,没了精气神的宅子一夜变老,说不定哪一阵风就能把它带走。

我偏执地断定,天上美味在民间。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院里的鸡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刨食,石磨下敞着的巢口,是深情的眼睛。站在屋檐下的镰刀,手搭凉棚,眺望田野,镰把平滑,被汗珠打磨得均衡合手,那种形状叫完美。乡村此时独有的气息,任谁闻过一回也忘不了。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相纠缠,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相交织。井里新汲的水,无色也无味,倒在锅里一烧,就有了一丝丝甘甜。这种气息不可言传,它是酵母,糅合着每一个贫瘠的日子,放在锅里一蒸,便是饱满灿烂的白面馍馍。这白馍,嚼在口里,全身没有一处毛孔不熨帖;咽到肚里,就是无边无际的舒坦。

然而,老锅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家园,被种上了茂密的钢筋水泥。柴火垛越来越少,煤气灶越来越多。高压锅、电饭煲很是矫情,它们志得意满的神态,让我们一天天失去味觉,我们早年骨子里沉淀的铁质,说不定哪天就和臭汗一起挥发得一干二净。

一口老锅,早晨煮热一轮太阳,晚上烧开一瓢月光。熬冬为夏,蒸春为秋,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靠。

佳句品读

佳句:一口老锅,早晨煮热一轮太阳,晚上烧开一瓢月光。

品读:这种比喻非常新奇,耐人寻味。一日三餐,早晨伴着升起的太阳,人们用老锅做早餐;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月光下用老锅做饭,烧一盘热水烫脚解乏。人们离不开老锅。

赏析感悟

文章看似深情歌颂一口乡村的老锅,实则在歌颂乡村那种敦实沉稳的生活,具有原生态的和谐、静谧,这种生活博大而深沉,像一首古典的诗。只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这种生活也不复来。

本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用恰当的、耐人寻味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经典画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家江非推荐评析)

古诗三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①半消磨②。

惟有门前镜湖③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①人事:人和事物。

②消磨:消失,度过。

③镜湖:在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面。

古诗今译

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那清澈的镜湖水,

春风吹来还像从前那样漾起清波。

快乐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离别家乡久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镜湖碧绿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像往昔那样荡漾着清波。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越益深沉了。

山村即目①

(清)丘逢甲

一角西峰②夕照中,

断云东岭雨蒙蒙。

林枫欲老柿将熟,

秋在万山深处红。

注释

①山村即目:就是“在山村放眼观赏”的意思。

②一角西峰:指西山的一角。

古诗今译

傍晚的阳光仍照耀着山峰的一角,

山岭却笼罩在一片乌云中,细雨蒙蒙。

枫叶欲老未老、柿子将熟未熟,

秋天来了,万山深处充满了绚丽夺目的红色。

快乐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夕阳照射下的山村的秋景,画面非常优美,每一句都是一幅秋色图,每一幅都意境开阔,尤其是“秋在万山深处红”一句,将秋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成为“吟秋”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②今夜思千里③,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

③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古诗今译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子的心里变得如此凄凉悲伤?

除夕之夜,故乡的亲人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快乐赏析

这是一首凄凉满纸、曲折有味的羁旅诗,诗风平易自然,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诗的首句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除夕夜团圆、热闹的景象相成鲜明对比。“客心何事转凄然”,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设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这也是一个转折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末句慨叹岁月易逝人易老,思乡之情无穷尽。

鲁人徙越

(战国)韩非子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③徙④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⑤?”曰:“屦为履⑥之也,而越人跣⑦行;缟为冠⑧之也,而越人被⑨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jù):麻鞋。

②缟(ɡǎo):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欲:想要。

④徙(xǐ):迁移。

⑤何也:为什么。

⑥履(lǚ):指穿鞋。

⑦跣(xiǎn):赤脚。

⑧冠:做帽子。

⑨被(pī):同“披”。

译文

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赏析解读

文章借鲁人徙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但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地去看,作为鲁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是迁徙好呢?还是不迁徙好呢?如果鲁人坚持迁徙,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鲁人就具备了创新精神。

(作家王德领推荐评析)

读点·点睛

简直就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乡村史诗,或是一幅动态的三维画卷,更像是气势恢宏却又谐和无比的大自然乐章,令人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