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19051000000002

第2章 玄奘(1)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俗姓陈,名祎。“唐僧取经”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明代作家吴承恩据此敷演其事写成神魔小说《西游记》,读者竞相传阅。玄奘一生的事迹,感人至深。

立志出家西行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洛阳。

一辆风尘仆仆的驴车进了建阳门。街上的喧嚣惊动了车上的人,车帘一挑,探出一个孩子的小脑袋。这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眉清目秀,面白如玉。他全身穿孝,满怀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城市。

从他身后又探出一颗光光的秃头来,原来是个年轻和尚。和尚也穿着孝衣。

他们是兄弟二人,姓陈,是洛川缑氏县陈堡谷(今河南省偃师县陈河村)人。哥哥叫陈素,弟弟叫陈祎。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说起来,陈家也算是有身分的世家。曾祖陈钦,曾任北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时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称陈慧),一度出任江陵县令。陈惠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称得上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

陈家全家都信佛。长捷出家以后,陈惠全身心地教导小儿子陈祎读书。陈祎性格质朴,酷爱读书。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读书时不但领会极快,而且常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次,陈惠为他讲解《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这一章时,小陈祎郑重其事地站了起来,重新整理整理自己的衣服,这才又恭敬地坐下。

陈惠很奇怪地问他这是为什么,小陈祎回答:“当年曾子(曾参)一听到老师(孔子)之命,立即避席。今天,儿子听到父亲的教导,难道还能安然不动吗?”陈惠点头称道,心中非常高兴。他除了对陈祎的善于理解思考感到满意外,更觉得这孩子在学习上既“诚”又“专”,实在难得。陈惠相信这孩子将来必能有所作为。

但老人没等看到这一天,就不幸去世了。陈祎的母亲已故去多年,长兄早夭,一个姐姐也已远嫁他乡,惟一的亲人就是在洛阳出家的二哥陈素了。陈素匆忙回家奔丧,见弟弟孤苦零丁无人照看,就决定带他一同回洛阳。忽然,人群呼啦一乱,纷纷让开道路。车把式急忙把驴车停在了路边。只见一长串大车骨碌碌地从后面驶来,车上装满了奇花异卉、珍禽怪兽。

车把式很有经验地说:“这是送到芳华苑的。”陈祎问:“芳华苑是什么?”车把式说:“那是皇上家的花园,里面什么好玩儿的东西都有。到了冬天,花儿都谢了,皇上就让人用绸子剪成花挂在树上,照样可以游园赏花。”陈祎说:“既然什么好玩的都有了,为什么还要运这么多好东西去呢?”车把式接着说:“好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哪会有够呢?”正说着,迎面走来一群衣衫褴楼褴褛:衣服破烂。、骨瘦如柴的民夫,肩扛背驮着巨大的石块和木材,一步一喘。

陈袆问:“怎么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和苦恼呢?”长捷说:“你还是先听我讲讲‘四谛’吧,也就是我们佛门的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人生共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还有怨憎会苦,就是不得不和自己讨厌的人在一起,不得不干自己讨厌的事,岂不是苦?爱别离苦,也就是不得不和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分开之苦;求不得苦,自己的追求得不到满足,当然是苦;最后是五盛阴苦,人生自身就是诸多苦的集合。”“哎呀,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苦?”“这就是我要给你讲的第二谛,‘集谛’。‘集’就是原因的意思。正像我刚才说的,人生的一切苦恼,都源于无穷的欲望或愚昧无知,要想断绝苦果,必须消灭苦因,即‘灭谛’,也就是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地。第四谛‘道谛’,告诉你要想达到涅槃,必须诚心修道,终生不辍。”“啊,我明白了,只有诚心向佛,断绝欲望,才能脱离苦海,是吗?”长捷点了点头,问:“你知道兜率净土吗?”“如来佛弥勒佛就住在兜率天,对吗?”长捷高颂佛号,说:“兜率天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个妙不可言的美好所在。弟子愿诚心向佛,脱离三界轮回往生兜率净土!”陈祎也学着哥哥的样子,双手合十,发愿说:“我也要往生兜率净土,侍奉我佛弥勒!”赶车的老汉听到这里笑了:“这小公子年纪不大,志气倒是不小!你也想成佛吗?”车里的陈祎问哥哥:“佛陀是怎样成佛的?”长捷便认真地讲了起来:“佛陀释迦牟尼,是‘释迦部落的隐修者’的意思。

佛陀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部落的王子,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摩耶夫人临盆前,按照当地的风俗要回娘家去。走到蓝毗尼(在今尼泊尔南部)时,摩耶夫人累了,就在一棵树下休息,于是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七天后,摩耶夫人病故了,王子由夫人的妹妹波提夫人抚养。”“王子天资聪慧,身材魁伟,从小跟随婆罗门(祭司贵族)的学者学习天文、哲学、算学,跟随武士们学习武术,很快就学识渊博,武艺高超。净饭王对这个文武双全的王子寄予了无限期望,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世间的许多现象经常引起悉达多王子的沉思:在炎炎烈日下耕作的农人,步履蹒跚的老人,痛苦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着送往墓地的死人。甚至是那些拖着耕犁喘息汗流的牛马,弱肉强食的蛇虫鸟兽,都能使他陷入思考之中。他常常想‘如何才能解脱世上众生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婆罗门的经典)不能回答这些疑问;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将继承的王位与权力,也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王子产生了放弃王位,出家修行的念头。”“净饭王发现了王子的心思后,曾想出种种办法,让王子改变主意。在王子十六岁的时候,净饭王为他娶了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妃。这位太子妃后来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叫罗枯罗。”“但这一切终究没能阻挡住悉达多出家的决心。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他悄悄出了都城,进入了一片森林,换下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做了修行者。那一年,王子二十九岁。”“净饭王多方劝说没有效果,只好派了亲族中的五个人跟随悉达多。这就是佛祖后来‘初转法轮’时所渡的那五个人。

“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了当时三个最有名的学者,跟随他们学道,但仍没有找到解脱之法。王子又来到了尼连禅河边的树林里,苦苦修行了六年,结果仍是徒劳无功。这时王子悟到,单靠苦行是无益的。”“于是他走进了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又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这时,跟随悉达多王子的五个人都离开了。王子走到一株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面向东方,在金刚座上打坐,发誓说:‘我今如无证到天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之后,他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了。”陈祎听得入了神,感叹道:“原来佛祖成佛也这么艰难!”长捷说:“是啊!要想修得正果,的确要不畏艰险,矢志不移说话间,驴车已停在了净土寺外面。长捷付了钱,谢了车把式,领着弟弟进了寺门。师兄师弟们都围过来问侯。

长捷把陈祎安顿下来,嘱咐说:“小弟,佛门是清净之地,你可要守五戒呀!”陈祎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经说,戒为平地,众善由生。”旁边的一位和尚听了很惊奇:“长捷师弟,你这位小弟看上去倒是很有慧根的样子。”陈祎在禅房里睡了一大觉。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被僧人们的诵经声惊醒了。陈祎不知不觉地走到大殿外,仰望着殿中那气象万千的佛像,虔诚地合十礼拜,随着僧人们一起祈祷起来。

长捷诵完早课,出了大殿,看见弟弟那副全身心投入的样子,很是高兴,说:“小弟,今天没事,我带你去白马寺看看,怎么样?!”陈祎兴高采烈:“好啊!咱们现在就走吧!”陈祎跟着哥哥看过了城东北的白马寺,又去看了城南的龙门石窟。

他还和哥哥一起诵经,一起去听高僧进道。

有一天,他忽然对长捷说:“哥,我也要和你一样,做一个佛门弟子!”“做和尚很清苦呀,你受得了吗?”“我不怕!我要弘扬佛法,普渡众生!”长捷听了弟弟很有志气的话,十分惊奇,说:“阿弥陀佛!难得你有这份愿心,日后必成正果。不过,出家为僧可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朝廷有规定,各寺均不得私自剃度。要等到朝廷下令度僧,经大理寺核定资格,颁发度牒,才可以出家。”陈祎急不可耐地问:“朝廷下一次度僧是什么时候呢?”“这可不一定。就是度僧,也只度十四岁以上的。小弟,你还小,还是专心多读些经书吧。菩萨知道你的心愿,会成全你的。”隋炀帝一边寻欢作乐,一边寄希望于佛法破邪。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这位“菩萨戒弟子皇帝”命大理寺卿郑善果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

消息传开,洛阳城都轰动了,报名要求剃度的足有好几百人。这中间有真正虔诚的信徒,也有打其它算盘的人。有的人把出家当作是出人头地的一条路,有的人为了逃避沉重的兵役、徭役,也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混碗饱饭吃。总之,各种心思的人们把大理寺门前挤得水泄不通。

陈祎今年已经十三岁了,也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哥哥长捷本来是不同意他来的,对他说:“这次度僧已经公开宣布了,只度十四岁以上的。你还小,去也是白去。”陈祎固执地说:“我若与佛有缘,自然就能出家。”长捷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由他去了。

陈祎排在长长的队伍里,一步一步向前挪。

终于排到了门前。负责报名的官吏头也不抬,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问话:“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多大了?”陈祎据实回答;“我叫陈祎,洛州缑氏县人,十三岁。”那官吏还是不抬头,不耐烦地说:“十三岁?太小了,你不知道规定吗?去去去,别在这里捣乱了。下一个。”陈祎呆呆地站在那里,不肯离开。

大理寺门前的人都散尽了,陈祎还是不肯走,望着那道阻断了他与佛的大门,难过地在心中默念:“难道我真的与佛无缘吗?”这时,从大门里走出来一位面貌和善的大官,守门的人都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他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望眼欲穿的陈祎,便走过来问:“你也想出家吗?”陈祎伤心地点了点头,说:“我年龄小,不够资格,与佛无缘了。”那大官见他说得郑重,越发感兴趣地问:“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陈祎昂起头,大声说:“我要继承佛祖释迦牟尼的事业、弘扬佛法,普渡众生!”那大官被他那落落大方的气度和不同凡响的抱负感染了,忍不住赞了一声:“好!好大的志向!好!”他一把拉住陈祎的手,说:“难得你小小年纪,就有这样大的志向!我决定破格接受你了!”陈祎一下子惊呆了。那大官身后的人提醒他:“郑大人已经同意度你为僧了,你还不赶快谢恩?”陈祎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位相貌和善的大官就是大理寺卿郑善果。他喜出望外,扑嗵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了几个响头。

郑善果把他扶了起来,摸着他的头,很有感慨地对跟随的人说:“一个人的风骨气度最为难得。这个少年来日必成大业,会成为佛门大有作为的人物。可惜我和诸位都已经老了,恐怕来不及看到那一天了。”就这样,十三岁的陈祎终于满足了心愿,告别红尘,在净土寺正式剃度出家,法名玄奘。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下诏,把僧尼老道一并削减,其中真正勤奋修行的可迁入大寺大观,由国家出钱供养;名不符实的一概勒令还俗,回家种田。京城长安只留下大寺三座,大观两座,各州只留一寺一观,其余的一律封门。

有一天,玄奘过去的一个朋友郝仁来看他。郝仁说:“玄奘,你现在的名气可真不小,我随便找人一打听,就把你打听得清清楚楚。他们把你吹得神乎其神,说你饱读经书,学贯古今,说你学问顶天,是匹千里马,还居然说你想到西天取经呢!”玄奘点了点头说;“我的确想西去天竺,拜佛求经。”郝仁瞪大了眼睛:“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要不就是书读多了,头也发昏了?”玄奘十分郑重:“佛经传到东土,其间讹误。

不去天竺,难以学到佛学真谛。纵然有千难万险,我也一定要去!”郝仁不再笑了:“那我就实实在在地给你泼一大盆凉水吧。现在别说是去天竺,就是西出玉门关都不容易。我国正在和突厥打得热闹,突厥人可不是吃素的。突厥现在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支。东突厥在北面,控制着河套。不久前差点儿打进长安的就是东突厥。从玉门关往西,都归西突厥管。要想去天竺,必须通过西突厥的地盘。就算你胆子大,想去试一试,朝廷也不会放你出关。没有朝廷发的过所,贸然西行,一到边关就得被捉住押回来,那罪过可不小。我劝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天下有那么多的书,还不够你读吗?”玄奘再一次坚定地重申自己的决心:“为了学到真谛,就是粉身碎骨,我也决不回头!”郝仁惊愕地看着他,摇了摇头:“没看出来,你原来还这么死心眼儿。好吧,谁让咱们是好朋友呢。我来替你想想办法。”没过几天,郝仁领着一个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的商人来见玄奘。这个高昌人看上去和汉人没有一点儿区别,连他的名字麴洪海,听起来也是汉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