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19050800000046

第46章 甘肃省企业集团及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1)

(一)甘肃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其对本省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和促进

《甘肃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中对我省“十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回顾总结。“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取得了新的进展。

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具体而言,全省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全省形成了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及独立运营的邮政业的通信运营体系,初步形成了竞争有序、稳固发展、后劲充足的通讯业发展新局面。

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跨上了新台阶,服务市场逐步理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较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电信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广播电视网目前已建成了光缆、微波和卫星等多种有线和无线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全省广播电视网络。

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经济信息网”的甘肃节点、“甘肃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技信息网”甘肃节点、“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保险信息网”、“中国旅游信息网”甘肃节点、“中国机械信息网”、“中国医学信息网”、“中国电力信息网”、“中国粮食贸易信息网”等网络的甘肃节点都在正常运行;地区性和行业性网络建设都在深入进行;一些市级的地区性互联网络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以大型企业和大、中学校为骨干的单位或域网、内联网已建成600多个。“十五”期间,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较快。

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的办公业务网(内网)全面建成,办公业务资源网(外网)基本建成并不断延伸,政府公众信息网(外网)已具有相当规模。省政府办公厅连接省直各部门以及市州、县级政府的纵向网络已经建成。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数量和质量均在扩大和提高。

总之,从省府、省直单位到各地州市以及各县(市)、区,已从互联网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层面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电子商务起步良好。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甘肃省被国家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省份后,坚持“重点示范”、“培育亮点”、“以点带面”的指导思想,按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材5个重点行业有重点地推进应用示范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政务信息化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势头良好。政府部门大多数单位建立了与企业、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对外网络,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而使社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和省政府有关的宏观的政策及动态信息,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行业数据库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各行业部门兴建了一大批数据量大、应用范围广、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数据库。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兴起,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产品制造业得到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环境,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得到普及。我省制定了一批涉及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为信息化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初步构建了全省信息安全的管理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

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出了一批信息化急需的专业人才。

2006年甘肃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通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2006年,全省电信行业呈现出诸多新特点:电信业务收入增速趋缓,收入结构相对稳定;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发展,互联网接入宽带明显;本地电话和短信业务量增长放慢,长途电话业务量稳步增长;通信建设投资趋于理性,通信能力稳步提高;“村村通工程”成绩显著,完成1654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任务,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8.2%,农村固定电话达到175.38万户,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乡镇数为1301个,乡镇互联网覆盖率达到99.6%;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为698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2006年,全省邮政业务发展迅速。

2006年,全省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省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电化网络、邮政信息网覆盖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逐步扩大,信息安全意识逐步加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省信息化建设形成的有利条件对全省企业集团及其中小型等所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虽然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特别是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省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信息产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缺乏竞争实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共享程度低,信息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信息商品和服务不够丰富;现有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普及程度低,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管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还不够;信息化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信息化高级人才严重缺乏;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如此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

(二)“十一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对本省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和促进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建成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的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促进重要领域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信息化水平跨上新台阶,全社会信息化应用得到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具体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提升、优化信息产业技术和结构,具体主要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扩大信息服务业领域;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主要是进一步加强电信网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的建设;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用工程是:着力抓好甘肃省电子政务网工程建设;着力抓好重点业务系统信息化工程建设,具体应抓好宏观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财政管理信息化、金融信息花、税务信息化、公共与生产安全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社会保障信息化、质量技术与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化、商贸流通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化、水文和抗旱防汛信息化、交通运输信息化、教育科技信息化、医疗卫生及人口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挡案信息化、电子社区示范工程等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建立信息化投融资新机制;加强协调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

同样,“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规划形成的有利条件对全省企业集团及其中小型等所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三)甘肃省企业集团的基本现状

1.甘肃省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

根据2007年11月与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企业集团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企业集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省企业集团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企业实力增强,业绩稳步上升,资产总计逐年增长,利益总额不断增加,出口销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较快,企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甘肃省企业集团在科技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及认证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省企业集团发展不平衡,大而强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集团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甘肃省企业集团组建始于1997年,1997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13家企业集团,1998年批准成立了6家企业集团,1999年批准成立了4家企业集团,此后又陆续成立了8家企业集团,但先后有5家企业集团因不规范或被其他企业兼兼而终止。截止到2006年,我省企业集团共有30家。其中省级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26家,市级政府批准成立的企业集团4家。后来又有31家。目前按30家统计,现有企业集团分别是:甘肃省物产集团、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银有色集团有限公司、甘肃长通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瑞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黄羊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兰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黄河企业集团公司、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甘肃荣华生化集团、甘肃滨河食品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成州矿冶集团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兰州民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兰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甘草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皇台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金昌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盐甘肃省盐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亚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亚盛集团、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甘肃长风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显示:1997年,跟踪监测的企业集团为13家,2000年有22家,到2006年已上升为30家。这30家企业集团的地区分布是:16家在兰州市,8家在河西地区,6家分布在白银、陇南、平凉等地。

2000年底,被调查的22家企业集团按母公司控股情况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的19家,占86.36,集体控股及其他类型控股的3家,占13.64%;2006年底,被调查的30家企业集团控股情况,国有及国有控股的23家,占76.7%,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的7家,占23.3%。

2000年调查的22家企业集团,从母公司的主营行业按国民经济大类来看,第一产业1家,占4.55%;第二产业18家,占81.82%,其中:制造业16家,采矿业2家;第三产业3家,占13.63%;2006年,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集团中,从主营行业按国民经济大粪来看,第一产业合计1家,占3.3%;第二产业合计25家,占83.3%,其中:制造业22家,采矿业2家,建筑业1家;第三产业合计4家,占1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3家,交通运输业1家。

2.甘肃省企业集团发展和建设的效益与效率不断提高

资产总额有效增加,资产结构优化。2006年,被调查的3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计达970.85亿元,比上年同期的815.53亿元,增长19%,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2.3%;年末资产负债总额609.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资产负债率62.8%,较上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同比增长25.7%;总资产报酬率6.6%,较上年同期增长1.3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增长,营业费用同步增长。30家企业集团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728.1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20.43亿元,增长39.9%;与此同时,企业营业费用也由2005年的15.61亿元增加到20.92亿元,同比增长34%。

劳动生产率提高,利税总额大幅增长。2006年,企业集团劳动生产率为44.1万元/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3.1万元/人;企业集团利润总额51.64亿元,同比增加18.8亿元,增长57.2%;应缴增值税33.1亿元,较上年增加9.12亿元,同比增长38.1%。

研究开发费用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随着集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企业集团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并不断拓宽出口渠道,取得较好的收益。2006年,30家企业集团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为3.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4%;新产品销售收入86.9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2.49亿元增加54.46亿元,增长1.68倍;出口销售总额达68.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7%。